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皇帝愿意重用宦官?野史趣闻
明朝的宦官以用事之久、握权之广著称,他们逐步插手、直至把持国家政治经济各领域,将阉宦之患发展到三千年历史之极致。那么,问题来了,明初,朱元璋立了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历代宦官干政最厉害的王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啊,明朝皇帝之所以重用宦官,与其政治体制有关。
大家都知道,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下令取消中书省,并废除丞相一职,另设内阁,又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用来监视百官。宰相制度废除后,皇权进一步失去制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可惜啊,朱元璋的后代可做不到都不像他那样勤于国事,以致特务机构和内阁做大,因此皇帝不得不利用宦官集团来制约文官集团。
明朝的太监有两大特权,表现在职务上,就是东厂厂督和司礼监。东厂厂督掌管东厂,同时监督锦衣卫的活动。司礼监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代皇帝拟旨,保管皇帝印玺,从而凌驾于内阁之上,这下谁敢得罪他们简直就是找死。
明朝有过几次太监乱政的情况,例如武宗时的刘瑾,英宗时的王振,熹宗时的魏忠贤。但总的来说,皇帝还是能够镇得住宦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宦官无后,因此不太可能篡位,太监依靠的是皇帝(其实是相互利用),所以当宦官集团得不到皇帝支持时,他们就立刻被文官集团砍了脑袋。
宦官自身不健全,自己很自卑,只有抓住了权力才能够让别人看得起来,才能满足自己作为人的虚荣心。
但毕竟这些权力是皇帝赋予他的,一旦皇帝要收回来,他们也无可奈何,即便像气焰熏天时百官敬畏的魏忠贤;失魂落魄时,也只能一条白绫就了结了。
这恐怕也是明朝的皇帝敢重用宦官的一个原因吧,毕竟他们自信能够降得住那群宦官!而且宦官比文臣听话,这也让皇帝更加信任朝夕相伴的宦官,从而让原本只是服侍皇帝的太监登上政治的舞台!
不可否认明朝的宦官曾起到过一定作用,但更多的明朝宦官祸国害民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败亡。
本文作者:环球文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