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版图变更详解(商朝)野史趣闻
殷商王朝是一个由邑土国家逐步向领土国家过渡的发展中的早期国家,并非是一个完全拥有四土之境的疆域辽阔的领土国家,更不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奴隶制大帝国。
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东北达到辽宁省,南至江南一带(不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大国,但主要治理区域还是中原一带。建都亳(今山东省曹县以南地区),曾多次迁移,后盘庚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
具体疆域北至蒙古,东北至辽宁朝鲜半岛,南至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西至于甘肃新疆,东至海滨东海。除了包括夏所属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江西、浙江、四川、福建、广西、广东、珠江三角州等地区)
商前期在这些据点之间的空隙地带,存在着不听命于商朝的诸侯、方国、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大商王朝是一个由邑土国家逐步向领土国家过渡的发展中的早期国家,并非是一个完全拥有四土之境的疆域辽阔的领土国家。
(1)商族传说
传说商族是高辛氏(帝喾)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 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 。
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开始向东方发展,《诗经》上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孙冥“勤其官而水死” ,商人“郊”祀之。
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发展。到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国语·周语下》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2)殷革夏命
夏朝的末代君主履癸又名桀,史书记载他是位昏庸好色的君王,他暴虐民众,大兴土木修建倾宫、瑶台,使得诸侯叛离。桀便派军四处讨伐不服的属国。此时的商汤是专为夏王室征伐的夏方伯,史书中称赞他修德爱民、宽厚仁慈,与夏桀形成鲜明的对比。
汤将都邑迁回先王之地——亳。亳与葛国为邻,葛是灭夏的必经之地。汤闻葛伯不祭祀神祖,便遣人前去查问究竟,葛伯答复没有可供牺牲的牛羊,汤遂送去牛羊,葛伯却宰了牛羊供自己食用,回复说葛国缺粮,汤再遣去亳邑民众协助耕种,并派童子到田间送饭,葛伯却夺其饭杀其人。于是汤自亳邑出发征伐葛伯。汤战胜葛后见夏桀并未谴责,于是又相继征伐洛、荆、苏、董、温等国。自称征伐是吊民伐罪,为民除祸,故而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得到民众的支持。灭温后战争发生转折,商亳遭到温的同姓邻国昆吾的反击,此后商汤转而讨伐亲夏的属国。此时商汤感觉羽翼丰满,在景亳汇集诸侯盟国,宣告与夏作战,是为“景亳之命”。
战前,汤作《汤誓》,举说桀的罪状是“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桀战败,经历山逃至南巢,夏朝覆灭。汤迁徒夏族遗民于杞,汤欲迁夏社,伊尹认为会引起夏民的愤恨,作《夏社》反对。汤经泰卷返回亳,仲虺作《仲虺之诰》向夏诸侯阐明伐桀的正义性。遂迁九鼎于亳都,商朝建立。这是中国传统历史的首次王朝交替,灭夏后,汤扩建亳都,并在夏之旧都斟鄩附近营建西亳用以监视夏王朝的残余势力。
全盛时期商朝疆域图
(3)伊尹放太甲
根据文献记载,汤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乃汤之嫡长子,被立为太子,但太丁未即位便先汤而死。汤二十九年,汤王过逝。汤崩后,汤的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后即位六年,再由嫡长孙太甲即位为王。伊尹辅佐太甲摄政,太甲即位之初,“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太甲出亳都并置其于汤所葬之地——桐宫。太甲在桐宫修德,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伊尹见此便迎接太甲回都,还政于太甲。
还政后,伊尹又作《太甲》三篇教育太甲。“太甲修政,殷道中兴”,太甲有沃丁、太庚二子,先后即位为王。太庚在位五年陟,此后小甲、太戊、雍己三子相继为王,在王位继承制度上出现兄终弟及的乱象。
(4)比九世乱
小甲乃太庚之子[注 52],旁系先王。小甲时期,开始商王朝的第一次衰败。小甲在位十七年崩。根据传世文献记载,雍己继位为王,即位之初,册命伊陟、臣扈、巫咸等辅佐商王管理朝政。太戊继其兄小甲之位为王,有违嫡长子的王位传承制度。传说太戊时,发生了“祥桑谷共生于朝”的灾异现象,太戊恐惧中求问伊陟此事,伊陟说是殷道德衰的恶兆,太戊听从后,修行修德,使得祥桑枯死。太戊对山川鬼神格外恭敬,命巫咸加倍祭祀活动,巫咸作《咸艾》、《太戊》称赞太戊。太戊改革军队,命车正中衍作寅车。太戊在贤臣的辅佐下,扭转小甲时期的衰败。五谷丰盛,诸侯归附,商王朝进入第二次中兴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太戊在位七十五年陟,庙号“中宗”又作“太宗”,而卜辞中没有太戊庙号的记载。雍己或继其兄太戊为王,或继其兄小甲为王,其在位期间,殷道复衰,诸侯叛离,商王朝二次衰败。雍己为旁系先王,在位仅十二年,事迹远不如太戊。而太戊时期的兴盛则为其子争夺王位创造条件。雍己之后,太戊有中丁、外壬、河亶甲三子相继为王。
中丁乃太戊长子,在周祭顺序中是太戊之后的直系先王,其王位很可能是从叔父雍己那里争来的。中丁夺位遭到王朝内部其他统治势力的反对。元年,诸侯侵犯京畿,中丁被迫放弃经营一百多年的都城——亳,东迁于嚣,由此保住王位。东土边境的蓝夷部落趁机作乱,中丁伐之。中丁在位九年或十一年崩,其弟外壬继位,都于嚣。其王位是平稳传承还是争夺而来的,由于记载的缺乏,无法明了,但外壬即位元年,邳人、侁人叛乱,这可能说明其王位是争夺而来的。外壬在位五年或十年崩,其弟河亶甲夺位称王,迁都于相。夺权徒都导致商王朝政权内部分裂,国力剧减,诸侯侵犯,商王朝第三次衰落。河亶甲连年用兵讨伐叛离诸侯。征蓝夷,又征班方,侁人联盟班方,河亶甲联合彭伯、韦伯克邳、降班方,侁人臣服。河亶甲为旁系先王,在位九年崩。中丁之子,祖乙即位。即位之初迁都于邢,其王位可能是争夺而来的。祖乙作为太戊的嫡长孙,可能得到了王朝内部旧贵族势力的支持,立旧臣巫咸之子巫贤为相,管理政事。如此政权逐渐稳定,修筑新都。命高圉为邠侯,巩固对西土边疆的统治。商王朝二次复兴。祖乙受殷人的尊崇程度与汤不相上下。祖乙在位十九年崩,庙号“中宗”。祖乙之子祖辛即位,政权平稳过渡。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沃甲继位。沃甲在卜辞中作“羌甲”,因为其子南庚继位为王,所以初属直系先王,但因南庚未有子成王,所以在后期的黄祖卜辞中以旁系先王祭祀。沃甲在位五年崩,其侄祖丁继位。祖丁是祖辛之子,有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四子先后成王。四子同父异母,使得祖丁的四位配偶全部纳入周祭祀谱,在先王行列中独占鳌头。在位九年而陟,堂弟南庚继位。南庚是沃甲之子,即位三年后迁都于奄,因奄地偏南,所以此王得名“南庚”。南庚在位仅六年,祖丁之子阳甲即位。自此“祖辛—祖丁—阳甲”一系代替“沃甲—南庚”一系为直系,南庚在位时间较短,可能是逊位于阳甲,或是阳甲夺位。王位传承的纷争,削弱了政治统治的势力,国力锐减,边境诸侯内侵。带来了商王朝的第四次大衰落。阳甲三年,西征丹山戎,得丹山。阳甲在位四年崩,其弟盘庚即位。
太庚三子小甲、太戊、雍己相继为王,破坏了嫡长子传承制度,此后弟子相互代立,争夺王位,屡迁都邑,使得国力衰亡,诸侯莫朝,边境遭侵。是为商代中期的“比九世乱”。
(5)盘庚迁殷
盘庚在卜辞中作“般庚”,祖丁次子、阳甲之弟,即位于奄。盘庚在位期间,发生了著名的迁都事件。关于盘庚迁殷的原由,历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政治斗争说”较优。九世之乱期间,因为王室的争夺,商王屡徒都邑,迁后必然需要得到一批贵族的支持,如此导致贵族的势力膨胀,而王权却久久未能得到巩固。为了维护王位,夺位者常常要与贵族旧臣共享政权。盘庚年幼即位,许多贵族旧臣有了傲上的情绪,无视盘庚。盘庚为了巩固王权,削弱贵族势力,决心迁都。当时族内的一部分人不愿迁都,盘庚便作《盘庚》三篇,劝说大众,呼吁民众到新都去生活。盘庚十四年,终得迁都,自奄迁于北蒙,更名为“殷”。翌年,开始营建殷邑。盘庚兑现承诺,首先建设民居,安顿下移民,再顾及宫殿庙宇的建设。迁都后,一部分民众又怨言盘庚如此兴师动众有损民利,盘庚回复说,迁都之为是上帝要求我为了恢复先王成汤的事业而作的,并说迁都是为了重视人民,不让民众受害而为。盘庚在殷邑实行新政,但限制和约束贵族的势力。他要求贵族遵守先王法度,排除内心傲慢的态度听从商王的命令,道德上要施德于民,不可怠慢老弱孤幼,经济上不可无止境地聚敛贝玉财富。盘庚对贵族和民众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新政使得民众受益,同时让商王摆脱了贵族势力的束缚。直到殷商灭亡,民众还思念着盘庚,要求“复盘庚之政”。十九年,册命周人首领亚圉为邠侯,加强对西部边疆的统治。盘庚迁殷,“殷道复兴,诸侯来朝”,扭转了九世之乱以来的衰落。盘庚在位二十八年崩,弟小辛立,盘庚未有子继位,故为旁系先王。盘庚迁殷后,商王朝二百五十多年更不徒都,改变了“居无常处”的动态,王朝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新发展阶段,史学家称这个阶段为“晚商时期”。
(6)武丁中兴
小辛乃祖丁之子、盘庚之弟,即位于殷。小辛政绩不佳,带来了商王朝的第五次衰败。关于他的卜辞仅有八十余条,在位三年而崩,弟小乙即位于殷。小乙为祖丁之子,小辛之弟。小乙在位时便立丁其子武丁为继承人。小乙让武丁插入到民间中劳动,又将他送到贤臣甘盘那里去学习,小乙如此注重对武丁的教育,为日后武丁复兴殷业奠定了基础。小乙在位十年而陟,其子武丁继位。因是武丁之父,为直系先王,所以在武丁时期的卜辞中备受尊崇,数量多达五百余条。
武丁即位于殷]。年轻时出入民间,深知民众的疾苦。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卜辞,是从武丁时期开始大量出现的(二里岗文化时期到武丁之前的甲骨文和金文比较稀少),自此中国的历史学迈入了信史时代。
商朝中心区域图
(7)祖甲改制
祖甲在位三十三年,祖甲建立了完备的周祭制度,以翌、祭、洅、协、肜五种祭祀方式系统性地祭祀全体祖先。祖甲还开创了王位嫡子继承制,但并未形成长子继承制,也没有形成像西周一样颇为严格、覆盖性的宗法制度,这种改革为商末王子间的争斗埋下了隐患。
(7)武乙射天
商代巫师所主持的人祭和人殉是一种愚昧的宗教迷信活动。武乙即位后,认识到这种行为违反人道,同时也为了摆脱巫师对自己权力的制约,便决心进行改革。
据《史记》记载,他命工匠雕了一个木偶,状貌威严,冠服齐整,称作天神。随后他约“天神”与自己进行下棋,又命令一个臣子代替木偶下棋,臣子怕武乙,步步退让,以大输而告终。武乙便痛打木偶。武乙还制作一只皮袋,盛满兽血,挂在树枝上,亲自挽弓仰射,射破皮袋,兽血喷出,称为“射天”。
武乙的这些举动,否定天神的权威,使巫权大为降落;他顺势倡导仁义、兼爱,商朝的人祭和人殉现象从此大大减少。后来武乙到渭河与洛河之间狩猎,病卒。那些仇恨他的巫师极力散布谣言,声称武乙在狩猎过程中受到上天惩罚,被暴雷劈死。
(8)帝辛亡国
商王文丁杀死周国君主季历,激化商周之间的矛盾。帝乙和帝辛(商纣王)时期,东夷十分强盛,经常侵扰商王朝边境。帝辛从小跟着父亲帝乙南征北战,认识到各民族内外的深重矛盾和众多贵族的腐败无能,继位后,他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他加强王权,驱逐、囚禁或诛杀一些为非作歹的贵族,大量任用庶人为官。帝辛通过多次苦战和安抚,终于使东夷臣服,他还派飞廉去出使北方,对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北方草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与此同时,帝辛的几个兄弟对自己无法继承王位感到不满,那些受罚的贵族也恨透帝辛,纷纷与阴谋篡夺王位的周人勾结起来。周武王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帝辛,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由于此刻商军精锐部队因讨伐东夷皆不在朝歌,又有商朝的叛徒作为内应,周军轻易击溃帝辛临时征召组成的军队。牧野之战后,帝辛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牧野之战形势图
(9)商朝历代皇帝
商从商汤到帝辛(纣王)算起加上追谥子丁为“代王”共传17世31王,前后六百年。子姓。(子丁:汤之子,商首位太子,因比其父早逝,死后追谥“代王”)
商太祖武王—汤,子姓,名履,商朝开国君主,建立商朝称王在位12年,商国君主17年,共29年。
商代王太丁——子丁,汤之子,(商朝首位太子,因早逝,没能继王位。死后,追谥号为“代王”)。
商哀王外丙—子胜,商朝第二位君王。汤之子,太丁之弟,在位3年。
商懿王仲壬—子庸,汤三子,外丙之弟,在位2年。
商太宗文王太甲—子至,太丁之子,在位23年。
商昭王沃丁—子绚,太甲之子,在位29年。
商宣王太庚—子辩,太甲之子,沃丁弟弟,在位25年。
商敬王小甲—子高,太庚之子,在位17年,
商元王雍己—小甲之弟,在位9年,
商中宗景王太戊—子伷,太庚之子,在位75年。
商孝成王仲丁—子庄,太戊之子,在位13年。
商思王外壬—子发,仲丁之弟,在位15年。
商前平王河亶甲—外壬之弟,在位9年。
商穆王祖乙—子滕,河亶甲之子,在位19年。
商桓王祖辛—子旦,祖乙之子,在位16年,
商僖王沃甲—子逾,祖乙之子,在位25年。
商庄王祖丁—子新,祖辛之子,在位9年。
商顷王南庚—子更,沃甲之子,在位6年。
商悼王阳甲—子和,祖丁之子,在位7年。
商世祖文成王盘庚—子旬,阳甲之弟,在位28年。迁都殷(今河南安阳)
商章王小辛—子颂,盘庚之弟,在位21年。
商惠王小乙—子敛,小辛之弟,在位十年。
商高宗襄王武丁—子昭,小乙之子,在位58年。
商后平王祖庚—子跃,武丁之子,在位7年。
商世宗定王祖甲—子载,祖庚之弟,在位33年。
商共王廪辛—子先,祖甲之子,在位4年。
商康祖安王康丁—子嚣,祖甲之子,在位8年。
商武祖烈王武乙—子瞿,庚丁之子,在位35年。
商匡王文丁—子托,在位11年,武乙之子。
商德王帝乙—子羡,文丁之子,在位26年。
商纣王帝辛—子受德,帝乙之子,在位29年。
如果您还有更多不同观点,欢迎关注洪荒论史,发私信告诉我,或者直接在底下留言评论!
本文作者:洪荒论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