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干部履历表”野史趣闻
●科武
翻开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干部履历表”,其仕途升迁脉络清晰,亮点颇多。嘉庆十六年(1811年),二十六岁的林则徐赴京会考,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进入“高级公务员”行列,从此踏上了仕途。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三十一岁的林则徐离开翰林院,前往江西南昌任考官,当上了“正厅级”干部,属于年轻有为的“少壮派”了。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这个职位相当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共同的“纪委书记”,是“正部级”大员。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林则徐升湖广总督;翌年11月,他受命钦差大臣,入广州禁烟。至此,林则徐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
林则徐的“干部履历”,各种史书多有记载,不少研究林则徐的专业人士,也多从这些“履历”入手。然而,他们却常忽略了林则徐仕途起步的一段经历,这对他日后的人生道路,其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林则徐最初为官是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林则徐在翰林院度过多年岁月,被派往不同地方工作,但仍是微不足道的小京官。据史料记载,这段时间林则徐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内翻书房行走”等职。想必大家对于“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之类的官职比较熟悉,而对“内翻书房行走”一职却大感陌生。
“行走”是清朝时颇为盛行的待遇,一般由皇帝授予器重宠信之人,因此只要皇帝看上了,不论多小的官、就算是白丁都能成为“行走”。清军入关后,为了强化皇权,内阁的地位被逐步架空。康熙年间,南书房协助皇帝参与机务。到了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成了处理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官职大辞典》介绍说:“内翻书房”是清代军机处直辖机构,掌谕旨、书、清文汉文互译之事,其设置年月无考。
内翻书房掌管翻译事务,可见担任“内翻书房行走”的林则徐,其语言能力也是相当不错的,至少能熟练掌握当时最重要的满汉两种文字。后来,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并嘱托思想家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成为当时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
林则徐任“内翻书房行走”的日子不算短,和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接触的机会不少,用现在的话说,是“‘首长’身边的人”,但林则徐并未因此而飞扬跋扈,反而是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认真思考经世救国的大事。后来他主政一方,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终于干出了一番事业,并且因禁烟名垂千古。
林则徐一生担任过多种官职,他的非凡之处,在于无论身处何地何职都充满责任感、使命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人评价林则徐“无一事不认真,无一事无良法”,实干加智慧,贯穿于他为官从政的全过程。细看林则徐的“干部履历表”,探究他从“首长”身边的“秘书”成长为经略一方的民族英雄,这其中确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之处。
本文作者:厦门日报(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