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人物-王通,隋朝教育家野史趣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每天认识一个历史人物,欢迎各位路过的朋友,留下你们精彩的评论。
缘起词汇:
弋绨
[ yì tí ]
详细释义
黑色粗厚的丝织物。弋,通“ 黓 ”。
《汉书·文帝纪赞》:“身衣弋綈,所幸 慎夫人 ,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颜师古 注:“弋,黑色也。綈,厚繒。” 隋 王通 《中说·事君》:“夫废肉刑害於义,损之可也;衣弋綈伤乎礼,中焉可也。” 唐 刘禹锡 《贺赦表》:“菲食遵 夏禹 之规,弋綈法 汉文 之俭。”
王通
(隋朝教育家)
王通(584—617),字仲淹,道号文中子,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山西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隋朝著名儒家、教育家、思想家。
王通,《隋书》无传,新、旧《唐书》王绩(其弟)、王勃(其孙)、王质(五代孙)传中虽均曾提及,然皆极简略,称其为隋末大儒而已。
以“先儒”从祀孔庙东庑。
王通
人物简介
王通,字仲淹,道号文中子,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 584年)一说生于580年,现无考证。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年)。隋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山西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
王通,《隋书》无传,新、旧《唐书》王绩(其弟)、王勃(其孙)、王质(五代孙)传中虽均曾提及,然皆极简略,称其为隋末大儒而已。参考其它文献,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颇为隋文帝所称道。王氏家学渊源深厚,所以王通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染。《中说·立命篇》有“夫子十五为人师”的记载,可见王通少年时即精通儒学,学问极好。
据说在隋文帝仁寿三年( 603),王通曾经“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但没有受到重用。大约是由于同乡薛道衡的推荐,才被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满意,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
王通弃官归乡后,便潜心钻研孔子的“六经”,据说曾经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典,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经过潜心研究后,王通觉得学问有成,便模仿孔子,作《王氏六经》,或称《续六经》。并开始在家乡的白牛溪聚徒讲学,“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而以姚义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识,方之庄周。”这个记载大体是可信的。后世附会唐初名臣房玄龄、魏征等也是王通弟子,但据考证并不是事实。
【互动】
如您喜欢,随手转发、评论,让更多的朋友一起,通过人物去了解更多的中国历史。
分享知识,共同成长。
本文作者:每日五词(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