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要吃素野史趣闻

2018-09-10 20:00:29

前两年,我在庙里待过一段时间,每天的中饭在那里吃。做饭的大厨是当时的住持从宁波请来的苏师傅。苏师傅每天起得很早,骑着电瓶车去菜场买菜,然后风尘仆仆地从江宁东山赶到雨花台。他从篮子里拎出来大大小小几个塑料袋,依稀可见的有豆皮、豆腐、油豆泡等豆制品和空心菜、绿豆芽、水芹等蔬菜。苏师傅把各种菜品归置好,放在水里泡,抽出一支烟,坐在厨房门口树下的小板凳上,凝神静气地吞云吐雾。

晌午,和尚敲梆,开饭了,大家走进厨房,自己盛一碗米饭,几个人挤在狭仄的餐厅里吃。苏师傅是宁波人,做菜颇有“浓油赤酱”之风,素烧香菇十分下饭,一口下去,仿佛在嚼肉,在庙里难免让人产生罪过之感;淮扬小炒也是一绝,清炒豆芽、青椒炒面筋,让小伙子们免不了再添一勺饭。

素食之风日盛,中华大地的食素之风因为佛教的原因,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理论完备,菜品精细,成为美食文化舞台上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其产生、发展和流传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并深受思想观念、经济水平、自然地域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素食之“素”:荤、辛傻傻分不清楚

《说文解字》里,“素”指染色的白色原丝织成的丝品。用来指饮食,最早见于《墨子》和《管子》。《墨子·辞过》里提到,上古的人民不知道制作饮食时,只吃素食而各自分居,所以圣人起来教男子耕稼栽种,以供人作粮食——这里的“素食”,推断应为果蔬类。《管子·禁藏》指出:“果蓏素食当十石,糠秕六畜当十石”,可见素食也是指植物类的食物。

与“素”相对的“荤”字,其原始的字意与现今的释义并不相同,它常指辛香类菜蔬。“荤”是臭菜,寺院里禁五辛:即葱、蒜、韭、洋葱、兴渠,道观里禁五荤:即韭、蒜、薤、芸薹、胡荽。《礼记》、《庄子》、《仪礼》等古籍中出现的“荤”,均为韭菜、葱蒜等含有辛香味道的菜蔬。古人在祭祀祖先或进行重大活动时,事先会沐浴、更衣、独居并食素和戒酒,达到“净身清心”的目的,以表示对神灵的尊重。因此,素食首先排除动物性原料,更进一步,还要禁食味道浓烈的菜蔬和调味品。

食素之前,拿什么果腹?

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就开始吃素。人们吃树上的果实,吃草木的种子,吃各种可食用的树叶。神农遍尝百草,算是食素践行者,但不能因此说明这个时候就有了素食,人类尚未自愿茹素。从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年代,到先秦时代出现的“素食”概念,商周时期农牧业相对发达,开始讲求烹饪,千百年来,食素尚属无奈之举——因为营养实在跟不上啊!

武王灭商,建立新的王朝周朝,伯夷叔齐作为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以食周粟为耻,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二人相携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最终饿死于首阳山。他们的让国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二人气节值得敬佩,但食素的行为导致营养不良的恶果,终究是自然环境所限。

从当时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农作物品种颇为单调、产量不高,畜牧业尚未成气候,但山川森林广袤,动植物、水产丰富。《墨子·公输》里说:“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可见一斑。所以,要想获取食物,主要还是靠捕猎和采摘。

肉食是人人心之所向的食物。孔子有教无类,唯一的条件是收一条腊肉作为学费。家境再好,也总不能免费供伙食。所以,要求学生自己带腊肉,交给“孔记饭堂”烧大锅饭。孟子更明确要求:“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以饮食来区分他们的地位:“上客食肉、中客食鱼、下客食菜。”齐人冯谖,家境贫寒,投奔孟尝君,众人以为冯谖没有本事,便给他吃粗劣的饭菜。后来,管事的人发现冯谖有弹剑之技,告知孟尝君,冯谖才吃上中等的鱼。可见在当时,吃肉是上等人身份的象征,就如同现在人人买房,你住郊区公寓楼,我住城央大平墅,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嘛!

道家茹素:士大夫阶层的自然养生观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产生于东汉末年。道教信仰神仙,讲求通过各种形式的修炼,达到长生不老、肉体成仙的目的。饮食是道教修炼的重要手段,神仙的饮食自然而然就成了道士们的榜样。

神仙吃什么呢? 《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仙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神仙传》说:“仙人者……或食元气,或茹芝草。”可见,“食元气”、“茹芝草”的饮食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形成了道教特有的修炼方式——辟谷。辟谷也叫断谷、却粒、休粮。谷是谷物蔬菜的简称,所谓辟谷,就是不吃谷物蔬菜。

道教由平民化向士大夫化转变是道教素食得以推广的重要原因。原始道教产生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并不很注重素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政治斗争加剧,一些高门望族借神仙信仰来摆脱精神的空虚,道教经过葛洪、陶弘景等人的整顿,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道教由此走向成熟、兴盛,唐时更被尊为国教,道教的素食观也得以被上层社会接受和推广。

从楚大夫屈原在《离骚》里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道家流传的修仙与养生思想,士大夫们在饮食上也崇尚自然之风,他们既嘲笑市井的酒肉俗滥,也鄙视豪门的奢靡,再加上中医强调的饮食不洁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使得文人士大夫更加看重“野蔬”,主张节食与淡食,有浓厚的山林之气,出尘且脱俗。

梁武帝:文青戒绝酒肉,开茹素之先河

佛教源于印度,在要求修行者恪守戒律的同时,并不规定一定要食素,只是主张食用“不见、不闻、不疑”的三净肉。《十诵律》说:“我听噉三种净肉,何等三?

不见、不闻、不疑。不见者,不自眼见为我故杀是畜生;不闻者,不从可信人闻为汝故杀是畜生;不疑者,是中有屠儿,是人慈心不能夺畜生命。”就是说,只要自己没有杀生,不叫人杀生,没看见听见杀生,这肉就吃得。佛主释迦牟尼当年制定的出家制,也是适应印度当时的托钵乞食生活。出家人去要饭,别人给你肉,你就吃肉,给你菜你就吃菜,这是不可挑拣的。

佛教传人我国约在两汉之际,与道教一样,佛教在传入之初也提倡素食。最初传人我国的是小乘佛教,其戒律中并无不准吃肉这一条。南北朝时,大乘佛教传入我国。大乘佛教反对杀生,主张素食。《楞加经》、《楞严经》等都提倡“不结恶果,先种善因”、“戒杀放生”、“素食清静”,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孝”思想很是投合,深得统治者的推崇。

南北朝时梁代开国皇帝萧衍,在位48年,是史上仅次于清朝乾隆帝的第二长寿帝王,要不是晚年侯景叛乱,将其活活饿死,梁武帝的寿辰可能更长。梁武帝聪敏灵巧、博学多才、“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骑射弓马、莫不奇妙”。后来这位英主看破红尘,曾几次入寺庙做了和尚,当住持,讲解经书。凭着自己帝王的身份,萧衍大力弘扬佛教,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还亲自撰《断酒肉文》,大意有三:一是僧尼食肉皆断佛种,必遭苦报;二是僧尼若不禁酒肉,将按国法、僧法处置;三是郊庙祭祀用面粉制成替代牺牲,太医不用虫畜等药,纺织品不准加仙人鸟兽形象,以免裁剪时剪破。其引《涅槃经》中言说,论证食酒肉的种种弊端和素食的益处,由此铸成千余年来中国茹素的传统。

素食的发展与兴盛

僧尼最先受到梁武帝自上而下的佛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各个寺院纷纷设立“香积厨”,取《维摩诘所说经》中“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之意,一为供养僧众,二为招待信众。此后,素食的技艺日渐臻熟,种类花样繁多,得到空前进步,呈现出自身的独特风味。在清代,素食已经发展为寺院、宫廷、民间三大派系,至于近代,名寺宝刹均有自己的素席佳肴,如名肴罗汉斋,重庆慈云寺的回锅腊肉(主料为面筋),南京鸡鸣寺的素面。

寺院里食客如云,很多不茹素者也去一尝风味。素食观念从动物保护,生态环保已经拓展至新型的茹素观,现代社会里,吃素、“辟谷”已经成为新一代中产阶级的生活态度标签。我们在寺院里徜徉流连,躬身跪拜,吃一碗素食素面的时候,能否像修行者一样,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拥有一颗清净的“素心”呢?

本文作者:虾吃(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