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风流:画圣顾恺之野史趣闻
很多时候,魏晋南北朝时代被描绘成乱世。是皇帝更换地快了点罢了,真的是乱世吗?君岂不知魏晋风流?纸张的普遍使用以及外来思想尤其是佛教的传播,都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谢安、王羲之等一杆文人雅士中,有个年轻一点的朋友,他叫顾恺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被称为画圣。
顾恺之,工诗赋,尤其善于绘画。他性格执着,时人称之“才绝、画绝、痴绝”。同时代政治家谢安评其画曰: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中国画早期画法是先用线条画轮廓,再填充以色彩。顾恺之的用笔连绵流畅恰如“春蚕吐丝”般富于动感和诗意。他的绘画作品和坚守千年的“传神论”绘画原则,讲究“气韵生动”,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张彦远评顾恺之的画说:“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神气”。其作品《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是唐代或宋代依据壁画的摹本,让我们了解一点这位天才画家的风格。
曹植《洛神赋》里,传说为上古帝王伏羲氏(宓羲)之女儿,其于洛水溺死,而成为洛水之神。曹植由京城返回封地鄄城时,途经洛水,忽然有感而发,作《感鄄赋》,后改名《洛神赋》。但也有人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文帝曹丕夫人(即曹植之嫂,恰好叫甄宓)之间的一段纠结的感情。
顾恺之《洛神赋图》这幅画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的,画中诗人和随从在岸上遥望水上飘逸窈窕的洛神和各种神仙异兽。在山水的背景下,洛神向青年诗人告别,乘坐仙舟,渐行渐远,而诗人已沉溺于对洛神的恋情之中。
《洛神赋图卷》运用了连环画式的技巧,同一人物在情节需要时可能多次出现。山川、树、石,画法古朴,是象征性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好像舞台的布景,人物才是核心。这正是早期中国山水画的特征。
其后的陆探微和张僧繇也被称为六朝画圣,可惜他们的作品都没留下来。因为即使在唐代,主流画家的作品基本都是壁画,这跟欧洲文艺复兴时很相似,一千多年了,根本没保存下来。
本文作者:英橙国学(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