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海陵王完颜亮为什么迁都北京野史趣闻

2018-08-18 14:00:34

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女真名叫迪古乃,他是金太祖的庶长孙,是完颜宗干的二儿子。看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完颜宗干是金熙宗完颜亶的干爹,完颜亶在完颜宗干家里长大。但嫡生与庶生就是不一样,后来完颜亶当了皇帝。从小与完颜亶一起长大的完颜亮,当然羡慕曾经一起长大的兄弟有当皇帝但作为庶出的孙子,只能认命。但这个金熙宗当上皇帝后,实际大权根本不在他的手里,除了他那些叔叔大爷掌权外,就是那些堂哥们擅权,所以金熙宗活的很憋屈。于是他就天天喝酒,喝醉了就拿身边人洒气,杀了很多人。

但完颜亮却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也有远大的抱负。金海陵王精通中原文化,是大金国有名的汉语文学家,这一点在金国没人能比得上他。《金史》对完颜亮的评价很中肯。

金熙宗不仅滥杀,还对完颜亮有一种羡慕嫉妒恨的感觉。有一次,因为金熙宗老婆赠给完颜亮礼品,引起金熙宗的怀疑,以为完颜亮私通皇后。后来因为完颜亮修改一份诏书,被金熙宗贬了官。从此完颜亮感觉自己命可能保不住了,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密谋把金熙宗杀了。完颜亮理所当然坐上了金朝第四任皇帝的宝座。

海陵王完颜亮的情况简要介绍到这里,言归正传。史料中对完颜亮的评价,看客只认《金史》,至于后来其他史料记载的完颜亮如何凶狠残暴,如何荒淫无耻,都有失偏颇。人无完人,其实完颜亮在位时还是很有作为的,发展农业,力推金朝的汉化改革,这些都促进了金朝的社会发展。但篡位与接位必竟不同,金朝的人当然对完颜亮恨之如骨,特别是金太祖那些后代。同样是孙子,为什么完颜亮能皇帝,他们怎么就当不上呢。

在这里先不探讨完颜亮后来怎么死的,看客探讨一下金海陵王完颜亮为什么上台不到两年,就决定把都城从黑龙江的阿城迁到北京?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具有远大抱负。前文介绍了完颜亮是一个有抱负的人,那完颜亮有什么样的抱负呢?史料记载,完颜亮当上皇帝后,他的目标是统一整个华夏,建立一个更为强大的金国。所以有了这个抱负,完颜亮迁都北京就不足为奇了。完颜亮上台把皇位巩固后,就对金朝内部进行改革,他要求大臣们尽管谏言,还创造了“求言诏”,也就是无论朝廷臣子,还是平民老百姓,均可以写信给金朝提建议、出点子。当时很多很人认为都城在黑龙江的阿城,不仅天冷,人也少,就建议把都城搬到北京去。反正当时北京已经作为金朝的一个都城,但政治都城还在阿城,皇朝的人都没过去。这些建议无论是顺应完颜亮的,还是确实想搬都城,都正中了完颜亮那根势做中原皇帝的梦想。他知道北京(古城燕京)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大宋梦想得到幽燕之地,去了南方都没得到。

二是崇尚中原文化。完颜亮作为金太祖的孙子,与众不同。他从小就喜欢汉文化,无论诗书五经,还是吟诗作画,完颜亮样样精通。在完颜亮的内心里,女真人从荒蛮时代发展过来,根本没有任何的文化底蕴,这对国家发展很不利。他认为只有汉文化才能适合金国的发展。而且完颜亮没当上皇帝时,就有一大批汉官围在身边,这种耳濡目染、迁移默化熏陶,让他更加对中原文化向往。但崇尚中原文化,就要向中原靠拢,为此北京就成为一个最佳的选择。主持修建燕京都城的张浩就是汉官。

三是力主汉化改革。完颜亮知道自己是杀死堂哥才坐上皇位的,无论正义与否,对他的名声也不好听。再加上完颜亮对汉文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继位后,除了打击异己外,那就是力主汉化改革。这样的改革既能巩固他的帝位,更能使国家发展。所以完颜亮上台后,从政治上和文化上消除民族间的对立。必竟宋金对峙多年了,不仅要占领中原领土,还要占领人心。于是他打击女真贵族,得到汉人士族的支持。同时,完颜亮还对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仿照宋朝的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便于他自己能控制住,并废除了都元帅府,把军权牢牢抓在手里。更为让人惊奇的是,完颜亮居然从东北迁移了大量女真人到中原进行耕种,而且与中原人混居在一起。这就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这一点功绩不可磨灭。

虽然完颜亮把都城迁到北京,施行了汉化改革,实现了民族融合,一定程度上使女真人失去了血性,但长远看,意义远大于这一点。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单单认为史料记载了,就认为一个人好的不得了,一个人出奇的坏。不可否认,《金史》并没有对完颜亮进行正确评价,但如果完颜亮没被杀,像李世民一样,子子孙孙往下传,那就另一种描述了。因此,绝不能否认完颜亮的功绩。

更多精彩历史探秘,请关注头条号“泥腿看客”。

本文作者:泥腿看客(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