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汉朝情结野史趣闻

2018-08-17 06:30:26

“汉朝情结”是唐诗创作中的普遍现象,其表现为诗中大量评议汉事,借用汉人事来比拟唐事以寄托诗人的赞赏或者是讽刺之情,有的也是直接以汉代唐。在我们接触的很多诗里面其实都会发现,唐诗里面的许多方面都会包含着汉朝的情怀。

汉代时期,称幽、凉、并三州为三边,到了唐代,诗人们便以“三边”作为北部边境的代称。张说《丰和圣制送王晙巡边应制》中的“三边遣夏卿”,杜牧的《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亚列出领麾幢十韵》中的“三边要高枕”,就是以“三边”代指边境的例子。

龙城是汉时匈奴的地名,是匈奴首领们祭天和举行重大集会的地方。到了唐朝诗人的笔下,“龙城”便成为了边地的代名词,也会用来代指敌人的巢穴所在地。王昌龄有首脍炙人口的《出塞》,其中就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顾旷的《从军行二首》中也有“速征赴龙城”的诗句。

昭阳殿是西汉后宫八区之一,汉成帝的皇后,历史上著名的美女赵飞燕就曾经住在昭阳殿。在唐朝诗人的笔下,昭阳殿成为受宠后妃的代名词,进而也可以指称整个后宫。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昭阳殿里恩爱绝”使用了“昭阳殿”来指代杨贵妃的居处。项思的《送宫人入道》中有“却进昭阳旧赐筝”一句,用后代的“昭阳殿”来代指当时的后宫内廷。

汉代制度规定,郡太守享受两千石的官秩,出行时乘坐五匹马拉的车子,车上用“皂盖”。于是在唐诗中,州刺史等地方官职也就有了“两千石”、“五马”、“皂盖”等的代称。宋之问的《初发荆州赠长史》中的“仍随五马谪”,刘禹锡《送唐舍人出镇闽中》中的“闽岭夏云迎皂盖”,都是这样的例子。

苏武牧羊被看成是坚贞不屈,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他被匈奴扣押了十九年,回国之路也是十分曲折的。被派到匈奴的若干使者苦于匈奴狡诈的态度,只得编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诈称汉朝天子在上林苑射猎的时候捉到了一只脚上缠着帛书的大雁,由此得知苏武还在被匈奴扣留着。无奈的单于只得放回了苏武。后人有感于此,将“鸿雁”作为书信的代称,这在唐诗中也不乏其例。杜甫《遣兴》中的“雁足系难期”就是这样的例子。

唐诗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汉朝的故事或者人物,这一现象为什么会在盛唐时期出现呢?我想就是因为在唐朝时期,很多时候是借着汉朝的名声,而又不好自夸,只能借用汉朝事件。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借古讽今,很多时候,对当时的社会时弊不好直接议论,只能借助于前朝事件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懑,可以说是一种高明的手段。

其实还有许多诗歌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大家可以一起找一找。

欢迎关注历史有料!

本文作者:历史有料(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