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四大家族野史趣闻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中的王谢,便是东晋四大家族的前两位王和谢。我们就这首诗切入正题,聊一下东晋四大家族,王,谢,桓、庾。虽然王氏与谢、桓、庾,并称东晋四大家族,但其实际影响力要远远超出其他三家,即使是并称“王谢”的谢家在他面前也是后起之秀,谢安一人独撑谢家大半,而王家则是源远流长,自称是王翦之后,但其能被称为世族,应该是从西汉王吉开始,再之后有名的人就要数到魏晋时期的王祥了,二十四孝里的卧冰求鲤就是他干的。王祥在曹魏时是太尉,西晋时是太保,位极人臣,在魏晋两朝的高位使得王氏的世族地位继续巩固,王氏真正达到巅峰还是在王导那辈,但却不是在西晋,而是在东晋一朝“王与马,共天下”时期由王导主持的琅琊王氏,王导之所以能让王家在东晋一朝风光无限,从龙之功不容怀疑,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未得帝位之前称号是琅琊王,同时当时西晋在经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后可以说已经亡国了,北方大地被胡人占领,纯血汉人南迁,就是所谓的衣冠南渡,而江东之地一直是被世家大族所掌握,金瓯无缺时皇权尚难介入,更别提你一个已经亡国的政权,但是东晋确实在江东建立了政权,这其中王导或者说他代表的琅琊王氏成为世族和皇族的纽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王氏在之后称雄一朝的底气。
王导
王导时期可以说是王家最风光的时候,司马睿以师待他,像我们总会在电视剧里听到“臣惶恐”等等,但在东晋初建时,司马睿给王导的手诏中居然是用的“惶恐言”,登基时也要与王导共座,可见权势之盛。但我感觉这样的优待都是王导该得的,衣冠南渡,在没有强大军事与政治权利的前提下,能在江东稳固政权,王导功不可没。八王之乱时便劝司马睿先行一步,率先在江东立足,占尽先机,随后中原战乱,北方望族与部分皇族举家南迁时,以地主之资,容纳众人,收录贤才,为东晋立国之后的储备人才,同时他主张对士族“清静为政”也就是不管不顾,任你发展,获得南方士族的认可,名义上有个皇帝,可我还是各家发展各家的,北方胡人万一打过来了,还有皇帝顶着,所以南方士族也就没太抵制。同时他的出身也是南方士族认可的原因之一,当时九品中正制的前提下,最重出身,并且大部分地区的兵权可以说都是由士族的家兵组成,所以想和士族对话,首先你的出身不能低。早在晋元帝南迁之前,南方就发生过战乱,石冰,陈敏想要建立政权,毕竟司马氏政权孱弱,但是在没有皇室主导的情况下,石、陈被江东士族自发的给摁下去了。这样就为东晋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不得不说,王导的平衡之术玩的特别好,皇权与士族,南方与北方,各种矛盾都被他化解,稳定了政权。王家能有这么大声势,能够掌握兵权是最大的资本,光一个文官第一人的王导还不足以让司马睿忌惮,还有一个在外领兵的王敦,一内一外,一文一武,这俩人是王家的“骄傲”,更有意思的是后来王敦造反,王导以忠臣的形象出现在朝野上。
王导主政,王敦主军,王家显赫,王敦造反水到渠成,但是王导却站在晋元帝一边,他站在司马氏这一边,更符合他所代表的王家的利益,首先考虑造反的成功性,其一,平衡。当时晋朝没有南迁时,江东士族之所以没有立帝呢,是因为各世家之间需要平衡,一旦某一氏成了皇族,权利膨胀,其他家的权利势必削减,所以他们宁可迎立有名无实的司马氏,也要保持平衡;其二,民心。中国从春秋以来,几乎所有战争都讲究师出有名,即使“春秋无义战”,可所有起兵者都会给自己找个借口,就是为了拥有民心,获得百姓的拥护,但是现在王敦造反,民心不可用。既没有士族,也没有百姓支持,王敦必败,但王导之所以没有硬劝并且没有与他同流合污,一方面保存王氏,即使王敦失败,王氏依然因为他是忠君一派,地位不会下降,很可能有所提高;其次确定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一个家族中有两个权利中心,势必会造成分裂,当时王敦有实力,王导有名望,在王家很可能王敦的话语权高于王导,王导既然认为王敦必败,何不趁此机会清理家族内部,确立自家地位,感觉很可能王敦造反有王导在底下撺掇的,趁此机会,把王氏内王敦一系全部借造反之名收拾掉。王导在平定王敦之乱后,被司马绍加封太保,王导的主要功绩就是平定苏峻之乱,王敦造反,司马绍引苏峻入朝勤王,王敦灭了,军权却被苏峻掌握,王导平定苏峻后,做了一些政治上的举了,像坚持不迁都,安抚民心,平衡南北士族,安抚矛盾等等。总之王导,历经三朝而不倒,位极人臣,声名显赫,王氏在他的带领下达到巅峰,在他之后,王氏虽然显赫但却没有那么强了,和他同时期的陶侃,庾亮带领两家大放光彩,陶、庾两家虽与王家并列四家,但实力远远不及,且后世子孙好像没有能位极人臣的,陶家之后最出名的是陶侃曾孙,陶渊明而之后能天下闻名王氏子孙的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了,那个时期执文坛牛耳,不过。。。风光还是被谢家压去不少,因为平地一声雷,谢家崛起了,谢安出来了。
谢安
谢家的崛起不是一代一代的,而是井喷式的,一个时代冒出来好多个英才,谢家崛起,然后缓慢下降,但由于那一代给的底子太过丰厚,所以能一直保持豪族本色。谢氏追溯到曹魏时期,最大的官不过是典农中郎将。谢家崛起全凭谢安,以及苻坚这个对手,淝水之战,谢氏一门总指挥谢安,前方将领谢石,谢玄,谢琰,将出一门,战胜后满门封赏,谢氏至此迈入东晋世家之首,当时权势之盛远超琅琊王氏,只不过后世子孙成就多在文学上,比如堪怜柳絮才的谢道韫,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谢惠连,谢朓,缺少政治上的能人使得谢家光辉不再,王家在文化上的高度也毫不逊色,比起谢家的诗文,王家强在书法,王旷,王羲之,王献之,王凝之,各个书法大家,不怪是“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但是在谢家的诗文中,却很少看到乱世文章,都说省市和乱世都是最容易出现绝妙文章的,盛世华章,歌功颂德,寄情山水;乱世文章,忧君忧国,满腹愁思,可是东晋时期当初乱世,五胡乱华,东晋偏安一隅,和南宋很像,但是流出的文章却不见陆游,辛弃疾等人的那种悲愤,反而有一种悠闲自在,翩翩欲仙的感触,不禁想起一句评史“汉经学,晋清淡,唐乌龟,宋埋汰,元糊涂,明邋遢,清鼻涕”。
谢安,作为谢家最出名的一个人,在最开始并不是醉心于朝廷,少以清淡出名,游山玩水,教育自家子弟,屡次推迟朝廷辟命。他步入朝堂可以说是为了家族,谢家人才凋敝,站不住场了,所以他就“东山再起”,这才有了他在政治军事上的丰功伟绩。东晋时,几乎没个当权家族都会催生篡权的野心,王家的王敦,桓家的桓温,不过好在每逢“奸佞”出世,必有“贤臣”立功,王敦之乱被王导等人压下,桓温之乱也被谢安压下,这为谢安以后身居高位,深得皇室相信奠定基础。接下来作为辅政大臣整饬朝政,官至中书监(权利和宰相差不多),他主张寻找晋初开国功臣之后并加以封赏。再然后谢安就到了他最辉煌的时刻,主持淝水之战,名垂史册,因为它是一场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历史上几乎所有以少胜多的战役都被大书特书,淝水之战中虽然谢安坐镇后方,但能取得胜利大部分功劳在于谢安。首先稳定军心,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谢安的镇定给东晋军方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坐镇后方,粮草齐备,士卒精良,比之前秦,苻坚一方兵多但心不齐,胡汉心异;其次,谢安一方令出一门,众将其心,谢安总督长江下游五州军事,操练北府君,前线作战军队由其侄子谢玄统领,广陵由谢石坐镇与谢安互为犄角,全军上下如指臂使,而苻坚手下众将不合,苻坚对他们也满心猜忌;第三,就是用间,最重要的人就是朱序,他是东晋名将,与前秦交兵,因为有人背叛而被俘,苻坚杀了叛变的李伯护,而赐予朱序尚书之位,接受了前秦的官职,做了内应。经此一战,总领全军的谢安名声大振,官至太保,是国君眼中的托孤忠臣,但是,谢安最后还是被孝武帝猜忌,交权隐退,这么一比较,王导政治上的能力还是要远远超出谢安,而谢安早期不愿岀仕,极有可能是他对朝堂不适应,不能很好的确定自己的位置以及怎样保护自己和家族,所以隐居东山,关键时候挽大厦于将倾,将才而非老官油子。
桓温
四大世家,王谢桓庾,聊完王谢,再说龙亢桓家,桓家起于桓彝,兴于桓温。俩人是父子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下桓彝的崛起,晋初桓家还只是个小家族,并且桓家世代研究儒学,其祖桓荣为经学大师,而东晋我们都知道,大谈黄老之学,玄风大盛,为了挤入名流,桓彝改弦更张弃儒入道,很快他放诞不羁的名声就传入当时大名士耳中,成功挤入上流社会。成功迈出第一步之后,他成功的令名士们知道自己是世家的一员,虽然小,但在当时至关重要,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出现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规定,他士族的身份获得了认可才能做高官。接下来他的官路通畅要感谢他的好友,庾亮,庾亮能够在官场上能有这么大的能量,是因为他的妹妹是司马绍的世子妃,司马绍后来成了晋明帝。就这样在庾亮的举荐下,官路通畅,晋元帝时官至中书郎,但因为王敦擅权而愤慨离职,这为他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到了晋明帝时期,桓彝和庾亮被大肆封赏,并得到兵权,为的就是限制王敦,防止王敦造反。相反如果桓彝不走,一个说过我的人天天在面前晃悠,王敦不灭他灭谁啊,所以可见桓彝进退有道,深明局势,而且还在明帝心中留下好印象。有了军权之后,毕竟王敦还没有高举反旗,所以明帝很容易将这两支兵马安排在王敦左右牢牢钳制,然后逐步蚕食,王敦被迫起义,很理所当然的被灭了,成就了桓彝与庾亮两个人,桓家,庾家踩在王家一支的头上,正式成为豪门望族。平乱之后,需修政事,桓彝出色的能力深得明帝信任,以宣城内史的身份领太守的事务,治理宣城,桓彝不愧文武双全,执政清明,为百姓所怀。如果再给他一段时间,未必不能成为王导那样的人物,毕竟根基太浅,需要时间来补足。可是这个时候苏峻之乱爆发,并且是以“讨伐奸臣庾亮”为由,桓彝不论是从忠君爱国还是为好友两肋插刀任何一个方面,都支持着他进兵勤王,但是此时他一个宣城内史,手无兵权,只好组织义勇,怎么能抵过苏峻大军?遭遇后兵败一次,退守县城,当得知苏峻已经占领建康之后仍不投降,最终坚守县城月余,兵败被杀,年仅五十三岁。
晋代是个崇尚庄老浮华之言,认真做事反而被嘲笑的时代。能保存晋之根基于江表,实属侥幸,北方也战乱不堪,即使建立个不错的政权,也二世而衰,才使得东晋弱主,在王导、庾亮这些庸才的簇拥下得过且过了一段时光。恒温还北伐了一次,也兵败丧师,无所济世,倒是谢氏家族,抵抗了强秦的灭国之战,稍有光芒。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但存在即合理,晋能够存在几乎赖于江左世家的强大,绝非侥幸。王导未必是庸才,他只不过在适应那个时代,而庾亮么,真的是智商捉急。。。至于北伐,失败的理所当然,江左世家未必会支持,和胡人争斗是以南方世家之力以补司马氏江山,素以家天下为圭臬的士族怎么会做?谢氏能挡强秦,谢安,谢玄功不可没,但也非一家之力,胡人南下,众世家自然携手,自家人关起门来怎么打都行,外敌来了则一致对外,是中华颠扑不破的真理。
桓彝为晋明帝立下汗马功劳,并且为国捐躯,给他的后代打下了极好的基础,桓氏至此崛起,在他儿子桓温这代达到巅峰。桓温的才华毫不逊色于桓彝,但是在性格上两人有极大的差别,桓温性格阴狠,为人强硬,并且对晋没有太大的忠心,私以为桓温和曹操相似。桓温十五岁时桓彝战死,他立志报仇,有一个县令江播参与到了桓彝被杀的事件中,江播死后他就借吊唁为名,杀死江播的三个儿子,可见心狠,我感觉罪不及家人,况且江播也只是从犯,主犯是韩晃,他没有机会杀他,就借别人以泄愤恨,很有曹操“宁我负人,休教人负我”的感觉,这里所选取的是曹操原话而非演义中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原话没有那么绝对,而事实上曹操作为被正史所承认的曹魏政权的创立者,性格上并非演义中那样奸诈,以曹操类桓温也是对桓温政治军事上的肯定。桓温进一步加官晋爵是在成为明帝女婿之后,感觉古代的公主要么就外出联姻,要么就笼络功臣,名声不显于外,其实为各朝各代的稳定都立下汗马功劳。桓温在345年坐镇荆州,这为他以后的北伐奠定了基础,荆州为江东门户,其重要性我们都可以从三国演义中了解,联系着三国的成败枯荣。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就意味着权臣身份的确立,意味着江左门户由他镇守,进退上有了更大的话语权。总领军事后,他最先干的事就是趁成汉政事不稳,出兵蜀地。蜀地是天府之国,一旦占领,不说在粮食上没有了后顾之忧,从军事上看,和当初诸葛亮为刘备讲解的隆中对何其相似,从荆州西川两处皆可出兵,平定北方,以成大业。虽然成功了,为后来北伐奠定基础,但我们也可从中看出东晋的隐患,就是江左世家的不支持,在当时成汉政事靡乱,国主荒淫无度并且东晋在平定苏峻之乱后多年的休养生息已经实力大盛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仍旧不支持,最后桓温力排众议,仍旧坚持进军,但是桓温还是被限制的很严重,从分兵上来看,参军周楚,孙盛看守辎重,而他亲率步兵进攻成都,我滴个天,打仗的时候,非破釜成舟之役,谁见过主帅冲锋在前,而且还是大优势的情况?桓温就是在内部不支持的情况下仍旧灭掉成汉,大败蜀军,以平蜀之功升任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个权利可不得了,他意味着你可以名正言顺的组织自己的班底,并且受到朝廷认可,无数血的教训告诉历代帝王,篡权者都是从获得这个权利开始的这后来朝廷只能另选贤才以制约桓温,桓温在后赵国主石虎死后力主北伐,朝廷怎么会给他这个权利?在多次请求后,朝廷统一北伐,但是是以殷浩为核心,这个人完全和桓温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朝廷的举动反倒给桓温惹毛了,这下东晋朝廷自食恶果,你不是给过我开府仪同三司的权利吗?我治下有八州之地,而东晋相对完整的也只有十三州,我占了一半多,我自行募兵配备资源,逐渐形成半独立的状态,由于之前收回益州,所以桓温手下有了相当一部分人才来自蜀地,文人相轻,荆益两地人才也不例外,这就给桓温提供了抗衡江左世家的资本,他才敢于募兵半独立。朝廷骑虎难下,只好以安抚为主,动用人情,当朝王爷司马昱写信劝止,终于使桓温退守荆州。但是压得了一时,压不了一世,再加上有个猪队友,殷浩,几次北伐,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倒是挺顽强,但是没用啊,朝廷不满,百姓怨愤,桓温还补了一刀,上书列数殷浩罪状,朝廷无奈之下只好黜免殷浩,从此以后朝廷大权尽归桓温。
由于殷浩的失败,桓温总掌大权,朝廷内外,一言以定,于是桓温放心的开始了自己的北伐之旅。
首次北伐,兵临长安。
个人感觉这次北伐行动战略类似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术并且结合了魏延提出的建议,大军从武关前进,奇兵取道子午谷,直取长安,但是却在六月的时候因为粮食被前秦抢收,粮秣不继,只好携关中三千多户民众折返江陵,这期间遇见了一个超级牛叉的人,王猛(苻坚时期的前秦丞相,辅佐苻坚统一北方),桓温想带王猛一起回去,可王猛没有同意。如果桓温知道王猛以后的事迹,绑也能给绑走,可惜没有如果我们将桓温第一次北伐和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对比,发现了两个有趣的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初诸葛亮为什么不同意魏延那个成功率很大的可能,以及同意了魏延的建议,蜀国的北伐能否成功。第一个,因为蜀汉和东晋国力相差太多,而且民心未必可用。蜀汉只占有益州和汉中,而东晋占有整个南方,兵员充足,即使奇兵失败了也不会伤筋动骨,so?easy,再征点兵就OK了,蜀汉一旦失败,曹魏很可能反攻,兵员不足GG;再说民心问题,历史上的蜀汉并不像后世演义中那样民心所向,反而视曹魏为正统,打过去,长期处于曹魏统治下的民众不一定支持,而东晋呢?正统啊,最重要的是汉人,前秦是什么人呢?氐人,你说汉家百姓支持谁?然而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桓温仍然因为粮草问题而不得不退军,这就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蜀汉的第一次北伐的失败是必然的。
二次北伐,收复洛阳。
第一次北伐后过了两年,桓温请旨迁都洛阳,这时洛阳这片地周围全是胡人势力,是战争区,他想让朝廷迁过去,那帮大佬也就是打不过他,要不早砍死他了朝廷当然不会同意了,但是却拜他为大都督,总督司翼二州军事负责征讨,把敌占区名义上的军事权力全给他了,意思就是,你想打就去前面打,我们管不了,但是请你不要祸害我们,于是桓温再次从江陵出发,七月出发,仅用了一个月,八月就把洛阳打下来了,但是前脚他刚从洛阳返回荆州(这次又带走了三千多户百姓),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又失陷了,白打了。由此啊可以看出,再那个时期想要北伐成功是不现实的,占据北方的胡人,虽然单独一支的实力要远远低于东晋,但是,人多,灵活性好,打不过就跑,你走了我再打下来,而东晋当时的兵力不足以镇守那么多地方,而且虽然后方安全,但主导朝堂的士族实力是不会允许把后方的兵力挪到前线去占领地盘的。在政治中心不北移的情况下,北方的地盘对于东晋来说,全是飞地,这也是桓温当初建议迁都洛阳的原因,两汉,西晋把首都定在司隶地区不是没有道理滴,但是在东晋那种情况下,安土重迁,江东士族“我待在老家是不会动滴!”,桓温的努力化为泡影。
三次北伐,失利而回。
这次北伐,桓温还是老套路,并且有上次先成功后无功的教训,他又上书迁都洛阳,朝廷也是老套路,不行然后封桓温为都督,督并司翼三州军事,你去打你的,我们呆我们的。。。你们两边这么玩的很有意思是吧,相同的套路明显可以看出朝廷在拖后腿,这也可以看出,以江东士族为核心的东晋朝廷完全没可能统一全国。。。第一次北伐打前秦,第二次北伐打羌族,第三次北伐打前燕,行军还基本是同一路线,哎,北方真TMD乱啊不过这次,桓温有了队友,但是队友不给力,无法打开石门水道,导致军粮耗尽,又是军粮问题桓温只得退兵,还在后退的过程中被慕容垂揍了一顿,失败而归,开始找替罪羊,所有过错全归于队友袁真身上,袁真不服,反了,占据寿春自立还和前秦前燕勾结。这次失败,直接使桓温声望大减,本来希望携胜加九锡的,这样一来,篡位的梦想又远了一步。
之后就是权臣的老套路了,废帝,立一个新皇帝,新皇帝死了,给新小皇帝辅政,辅政归辅政,但是我绝不入朝,就在外面手掌军权,但是由于其他世家的牵制,也不敢造反,就是不停上表“我要加九锡”,重病中也不忘,朝廷这时候不敢不答应,万一临死之前反扑怎么破,只好给他加锡的诏书,不过这时候朝廷上有个狠人,显露头角,他的名字叫谢安,他借“写的不好,要斟酌一下,重写”为名,把朝廷给桓温的加九锡的诏书留了下来,遣词造句,“慢慢”重写,一份诏书,加工了四个月,生生把桓温熬死。。。然后给他加了九锡。
史书上记载东晋是317年到420年7月7日,刘宋建立。其实东晋中间断了一年,这一年没有东晋,只有桓楚,就是桓玄建立桓楚。桓玄403年得到晋安帝的禅让称帝,国号楚,史书上为了把它和其它楚国区分开,所以叫它桓楚。桓楚虽然只存在7年,并且桓玄403年建立404年就死了,但它也算是正统,因为得到晋的禅让。题目之所以叫为他人做嫁,其实是我认为桓楚在给刘宋作嫁衣,正是有了桓楚的建立,刘裕才有机会起兵勤王,并且在消灭桓楚的同时为自己积蓄实力。
373年,当时最强大佬桓温被继任小强谢安磨死了之后,桓玄只能领一个称号然后找地呆着去,虽然有桓温留下的基础,但实力和谢安中间不知道差了多少,只好就地画圈,等待重出江湖那一天,385年谢安终于去世了,但是朝廷害怕他爸(虎死余威犹在啊)的故事在他身上发生,就一直压着他,直到391年,才被任命个太子洗马。虽然没实权,但架不住家世好,再加上有个好邻居,荆州刺史殷仲堪,因为他家的权势而与其深交,这一下,他有了一方势力可以依靠。
朝廷里也给他面子,恰逢奸人作乱,孝武帝亲弟弟司马道子祸乱朝堂,任用王国宝等人,搅得政事不安,而青兖二州刺史王恭又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主,说起王恭,他真的真的是一个大大的忠臣,他起兵绝对是为了清君侧(这两位王氏可不是琅琊王,而都是太原王,以后会说到,太原王虽然在东晋名声不显,可却是大唐五姓七望)。王恭一起兵清君侧,给了桓玄机会,他和殷仲堪一商量,好的,我俩支持王恭,并推举你为盟主,然后呢,在荆州给王恭。。。。加油加油,热烈加油,并没有任何军事行动,王恭势大,朝廷被迫妥协,砍了王国宝,王恭退兵了,可是却招到司马道子厌恶,而桓玄呢?支持王恭,得到清流的认可,没有出兵,得到朝廷的好感,两头讨好。
过了不久,毕竟罪魁祸首司马道子还在,而且“他认为”王恭的威胁很大(这智商,没谁了,王恭护的是你司马家的江山),于是收束地方兵权为使其尽归藩王,结果智商是硬伤,一刀把庾楷兵权给削没了,而桓玄那头被他受命而不到职给拖住了。这下庾家也不干了,毕竟四大家之一,于是联合王恭,再次清君侧,各方势力大混战,由于太乱,单说桓玄,手中没兵,殷仲堪分了他5000,朝廷方王愉败逃,被他截杀,庾楷败于司马尚之,来投奔他,刘牢之背叛王恭,将其杀死后投入朝廷阵营,王恭一方其余人不再继续进军,朝廷为了分化他们,任命了桓杨二人,贬了殷仲堪,桓杨二人挺高兴,唯独亏了殷,想继续进兵,没人响应,只好撤退,最后的结果就是桓玄从没兵到最后变成江州刺史。
桓玄在这之后手中有兵,又有家世的优势,被推举为盟主,这时候殷仲堪当然看他不爽,毕竟啊,最开始手中啥也没有,现在呢,在我头上,能忍?于是密谋联合杨佺期灭了他,结果间谍战桓玄稍胜一筹,提前探知消息,先人一步,灭了他俩。
在他势力这么大的时候,又碰上好事儿了,孙恩之乱爆发,他趁机勤王,独掌大权,在此期间,削弱了谢安当时建立的北府军(就是打赢淝水之战的那支军队),陈郡谢氏的势力大减,而王家由于一直没有杰出人才反而势弱,庾家也在这几场勤王之战中被打散,四大世家共同拱立东晋政权的局面被打散。所以,桓玄建立桓楚的整个过程,就是顺,时也命也。
虽然建立了桓楚,但其羸弱战斗力,在后来的宋武帝面前,根本毫无还手之力,404年就被打出建康,桓谦将玉玺还给安帝,东晋复立,但是桓楚还是坚持到410年才灭。不过毕竟是获得晋安帝禅让的政权,算还了桓温的愿了。
四大家族,最后一家,庾家。
庾家在东晋最大的资本就是外戚,所有庾姓大权臣几乎都是明帝驾崩,庾太后临朝时冒出来的,庾亮、庾冰、庾翼三兄弟都是这时候起来的。甚至是虽然庾亮和王导共同主政,但是庾亮的话语权还要高于王导,毕竟太后是他妹。个人认为庾亮在四大家的人才中最弱,庾亮被当时诸多名人敬重,都称其“雅”,而并非“才”,在东晋那个空谈盛行的年代,能被其他人称为雅,可见其清谈能力远超他人,至于其它不谈也罢;虽然庾亮在当时身居高位,但我不得不说他的大半部分功劳来自于他的好队友,首先庾亮的第一个晋升功劳来自助平王敦,注意这个“助”字,当时平叛王敦之乱的最大功臣是他的好基友,也是之前提到的桓彝,但是由于他妹是当时皇后,所以相当一大部分功劳被分到他的头上,最后的结果是,桓彝被封万宁县男,而庾亮呢?永昌县开国公,要知道爵位可是公侯伯子男啊,俩人天差地别,接下来明帝崩,太后临朝时他的话语权高于王导,于是他一反常态,严苛执法。这里为什么说他一反常态呢,因为在明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可是坚决反对太子看《韩非子》的,而且驳斥韩非子和申不害的理念,对法家没有半点推崇,受到当时名家的肯定,为他传了不少好名声。可是当权之后呢,他的严苛执法与王导主政时期的宽以待人形成鲜明对比,世家无论南北皆惶惶不安,王导好不容易稳下来的时局被毁了,我认为他这纯属是心理有问题“王导那么干,我偏不,就和他对着干,而且还要做出比他更好的政绩,我还要北伐!”这一下坏事了,庾亮的行为伤害了世家的稳定,于是就有了苏峻之乱,桓彝就死在这场战乱中,而他呢,跑了,还好他的另外一个好队友给力,是谁呢?陶侃,这位真真的是一位名将,虽然魏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但他却是个例外,寒门出身,官至大司马,军功赫赫,当时较为出名的陈敏、杜弢(tao)、张昌还有苏峻之乱,全是他灭的,有他在,也算是庾亮肆意妄为而东晋国祚不灭的原因了,也正是这几位的一衬托之下更显的庾亮太菜了,你看,他之前有王导,同期有桓彝陶侃,他之后有桓温谢安,啧啧,即使他以外戚身份位极人臣,但是他死于340年,之后他弟庾冰接任,344年死,之后还是他弟,庾翼,出任荆州刺史,345年死。你看这哥仨,扎堆赴黄泉,不怪四家庾家最弱,要不是陶侃出身非世家,而且陶家不像桓家一连出了几个人才,恐怕陶家将取而代之了~再回到庾亮身上,苏峻之乱后,庾亮再次总掌朝政,坚持出兵北伐,结果还没准备好呢,邾城就失陷了,打不出去了,部署全乱了,只好草草了结,可见他在军事上没什么天赋,而执政也完全不能迎合时势,可悲可叹。不怪四家中唯庾家名声不显。
本文作者:渔樵闲话(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