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回娘家,皇帝的无上恩泽野史趣闻

2018-09-06 19:00:22

清代中央集权体制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并进一步向皇权集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 王臣”,这句话在清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侄释。在这种极度个人专制的社会中,对于旗人女子来说无论是通过三年一次的选秀女正途,或是别的门路,若有幸成为皇帝的后妃,必是荣耀无比的事情,不单女子个人母仪天下,享尽荣华富贵,连她的家族也可能因此 飞黄腾达。

可与此同时,清代的宫廷礼仪制度也因宫规最多、控制最严为历代之冠。高墙深院之中,后妃们不但要面对为争宠幸、争权势而进行的明争暗斗,而且还要遵 守各种宫廷典章,忍受不能与家人见面的相思之情。因为按清制,没有皇帝的恩准 ,后妃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省亲的。在荣耀的背后,后妃囿于紫禁城的高墙内, 几乎失去人身自由。她们不能随便出入,与娘家亲人一别可能儿年或数十年,生死茫茫,两不相知。

后妃经皇帝恩准回家省亲,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清稗类钞宫闲类•孝 钦后省亲》中记载孝钦后(慈禧太后) 省亲的情形说:“穆宗〔同治)诞生九月,时孝钦后尤妃也,承文宗(咸丰帝)特恩,赐回家省亲一次先有太监至其家,告以某时驾到。届时太监 及侍卫群拥黄轿而至,其母率家人、亲戚排立院中入内堂,太监请妃降典,登堂升座,除母及长辈外,皆跪地磕头。排筵宴,母陪坐于下,盖以妃为皇子之母也”

光绪皇帝珍妃和瑾妃的例子也很典型。两姐妹离家入宫前,她们的母亲知道 从此再难见面,悲伤过度,竟伸手打了这两个宝贝女儿,称“只当我没生你们这两个女儿!”可见皇宫内外,骨肉生生离别的精神痛苦。珍妃与母亲一别 ,至死也未能回家省亲。

《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对贾元妃省亲场面的描述则更为生动鲜活:

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 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呢。”说到这句,不禁又咬咽起来。” … … 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 田舍之家,虽奋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趣。

除后妃出宫回娘家省亲外,她们的父母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奉皇帝特旨也可入宫会亲数月或年,但只许亲生父母入宫,其余外戚一概不许入宫。《国朝宫史•宫规》记载:“内庭等位父母年老,奉特旨许入宫会亲者,或一年,或数月 ,许本生父母入宫,家下妇女不许随入。其余外戚一概不许入宫”。

父母入宫会亲的确给后妃带来莫大的慰藉。但这种机会需要特定的条件,一般是对于受宠后妃而言的。多数后妃只能在逢年节或外家偶有事故时,遣亲信太监、宫女前往探慰,自己并不能与家人见面。同时清廷严禁太监、宫女传言宫内外一切事情,并由专人加以稽查。宫规规定:

“ “各宫首领遇年节奉主命往外家,或以事故慰问前往者,不许传宣内外一切事情。宫殿临 时加稽查,别行发者,将宫殿监与犯者一并从重治罪。”

总之,清代宫廷省亲制度是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秩序相矛盾的产物。一方面后妃同普通女子一样身为人女,有对父母、亲族长辈探视 、问安的孝道,这也是封建伦理道德所极力提倡的,省亲可以释缓这种人之常情;另一方面,森严的宫廷制度,繁琐的礼仪规定在清代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自然不能允许后妃像民间百姓那样随意省亲。一切都必须在皇帝的恩准之下才能实现,这也充分显示了后妃对皇帝的人身依附关系。恩赐后妃归省或特许后妃父母入宫会亲成了最完美的解决途径。

本文作者:历史有料(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