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死前欲传位于恭亲王奕䜣,险些瞒过慈禧野史趣闻
清朝末期是一部很遗憾的历史,慈禧上台更是清朝乃至中国的悲哀,但仔细检视慈禧上台的过程,不禁令人更加沮丧。其实在同治帝死后,满清王朝是有机会阻止慈禧的,但偏偏那些能够阻止慈禧的人不是绵软无力就是意志柔弱,他们似乎很缺乏肃顺的那种狠劲儿。这些人主要指的就是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䜣,以及其他满清皇室宗族和王公大臣。
慈禧太后
在当时的紧要关头,奕䜣的做法也算不上雄才大略,并没有为国为己冒死赌上一把的豪情壮志,一味寄望于“据理力争”,妄图以祖制家法击溃慈禧的妄想,结果让慈禧如愿立了载湉为光绪帝,得以继续垂帘听政。
慈禧和慈安太后
1875年同治帝载淳病逝于北京紫禁城养心殿,在位十三年,终年十九岁。关于载淳的死,清廷给出的官方理由是皇帝患天花而死,但这很可能是清政府为了维护皇家名誉,刻意在国民面前制造出的假象。而民间有很多人认为,载淳的死是由于他生活放荡,不检点,流连烟花柳巷,患上了严重的性病,才最终不治身亡。
同治皇帝得了梅毒
慈禧和同治都是晚清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的有趣。首先慈禧是同治的亲生母亲,但是以往根据清朝的习惯,生母不能养育自己的皇子(这是为了避免外戚专权),所以同治其实从小都是慈安养大的,和慈禧的感情相当的淡薄。而且两人之间也存在着权利的争斗,尤其是同治逐渐长大之后,这个冲突就更加的频繁了,同时同治心中对于慈禧这个能干的母亲也是有着一种仰望的态度,他很想做出一些成就给慈禧看,让慈禧承认自己。
同治和慈禧势同水火
同治可以说是慈禧的福星,如果不是慈禧生了同治,如果不是同治登基的时候太过年轻,慈禧也不会有机会“垂帘听政”,也不会有机会真正的把持朝政,所以说慈禧的崛起是从同治开始的。但是同时慈禧和同治之间的矛盾也是明显的,尝到过权利甜头的慈禧怎么会愿意这么轻易的放弃手上的权势,所以双方之间就爆发了很多的冲突。早在同治小的时候慈禧就经常对他非常严格的斥责,长大之后又干预同治的婚姻生活,在同治病重的时候都不让皇后看望一下同治,甚至于后来还当着同治的面要杖责皇后,到了这种程度,可见双方之间根本已经没有了一丝的母子之情。
同治更像是慈禧的权利代言人
此时的同治虽说没有子嗣,但是皇后阿鲁特氏已怀有身孕,只是不知男女,同治对于慈禧是非常了解的,他知道慈禧才对权利有多渴望,就算生出来的是男孩也不可能继承大统,因为一旦立了同治的儿子,阿鲁特氏就会成为太后,慈禧也就没有再垂帘听政的理由了,同治皇帝为了保全自己的血脉,临终前曾想过将皇位传给恭亲王奕䜣,也只有恭亲王能保住他和阿鲁特氏的血脉。同治命自己的老师李鸿藻代笔写下传位诏书,并缝于阿鲁特氏的衣服中,待同治殡天后在昭告天下。
英国画家画出同治下葬的场景
朕六岁冲龄即位,一晃十三载,然独自亲政一年有余,欲振国威,兴我大清,心有余力不足。朕奉天命为一国之君,愧对列祖列宗,时患不治之症,天数已尽。今为大清天下有续,朕思虑再三,惟皇叔恭亲王奕欣懋著勤劳,迭奉思伦,有君主之才,特传位于奕䜣力保大清江山兴盛。乃大清续统之上策,他人不可逆此朱谕。
钦此!同治十三年十二巳卯
最终被慈禧发现,衣带诏计划流产,恭亲王再一次和皇位失之交臂。清政府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明白帝国可能的未来和帝国自身的弱点。活着的人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富有经验,担当重任……实际上,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恭亲王是政府政策制订的主心骨,也是执行这些政策的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缺点是在必要的时候他不敢跟慈禧硬碰硬。
一生中和皇位两次失之交臂
总之恭亲王奕䜣在当时的皇宫贵族里算是出类拔萃的,事实证明,恭亲王奕䜣死后,慈禧干了许多蠢事,比如纵容义和团招来了八国联军,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再镇压义和团,整天朝令夕改,没有恭亲王参谋,慈禧的才华大减。
袁世凯
如果奕䜣当上皇帝会如何?其实,他也无法改变清朝末期败落的现实,但是他如果当上皇帝,会牢固掌握大清实权,不会出现清朝末年的大权旁落现象,不会出现慈禧、袁世凯等专权人物,最后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如果奕䜣当上皇帝,中国可能会走上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上。
本文作者:蟑教授的茶炉(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