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最后一个宗室英雄:长沙王司马乂的苍凉末路野史趣闻
2018-09-03 23:00:27
要问历史上最让人看不起的大一统朝代,我想两晋必会高票入选。由于得国不正加上武帝错误的施政方针,继任的惠帝更是留名千古的弱智皇帝,无法有效钳制士族大家和偏霸一方的宗室诸王,导致矛盾迅速激化,刚刚安稳没多久的中原大地又一次陷入战乱不休的混乱,而让北方五胡乘虚而入,最终避祸南迁,苟延残喘之余,党争谋篡之事又起...可以说,那是相当黑暗的一个时代,无药可救,无人能救。晋宣韦韬武略,“八达”声名显赫,司马家其实不缺人才,在那混乱的朝廷上,也曾有那么一位忠君爱国,志气慷慨的王爷,年少成名,义气深重,最终却悲剧收场,天下惜之。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人物——长沙王司马乂。

晋惠帝司马衷
长沙王司马乂,字士度,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是晋惠帝司马衷和楚王司马玮的弟弟,成都王司马颖的哥哥。太康十年,司马乂受封为长沙王,授任员外散骑常侍。其父武帝司马炎死后改任步兵校尉,永平元年,同母兄楚王司马玮被贾后杀死,司马乂被贬为常山王。永宁元年,齐王司马冏等诸侯王起兵讨伐篡位的赵王司马伦,司马乂率军响应,因军功升任抚军大将军,复封长沙王。永宁二年,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司马冏,司马乂暗中作为内应攻入洛阳将司马冏捕杀。太安二年,被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杀害,年仅28岁,司马乂之弟豫章王司马炽即位后,追谥为厉王,以子司马硕袭封。
史载,“长沙材力绝人,忠概迈俗,投弓掖门,落落标壮夫之气;驰车魏阙,懔懔怀烈士之风。虽复阳九数屯,在三之情无夺。抚其遗节,终始可观。”乂身长七尺五寸,开朗果断,才力绝人,虚心下士,甚有名誉。相比自己的弱智哥哥,仿佛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现实正好相反,那个什么都不懂的人枯坐金銮殿,司马乂却不得不去“卑湿”长沙。对历史有了解的同学知道,在那个年代,长沙可不是什么好地方,高祖平了天下,封了吴芮为长沙王,乃是越蛮蓄之,之后,景帝也封了儿子刘发做长沙王,司马迁是怎么说的呢——“以其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

长沙王司马乂
元康元年三月,楚王司马玮在贾南风煽动下进京杀杨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皇族内乱,随后,南风杀楚王。之后没几年,贾南风毒杀太子,党羽赵王司马伦看准了机会反咬一口,收捕皇后一党,独揽大权,洛阳称帝。无奈赵王岂是忧天下之人,他昏庸无能,贪欲无厌,色厉内荏,致使手下跋扈凶横,天下患苦之。惠帝在位之时,虽然皇帝无所作为,却也与民相安,赵王伦称帝后,百姓反而更加受压迫。终于,在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联合关中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乘机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与孙秀兴兵反击,战败,死者近10万人。司马伦后来被囚禁于金墉城,也被赐金屑酒而死。

赵王司马伦
司马冏在杀了司马伦后,迎接司马衷复位,改元永宁。司马冏担任大司马一职,主理朝政。司马颙、司马颖二王被封高爵,拥兵自重。但司马冏没有好好利用其兴复皇位之功的大名,独揽政权后不可一世,没有臣下之礼,俨然自己就是个皇帝,而且沉迷女色,政事荒废,结果又给其他有野心争权的藩王有了讨伐的借口。
也就在这时候,我们的长沙王司马乂参与了进来。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翊军校尉李含携私到长安,矫称受密诏劝河间王司马颙除掉当朝的司马冏。司马颙经一番利害考量后答应,上表陈述司马冏的罪状,兴兵讨伐首都洛阳,声称当时驻军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为内应。

河间王司马颙
可以说,司马乂并不想骨肉相残,为人磊落的他,却被阴谋家绑上了战车,当年哥哥司马玮死之时,司马乂是不愿意同室操戈的(乂投弓流涕曰:“楚王被诏,是以从之,安知其非!”玮既诛,乂以同母,贬为常山王,之国。)。而现在,被裹挟在两股势力中间,人已为刀俎,己已为鱼肉,不得不干了!司马冏得知消息,派遣其将董艾攻袭司马乂。司马乂连同其党羽百多人,乘车奔袭皇宫,以奉天子的名义攻打司马冏。司马冏战败被杀,其子被囚禁于金墉城。于是司马冏党羽被灭,司马乂掌权。鉴于他的功劳,朝廷把他的爵位还给了他。满朝文武也看出了他的英武果断,杀伐秉义。(冏败,乂擒冏至殿前,帝恻然,欲活之。乂叱左右促牵出,冏犹再顾,遂斩于阊阖门外,徇首六军。诸党属皆夷三族。)

齐王司马冏
此时天下想望,司马乂也励精图治,打算抚平战争的创伤,修养生息,富国强兵,因为在辽阔的北方,日渐强大的五胡已经难以控制,他们的目光无时不刻不在盯着富饶辽阔的中原,司马乂虽然年轻,却并不狂妄,执政时间不长,却能人人归心,应该说照此下去,东晋就算要西迁,也还早未到时候。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河间王司马颙本以为司马冏掌握朝权,一定会灭掉司马乂,然后自己再以“擅杀宗亲,欲危朝政”为由起兵清君侧,然后自己独揽大权,天下尽在掌握!没想到的是,年纪轻轻的司马乂如此果烈,竟然反杀司马冏,一举而天下定,自己没了起兵的借口。所以就派自己的亲信侍中冯荪、河南尹李含、中书令卞粹等袭杀司马乂,但又被司马乂诛杀。勃然大怒的司马颙联合成都王司马颖一起进攻中央,惠帝下诏命司马乂为征讨大都督,抵御二王。大战数月,死伤无数,司马乂苦心经营的一切又回到了残破的原样,其内心是何其伤惜,又苦于同室操戈,连年征战,天下苦不堪言,司马乂主动向司马颖提出休战,分陕而居。奈何,成都王司马颖恃强不从,司马乂又去信劝诫,其中有言:“吾之与卿,友于十人,同产皇室,受封外都,各不能阐敷王教,经济远略。今卿复与太尉共起大众,阻兵百万,重围宫城。群臣同忿,聊即命将,示宣国威,未拟摧殄。自投沟涧,荡平山谷,死者日万,酷痛无罪。”尤在念骨肉之情,却是徒劳。

成都王司马颖
就这样,被围困的他连战多日,斩杀联军数万,以弱势兵力坚守孤城,全凭有他在领导,在坚持,功劳甚大,但他伺奉惠帝的礼节并没因此而轻慢,虽然他知道这位哥哥是个弱智,知道自己强过他百倍千倍,但毕竟他是哥哥,毕竟自己为臣下,他并没有那种欲壑难填的野心,只是想把祖宗打下的江山流传下去,让百姓能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单这一点,比晋朝诸王不知要高多少。
也是就在此时,城外的联军顶不住了,准备撤军,他们哪里想到,百万联军,对付不了区区数万,且多是乌合之众,临时招合。只因为城里有长沙王司马乂,他豁达大度,同劳同食,体恤军士,忠义素著,城中已无粮,人马各带伤,却众志成城,不离不弃。而同在城中的北海王司马越,却认为司马乂兵将寡少,不能取胜,把司马乂抓了起来,送给了联军。

北海王司马越
至此,司马乂波澜壮阔的一生就这样以一种让人愤怒的方式谢幕。临死前,司马乂给朝廷上了一道表,道出了肺腑之言:“陛下笃睦,委臣朝事。臣小心忠孝,神祇所鉴。诸王承谬,率众见责,朝臣无正,各虑私困,收臣别省,送臣幽宫。臣不惜躯命,但念大晋衰微,枝党欲尽,陛下孤危。若臣死国宁,亦家之利。但恐快凶人之志:无益于陛下耳。”
一语成箴。
有人说,孙策周瑜就像暗夜里滑过长天的流星,虽然短暂,却耀眼而夺目,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觉得,司马乂28年的人生,其光芒绝不亚于孙周,他也是东晋那死气沉沉的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
本文作者:冰染尘(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