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梦回北魏,走进云冈石窟野史趣闻

2018-08-21 14:30:45

云冈石窟昙曜(tányào)广场,昙曜雕像

一直有个心愿想去参观云冈石窟,在这炎热的夏天终于成行。还未到石窟就被昙曜广场的雕像所吸引,基座下刻有关于昙曜和尚的文字。昙曜是西域高僧,439年随大批移民来到北魏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在文成帝(北魏第五位皇帝)恢复佛教第二年向文成帝建议开凿石窟,于此成就了千年的旷世之举---武州山石窟。

佛光大道两侧的13对“大象托塔”

走出昙曜广场来到佛光大道,迎面而来的是大道两旁高耸的大象托塔。这13对“大象托塔”基座上雕刻的是鲜卑族供养人形象。正是这一伟大的拓跋鲜卑民族铸就了北魏王朝的辉煌与云冈石窟的盛景。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端,石窟依山开凿,东西延绵1公里,现存主要的石窟有45座,石雕造像5万多尊。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最初开凿于460年,是中国第一处由国家经营的石窟寺,早期的造像高大健硕,面相丰圆;中期造像题材丰富,出现了佛本生故事、姻缘故事……晚期随着孝文帝迁都洛阳石窟的开凿就基本结束了,晚期的造像主要由民间开凿,洞窟形式多、佛龛数量多。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

这是云冈石窟开凿空间最大的一座石窟的造像

这是第3窟的主像阿弥陀佛,面相圆润、丰满,慈祥端庄,右手上举施无畏印解除众生恐惧。两边的造像是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当时拍照的时候距离不够,佛右边的观世音没照在一张照片中。

观世音

上图就是第3窟中的观世音。这个造像与我们常见到观音有很大差别,观音菩萨最显著的特点是头戴化佛冠、手拿净瓶,而这尊观世音造像发髻高挽,头上戴着兽面化佛冠,手中无净瓶。

第3窟

在第3窟参观的人也特别多,拍照很不容易,我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拍这尊慈祥的阿弥陀佛,挑选素材时候觉得这张照片的清晰度、曝光还满意,但是没能拍到三尊佛像的完整照片。

第四窟

这是一个未完成的石窟,开凿时间是北魏正光年(520年~525年),造像为一佛二菩萨,窟内四壁风化严重。窟内的“像记”表明这是云冈石窟目前时间最晚的造像铭记,不过现在已风化看不清了。

云冈石窟

在云冈石窟中有很多供养人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赞助人的塑像。供养是一个佛教名词,是以香花、灯明、饮食等资养三宝,也包括了财供。

第五窟

第五窟建造于中期,石窟中最大的造像高17余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一座,雕像上贴金有彩绘。大佛端坐在洞窟中央,面容安详,着博带袈裟,双手重叠呈人定印。清代时候曾对洞窟进行过彩塑,因此看不到北魏雕刻的原貌了。

第十八窟,目前正在修缮中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中最大的雕像高达17米,而最小的雕像只有2厘米。挨个洞窟看过来,始终没有找到那尊最小的雕像,最后咨询工作人,工作人员告诉说:最小佛像所在的那个洞窟没有开放。

云冈石窟

当我们在欣赏这些塑像的时候,你会发现佛像上有些小孔。这些小孔是修复佛像时打的眼,修复的时候在小孔中插入木橛,然后在木橛上缠绕麻绳敷泥修复塑像,敷泥脱落后就露出了小孔,有小孔的地方也说明这好个位置修复过。

第20窟

这是云冈石窟中的一尊露天大佛,主像为释迦牟尼,高发髻,相面方圆,双手做禅定印。自信和喜悦刻画在佛的脸颊,身披厚重袈裟彰显着印度教印迹。

云冈石窟

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把佛教中心转移到洛阳,石窟的开凿仍在继续,洛阳龙门石窟北魏时期开凿的洞窟就占很大比例。

589年,隋朝杨坚再次完成统一,结束了东晋南北朝二百多年战乱纷争,37年后隋朝被李唐取代,中国由此迈向大唐迎来了又一个辉煌盛世。

云冈石窟

穿越历史,梦回北魏。在1500多年后的今天,伫立在拓跋鲜卑兴衰的“印迹”前,这座座洞窟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这尊尊佛像给我们带来无穷冥想,深感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我们民族历史的厚重。

本文作者:阳光的matthew(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