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张作霖死后 张学良就守不住东北?历史秘闻

2018-06-22 21:00:37

  张作霖作为奉系军阀最高领导人,控制东北三省这肥沃的土地资源。有他在位,日本对东北虎视眈眈不敢轻易发动侵略。所以日本只好想办法去除张作霖,策划了皇姑屯事件。那么为何张作霖一死,张学良就守不住东北?下面中国历史网小编将为大家解读这其中的原因。  

皇姑屯事件

  时间回到了1931年9月18日的晚上,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就此,我们的东北大门被日军冲破,并长驱直入开始了漫长而野蛮的侵略战争。

  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后,又发生了着名的“西安事变”,在短短时间内四万万同胞内忧外患接踵而来,当时的人们来不及思考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也不知道局势会如何变化。但是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为何灾难会如洪水猛兽的袭来?这又与三年前的“皇姑屯事件”有何关联?如果张作霖没有遇害事情又会怎样?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张作霖一死,张学良就守不住东北大门啦?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今辽宁省海城市人。乳名老疙瘩,人称“张大帅”。海城市在当时并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个村庄。所以张作霖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娃,自幼出身贫苦农家的张作霖,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

  读到这,我们不禁想能够想象到张作霖是一个何等强悍的人!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

  可以说,张大帅走的每一步都是稳稳当当的,全身散发着农村人特有的踏实肯干特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途中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张作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农村娃一步步走到“东北王”的位置,作为统镇中国东北大门的首领,其政治、军事才能都是值得肯定的。被誉为“乱世枭雄”。苏日虽将张作霖视成眼中钉,却也不得不叹服张是个“压不倒的小个子”。日本人畏其不屈不挠,不畏强敌!这是由张的血性决定的,日本人知道只要张还活着一天,绝对不会听从日本人的摆布,也绝对不会允许日本关东军为所欲为,所以就蓄意杀害他!

张作霖

  张作霖生活在一个混乱的年代,由于时代的原因,有时候他不得不做出一些惹人争议的决定,但是在事关民族存亡的决定的时候他是绝对不含糊的,这一点可以从日本多次拉拢和利诱,他依然不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可见一斑。虽不说张作霖或者能够完全阻止日本的侵略野心,但是至少可以有力的牵制住日本的进攻,阻止日军长驱直入是有可能的。

  国内时局动荡,一盘散沙。 “皇姑屯事件”发生后,东北局势紧张,中国东北大门被重重的撞击了,东北面临着一场政治军事动乱,日本则在对岸虎视眈眈,正在寻找着一切可乘之机。东北政局内部也面临着一场大危机,张学良作为张作霖的权利继承人,由于事发突然,且经验不足,权力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稍有差池将中了日本人的阴暗伎俩。

  张学良接替父任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主持东北大政。张作霖的重臣,东北军政的总参议扬宇霆和黑龙江省长常荫槐,在张学良面前以“托孤老臣”自居,不把少帅放在眼里,并和日本人狼狈为奸,为了不让日本人窃取东北,也为了稳定政权,张学良不得不发动着名的“老虎厅”事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决了两人,这才稳住了东北大局。

  少帅决断失误,经验不足。

  事情远没有结束,随后在张学良的主导下东北易旗,承认南京蒋介石中央政府,为祖国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接着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但是蒋介石“攘内必先安外”的抵抗政策促使张学良不得不放弃东三省,直至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致使国内陷入极度紧张态势。

  从这里开始张学良翻了一连串的决策失误,不但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还拖延了时间,遗失了最好的抗日战机。先不抵抗,后又扣押蒋介石逼迫其抗日,这一前一后充满了矛盾与优柔寡断,我们不得不叹息张学良果然没有其父坚决果断,在重大事情面前没有表现出王者该有的气概!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