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中 安史之乱”的幕后推手是谁?野史趣闻

2018-09-07 08:30:30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严重的事情,是大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拐点。“安”是指安禄山,“史”是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大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完毕,前后长达七年之久。当然,这次历史事情的发作并非偶尔,那么,“安史之乱”终究是怎样的状况下发作的?而谁又是这次叛乱事情的幕后推手呢?

提到“安史之乱”的幕后推手,历史上许多人都以为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笔下的《长恨歌》就把这种观念演绎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溺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不幸光荣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但是,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这次历史事情,无疑是当时社会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中央割据权力的矛盾等等。而促成这些矛盾激化的应该是手握朝政军国大权的唐玄宗李隆基。也就是说,唐玄宗才是“安史之乱”的幕后推手。

唐玄宗暮年荒于政事,沉浸女色,致使政事日废;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当国,致使朝政日非;加上安禄山与杨国忠不和,将相争权,国事日益不可为,遂有安史之乱的发作。但是,不晓得什么缘由,中国有一些人一旦看到江山易主、朝廷更替,就会把一切的罪责都归结于女人的身上,把美丽的女人称之为“红颜祸水身为贵妃的杨玉坏也概莫能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国古代的皇帝位置是高高在上的。普天下的一切的一切都归皇帝一切,女人也不例外。皇帝若是看上的女人,都要无条件地服从。于是他们就应用手中的权利将天下美色困在深宫里,怕这些女人又和别的男人感染,于是,建起一座三宫六院的围城、给了一个名分,就把这些女人都关在了其中。也就是说,这些女人都归属于皇帝一个人一切;要是谁去介入,就是跟“朕”过不去,就是欺君大罪,轻则人头落地,重则满门抄斩,更重的还要诛灭九族。因而,哪个男人即便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去介入皇帝的后宫嫔妃。

但是,并不是皇帝身边一切的女人都有时机去侍奉皇帝的,有的女人终身连皇帝的面也不曾见过一面,更别说侍奉皇帝一夜了。所以她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只要在寂寞孤单地叹息中红颜老去,不断到老死都在围城里面;也有的依照皇家的例制被布置进尼姑庵,随同青灯黄卷苦度终身。杨贵妃无疑和这些女人不一样,她是一个“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的女人;是一个“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的女人;是一个“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溺爱在一身”的女人;因而致使大唐王朝呈现了少有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十分无序场面。于是,杨贵妃比这些女人也就多了一个美名:“红颜祸水”。于是,杨贵妃就成了“安史之乱”罪恶的幕后推手。

其实,说起来杨贵妃不过是一个无心于政事,一心迷醉于吃苦与荣华的女人而已。当时她是唐玄宗身边“新承恩泽”的新欢。假如她真是工于心计,一心想祸国殃民的话,她只是挑挑眉梢,抛抛媚眼,唐玄宗就会随便地让她独宠专房吗?毕竟作为大唐天子的唐玄宗的一举一动无不关乎大唐王朝江山社稷。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杨贵妃入宫后,唐玄宗不由大喜过望,曾对宫中人说:“我得到杨贵妃,如获至宝。”俗话说,爱屋及乌。因而,只需是和杨贵妃扯上关系的杨家亲戚,统统升官发财,这主要是唐玄宗为了讨杨贵妃的欢心。但是,杨贵妃却历来没有一次恳求唐玄宗布置照顾本人的兄弟姐妹。杨贵妃有三个姊妹,个个长得貌美如花,在同一天赋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不只如此,由于杨贵妃的关系,她的一个本家哥哥杨钊借助这层关系入宫为官,并有幸得到唐玄宗为其赐名为“国忠”。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正是当时杨氏一门的真实生动的写照。

杨国忠原来只是一个市井之徒,没有什么才干,只由于擅长逢迎拍马,因而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在官场上更是一步登天,青云直上,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不久竟在奸相李林甫病故后坐上了宰相的位置。也正是应了那句俗语,“穷人乍富,挺腰凹肚”,杨国忠在当了宰相之后,由于太过专权霸道,为朝廷结下了很多积怨。唐朝国力日渐衰弱,他也因而为本人和杨贵妃埋下了祸根。当时,唐玄宗对杨贵妃是“三千溺爱在一身”,只需是杨贵妃想要的,唐玄宗就会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去办到办好。为了让杨贵妃吃上新颖的荔枝,唐玄宗竟派人千山万水地从岭南快马运荔枝来长安。这位大唐天子溺爱杨贵妃的水平由此可见一斑。当然,这也成为了大唐帝妃豪华腐败生活的千古笑柄。

唐玄宗自从杨贵妃进宫后,就整日沉溺于歌舞酒色之中,耽于吃苦,不思政事。那时的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而边关重地又听任藩镇将领拥兵自重。朝廷内部空虚,吃苦氛围浓重,于是,安禄山乘机发起兵变,第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唐玄宗不得不带着杨贵妃出京西逃。谁知到了马嵬坡下六军不发,将士们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这可是自大唐开国后的最大的政治危机,唐玄宗想必也无力承当这个罪责。“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不难看出,杨贵妃是安史之乱的牺牲品。而酿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应该就是唐玄宗。要停息这场叛乱,将士就要讨个说法,而唐玄宗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不能拿他开刀,自然杨贵妃就成了替罪羔羊。

其实,追求美色并不见得一定就有“祸”在后。但是,作为大唐皇帝的唐玄宗本人没能居安思危,没能把握住朝政和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引发了“安史之乱”的滔天大祸。原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应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身为一国之主,爱美人先要爱江山,也就是说要美色的前提是要先把他所统治的国度管理好,但是很少有君王能做到这样。而当国度沦亡时,都要把罪恶推到本人所宠幸的女人身上,唐玄宗也是用同样的办法来逃避义务。这也正是李隆基没有胆量担当治国平天下这一重担的懦弱表现。杨贵妃只是一介懦弱女子,她无力对抗本人的命运。若唐玄宗不贪美色,精心管理朝政,又怎样会在暮年离京流亡,致使创始开元之治的一世英明毁于一旦呢?

安史之乱后,杨贵妃只要以死来承当一切的罪责,致使于在安史之乱停息后再也没人敢说唐明皇是好色之徒。但是,历史辗转了千余年,许多人仍旧很难认清历史事实的真相,把一场叛乱的罪名强加给一个无辜的美丽女子身上,这无疑是一种鸵鸟式的悲痛!

杨贵妃,美丽吗?美丽!“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白居易描写的杨贵妃的美丽。历史上的杨贵妃,她的美丽恐怕没人可以抗拒,以致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或许就是由于她的美丽令唐玄宗颠三倒四,旷费朝政;千里运送荔枝,劳民伤财;杨家权倾朝野,祸乱朝纲。于是有人就把罪责推在杨贵妃的身上,并言之凿凿地说,没有杨贵妃,“安史之乱”就不会发作。

其实,杨贵妃自身就是“安史之乱”的害者。杨贵妃原是唐玄宗的儿媳妇寿王妃。身为王妃,无论位置,还是生活,原本也不比成为皇上的妃子差几,一样的是享用荣华富贵。可是偏偏唐玄宗看到了她的美色,居然不顾廉耻地横刀夺子之妻。假如不是这样,杨玉环或许就会安稳地过着她王妃的生活,既不可能招致“三千溺爱在一身”的事情发作,也不可能会有杨氏的外戚权力在朝廷中随心所欲,即使有后来的“安史之乱”,也与她这位美人毫无关系了。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形成“安史之乱”真正的幕后推手,不是杨贵妃,而是溺爱杨贵妃的唐玄宗本人。

本文作者:文史君(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