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宋徽宗赵佶的救国努力野史趣闻
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北部中国成为金国土地。很多人把责任归结为宋徽宗赵佶的懦弱无能:没有能力打,就不要背信金国,更不能不坚定战心,而去金营和谈。相对来说,刚刚继位的宋钦宗赵桓,责任就相对小很多。
金国俘虏赵佶到东北的五国城后,赐封赵佶为昏德公、赵恒为重昏侯。这个具有嘲讽性质的封号,更进一步加重了后世儒家已固化了的对赵佶评判观念。
但作为直接的当事人(赵构在第一次金兵围汴梁时曾经因为两国谈判被派遣到完颜宗翰军营中作为质子)、赵佶的儿子赵构,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父亲和哥哥呢?
五国城
绍兴7年,赵佶死在五国城,赵构尊谥他为圣文仁德显孝皇帝。绍兴13年(金宋两国达成第二次和盟后),赵构改赵佶的谥号为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赵构的哥哥宋钦宗赵恒在绍兴31年死,赵构尊谥他为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具体看下这些谥号的含义。
宋徽宗赵佶:
圣文仁德显孝的含义:有文采、有道德、孝顺。
体神合道:语言与行为一致,说得出做得到。
骏烈逊功:事倍宫半,做得很多,功绩很少。
宋钦宗赵恒:
恭文顺德仁孝:用现代的话语来说,就是一个听话孝顺的老实人。
从赵构给赵佶上的谥号中所透露的信息来看,赵佶是一个信守承诺、勤政、文采飞扬(这点大家公认,宋徽宗能够自创字体,就是他文采的表现)、道德感强烈、孝顺慈爱的人。
而对于赵佶在靖康之变中的责任,我们注重关注他的信诺(其实和道德感基本一致)和勤政这两点。
赵佶书法
在信诺上,赵佶和金国联盟攻打辽国,不管在战略上,还是人品上都是没有错的。赵佶是信诺之人,完颜阿骨打也是信诺之人,继任的完颜吴乞买也是一个信诺的人。
两国签订了海上联盟,约定共同攻打辽国,宋从南方攻取燕云十六州,金从北攻打,各取所需。结果,金国在北面一路凯歌,而宋国连在燕京自立为帝的耶律淳,甚至他死后的遗孀萧氏都打不过;于是金国从北面攻打燕云十六州。
从双方盟约来看,燕云十六州应当是宋国自己攻取而得的,现在被金国攻下了,道德感稍微少的人,肯定不会白白吐出来给你的。
但完颜阿骨打还是照约定给回宋国,金国坚持了自己的信诺。虽然金国因此要求宋国给代租钱(其实就是军费),但这很合情合理,毕竟是人家拿命打下来的地方,要点钱是很应该的。
金宋两国开战的缘由,是宋国接纳了金国的原辽将张觉。
宋接纳张觉是失信于金的观点,在当时已经被赵良嗣提出来,但也许是出于朝臣对于平州渴望的压力,赵佶同意接纳张觉,意欲完整收复燕云十六州。
可以这么说,靖康之变,缘由在于宋徽宗赵佶没有坚持自己守信诺的原则。
关于勤政,可以在赵佶对方腊、宋江造反的处置上看出来。
宣和2年10月,方腊在建德军青溪造反,赵佶即命谭稹去镇压。
12月,方腊攻陷建德,又攻陷歙州,郭师中战死,再攻陷杭州,杭州知州赵霆逃跑。当月,赵佶并未怠慢,即命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攻打方腊。
宣和3年1月,赵佶即刻停止苏、杭州造作局及御前纲运(即《水浒传》中的花石纲)和西北兵更戍、木石彩色场务。当月,方腊攻陷婺州、衢州,彭汝方战死。
2月,赵佶下令处死逃跑的杭州知州赵霆,并下旨招降方腊。当月淮南的宋江造反,攻打淮阳军,后又流窜攻打京东、河北,最后停留在楚州、海州地界。赵佶命令知州张叔夜招降宋江。
水浒传
这里多说下宋江的情况。宋江是在淮南造反,而不是在梁山泊。造反的原因是因为宣和2年淮南大旱,而不是如《水浒传》中所说杀贪官、救贫民。
宋江和方腊造反也不同。宋江造反,纯粹是因为干旱没有粮食吃,为了生存不得不反。而方腊是有政治目的的造反。因此,《宋史》称宋江是“盗”,称方腊为“妖”——妖言惑众的意思。
4月,方腊在青溪(造反地)被辛兴宗抓获。
7月,方腊被童贯押送到汴梁。
8月,方腊被杀。
方腊从10月造反,到4月被抓,时间只有7个月。赵佶为此先后任命谭稹和童贯镇压,迅速扑灭。期间,赵佶还罢停了劳民的花石纲等劳役。赵佶的勤政还是可见一斑。
最后,来说说赵佶在靖康之变及之后的救国努力。
在第一次完颜宗望合围汴梁时,本来要去镇江的赵佶听到消息后,赶回了汴梁。
而在第二次金兵包围汴梁后,为达成议和谈判,赵佶不惜亲身到金营,显示议和的诚意和决心。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有谁敢只身亲往敌营中谈和?汉武帝、唐太宗都没有这种勇气。在历史上,被俘虏的皇帝不是只有赵佶一人。但与那些因为战败而被俘虏的皇帝,如明英宗,赵佶更显得勇气可嘉。
这体现了赵佶的信诺、道德感和勇气。与之相比的是赵构。在第二次金兵围城汴梁时,对于哥哥宋钦宗赵恒命令赵构率军救难的诏令,体验过被质囚滋味的赵构,选择了在归德府观望情势的发展。
在金兵被俘虏到金国五国城、又得知赵构继位称帝后,赵佶依然没有放弃救国的努力。在得到完颜宗翰赏识的秦桧的帮助下,赵佶依然提议两国议和以留存宋。
虽然秦桧对赵佶的书信做了些修改,修改语气,显得更为委婉,目的是让完颜宗翰更为接受,但内容还是忠于赵佶。赵佶书信的大意是:“请立赵氏,奉职修贡,民心必喜,万世利也”。
在这里,赵佶为救宋国,不惜以称臣、藩国为条件来达到目的了。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就想要谴责了,但是别。因为后来绍兴十一年金宋两国的和盟本身就是以称臣、宋为金藩国为条件达成。这一点,汉民族主义者无论如何愤慨,也无法抹掉。
综上,从人品上看,赵佶是一个有文采、信诺、有道德感、勤政、忠孝的人。在靖康之变中,本来已经是太上皇的赵佶,大可以不理会,继续前往镇江。相反,赵佶放弃南走,回汴梁,帮儿子达成了第一次两国议和。
宋国主战派如李纲等人,能力不行,吹牛倒是第一,迫使宋钦宗赵恒诱惑耶律余睹在金国造反,意图共同攻打金国,致使两国和平破裂,造成第二次金兵围城,导致靖康之变的发生。
因此说,靖康之变最大的责任者是李纲等天天打嘴炮,喊着灭金的爱国贼。以李纲为例,攻打金国喊得最厉害。可宋钦宗让他带兵出战救太原,李纲却说:我一个文人书生,怎么会打仗?皇帝你还是找别人去吧!
典型的拉屎不擦屁股!
而对于真正救国的赵佶、秦桧等人,这些爱国贼则声讨为卖国贼。
图文无关
这些只会嘴上爱国、从不真正为国家做事的清流派,不只是在北宋时祸害北宋,还祸害明朝(东林党,如顾宪成等)、清朝(反对洋务变法的张之洞等)。
而真正做事的秦桧、李鸿章等,却被污蔑为卖国贼。没有秦桧的力主议和,南宋早灭;没有李鸿章的议和,清朝至少会分裂为两个国家,东北、内外蒙古、新疆、西藏不会是中国领土,长江南北分裂。
对于这些清流派、爱国贼,2000年前李斯就已经给出了建议:“是以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然後能灭仁义之涂,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揜明,内独视听,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夺以谏说忿争之辩。故能荦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若此然後可谓能明申、韩之术,而脩商君之法。”其中的仁义烈士,就是指的是这些只追求个人名节的清流派、爱国贼。
对于靖康之变,赵佶可以负责任的说:“作为一个皇帝,我尽了我最大的能力了!”
本文作者:历史哨声(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