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满清时期的十大汉族名臣野史趣闻
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封建王朝,享国268年。满清作为女真人建立的政权,能够入主中原,开创一代王朝,统治中原,在兴起和统治时期,除了自身实力,离不开汉臣辅助。下面看一下满清10大汉臣。
范文程
范文程(1597年—1666年),辽东沈阳人,满清第一谋臣。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离间袁崇焕,招降洪承畴、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吴三桂
吴三桂(1612--年1678年),辽东人,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成为满清入关的先锋,10多年征战为清朝统一立下大功。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晋封为平西亲王。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1681年三藩之乱才平定。

张廷玉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务。
先后任参与编写《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等。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朱珪
朱珪(1731—1807年),萧山人。乾隆十二年(1747年),17岁殿试为进士。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之后,历任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务。
朱珪是嘉庆的帝师,在智擒和珅起到了作用,公正严明,忠君爱国。死后得到了“文正”的谥号。

曹振镛
曹振镛(1755—1835年),安徽歙县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历任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以平定喀什噶尔功绩晋封太子太师,晋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
道光时期的首辅,卒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1850年), 福建侯官县人。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编写了《海国图志》。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885年),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年),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
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

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北洋军阀领袖,河南项城人。
袁世凯代表清朝在朝鲜,抗击日本,后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在日俄战争中,利用日俄矛盾收回东北主权,平定义和团,白朗起义,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
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0位满清名臣,在不同时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本文作者:天下文化杂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