历史上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分家野史趣闻

出处:网络
从国家的角度上来说,分家这个名词我们并不陌生。熟读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耳熟能详关于春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的故事。我们今天要把目光放到南亚次大陆,时间是在二战之后,一场关于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大分家,此次分家的结局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划界自治,而代价则是惨绝人寰的,保守估计这次分家导致死亡人数达五十万人,造成流离失所的人达到一千多万,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要分家?有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伤亡?我们要想明白这些,就要首先明白印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说起印度大家就能联想起莫卧儿帝国和孔雀王朝,曾是世界上十分强大的国家,即使是他们也仅仅只是占据了印度的一部分,并未能控制印度全域。这是因为,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尤其是印度北部,由于其地理原因,成为其外来文化、移民、宗教传播的必经之地,其人口成分十分复杂。而在英国统治时期,帮助了印度人扩展了南部和东北部领土,才勉强组成了英属印度这个殖民地。直到印度独立时期,当地属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人数最多,而分家也是因此而分。

出处:网络
纵观历史一个国家的命名是经过深思熟虑并饱含一定寓意的,而靠生搬硬造来命名的国家很少,但巴基斯坦这个国名却是一个现场临时硬造的生词(PAKISTAN)。这个单词是由各个穆斯林人口占优势的地区、以及各个省各个联邦的首字母组成的,可见当时印度的穆斯林们是多么的希望自己能够自治,从印度分离出来。
那么历史上是否有过让印度不分裂的机会呢?
有的,在1946年印度迎来了英国的内阁使团来商量独立自治,英国人提出联邦制度,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联邦自治的方案是最适合印度当时的情况,但是很遗憾,尼赫鲁(印度国大党领袖)为了权利为了能够拿到更多的谈判筹码,向社会公开表明态度:反对这条方案。此举惹怒了真纳(印度未分家前穆斯林联盟领袖,也被称为巴基斯坦的国父),也惹怒了当时静待消息的穆斯林们,于是他们开始游行,与印度教徒们发生冲突(提刀端枪的冲突),英国内阁使团见势不妙拔腿就走,于是因尼赫鲁的个人原因便导致印度失去了这个机会。

出处:真纳

出处:尼赫鲁
第二次,英国方面派来了蒙巴顿到民间考察,他发现要想解决矛盾避免国家分裂从民间的冲突局势来看已经是不可能的,只能在管理层寻找突破口。而其根本在于能否说服真纳,但是真纳此时异常决绝,铁了心就是要和印度分家。莫巴顿无奈只能再一次的无功而返。实际上他不知道真纳在那时已身患重病(肺结核晚期),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时光里,他希望巴基斯坦建国,他希望能在南亚次大陆上有一块属于穆斯林联盟自己的、独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而眼下如果自己突然驾鹤西去那么那么印度的穆斯林们将成为一盘散沙为人宰割。
因此在万般无奈之下蒙巴顿终于提出印巴分治的方案。

出处:网络
最后经过讨论,决定在当年的八月十五日,实行分裂自治。将分治的最后期限划定的如此仓促的时间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因为那天是日本投降、解放日。而另一方面则是尼赫鲁和真纳都不想拖得太久,他们希望这件事情快快解决,好让国内稳定。
分家日子定下来后,摆在双方面前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现实的问题:
国际地位的继承问题,例如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国际地位而没其他一些国家什么事儿。
再者是军队和管理层的问题,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根据要求穆斯林们必须要在八月十五日前,前往划定好的巴基斯坦境内,而大多的穆斯林的家却在印度境内。
前两个问题好解决,最关键也是最麻烦的则是领土划分的问题。巴基斯坦和印度都不希望让对方来划定界限,而双方如若共同组成一个小组明显在工作的过程中少不了争吵,这样又会耽误时间。经过双方商议决定找一个从没接触过、到过印度的英国人来划分领土,这样就不会出现偏袒任何一方的情况。 但事实上这样做是有利有弊的,有利的方面就是不会出现偏袒任何一方的情况,对双方都很公平。而弊端就是,一个从没有实地考察、对民生不甚了解的人要用一根铅笔在地图上去画出一个国家的国界。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注定不合理。(当时划定国线有参考资料,但大多与实际不符)但在当时这已经是不是办法的办法了。

出处:网络
八月十五号,国界线如约出炉,不少的人发现自己竟然身处在对方领土之内!于是开始了约五百万人的浩荡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我们知道,从划线自治这个决议的提出到最后落实经历了漫长的挫折,在这段漫长的动荡中,双方早已埋下仇恨的种子,所有被挤压的怒火一并爆发。从最一开始的局部冲突慢慢演变为整体冲突,尤其是在独立日夜晚(八月十五日)所爆发的冲突更为激烈,本是应该值得庆祝的日子,却血流成河。保守估计死亡人数达五十万人,牵连近千万人。
可谓是历史上一场惨绝人寰、血流成河的一次分家。
我是凳上客,是荧幕下的一名观众,片刻进入氛围,片刻抽离出身。即走即留,既留既走,不做任何判断。
本文作者:凳上客(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