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古诗怎么读——读西川《唐诗的读法》野史趣闻

郭华悦
面对一本古书,你会怎么品读?
比如,你眼前有一本书,或是唐诗,或是宋词,或是元曲,又或者是清代的小说。那么,你怎么读眼前的这本书,取决于你想从中得到什么?
想得到什么?读书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
书能养心,能陶冶情操。对于多数人来说,读书的目的无非就是如此。特别是,当你手中捧着一本古人写的诗词,主要的目的可能还是要熏陶自己,有书自芳华。从古书的优美文字中,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升华。
这样读古书,有什么问题?
多数情况下,对多数人来说,并没啥问题。如果仅仅是浅尝辄止,那这种读古书的方法是可以的。可是,如果你想更深入,那问题就来了。
你想通过古书,来熏陶自己,陶冶自己的情操。那就是说,你希望从古书中获得的,是能为今天的你所利用的东西。那么,你用来衡量或品读眼前这本古书的角度,或者说价值观,是按照写书的古人那个年代,还是如今的年代?
毫无疑问,当然是后者。
你想从古书中,挖掘出能为今天所用的。那么,你用来衡量有用与否的标准,自然是从如今的角度出发。用当今的视角,去品读古代的作品,你认为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吗?
而这一点,就是西川在《唐诗的读法》一书中,想阐述的问题。
读古书,有一个问题是避不了的。用哪个角度,古或今?我们如今的读书,很多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功利的色彩。我们希望从书中得到的,是能对今天有用的东西。这个想法,本身也无可厚非。毕竟,一种文化,若是没有功用作为前提,恐怕也无法长久地传承。
可若仅止于此,浅尝辄止,则无异于是对传统文化的扭曲。
想真正理解一首唐诗的内涵,需要做什么?古文的作者,未经历我们如今经历的。所以从现代的角度,所挖掘出来的东西,肯定不是古人作者当时的初衷。要理解一篇古文的初衷,就得从古文的时代以及作者的经历着手。
为什么这么写?仅仅是发泄心中的情绪,还是另有目的?是那个时代中,文人们的普遍习惯,还是仅仅是个别人的作为?写文章,和他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他们通过文字,是想一书胸臆,还是处理问题?种种疑问,都得从“古”的角度,才能有答案。
这就是西川写这本书的目的。吟其诗,读其文,不知其人,不识其世,可否?所以,西川在这本书中,说的是唐诗,又不仅仅是唐诗。唐诗,仅仅是作者的一个工具,用来说明品读一本古书,应该有着怎么样的态度?
本文作者:冰馨记(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