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打击日寇的战术有哪些?历史秘闻

2018-06-16 18:30:09

  在抗日战争中,我国两党精明的战术体系,把日寇打得团团转。而当时结合我我国地方性的地理,发明了前所未有的战术来抵抗日军的签约,那么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打击日寇的战术有哪些?带着疑问,下面就跟随中国历史网小小编一起看看吧。 

正面防御战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打击日寇的战术有哪些?

  正面防御战,游击战、运动战、伏击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围城打援、破击战、攻城战、包围战。

  正面防御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速战速决 ” 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 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游击战

  游击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创造性地发展了游击战的理论和原则,主要有:

  游击战只适用于人民战争,不适用于反人民的战争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游击战的基本原则;

  以袭击为主的进攻,是游击战的基本作战形式;

  革命根据地,又叫 敌后根据地,是游击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在一定条件下,游击战可以作为某个战略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

  战略上的集中指挥与战役战斗上的分散指挥相结合,是游击战的指挥原则;

  游击战要向正规战发展。

运动战

  运动战

  运动战,通过不断的机动来寻找战机,在敌人之间穿插迂回,让敌人无法判断自己的动机.集中优势兵力,分散敌人兵力,一股一股的消灭敌人,最后取胜.适合敌强我弱的情况使用.

  运动战往往需要游击战的配合,游击战辅助正规战并努力使自己发展成为正规战。运动战和阵地战又互不变换,这种联系在我军的发展史上有突出的表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基于自身兵力的弱小,作战方式以游击战为主;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执行“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仍然是以游击战为主,但同时也进行了像百团大战这样的运动战;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的战略方针,进行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最后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

伏击战

  伏击战

  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今高密市孙家口的一次抗日伏击战。参战的我方部队共有四支:鲁八区游击第6总队(6团)曹克明部,鲁八区游击第7总队(7团)董希瞻部。总指挥曹克明中校,副总指挥董希瞻少校。此战毙敌39名,其中击毙的日军中将中岗弥高。并缴获各种枪支50余只,子弹1万多发,同时并有10余名伪军被俘。一举震动了胶东半岛,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鼓舞了胶东人民全民抗战、长期抗战的信心与决心。

地道战

  地道战

  冉庄地道战,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华北,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开始挖地洞,逐步由单口洞发展为双口洞、多口洞和战斗地道。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采取“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灭绝人寰的“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仅在6万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千米,挖封锁沟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

  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冀中人民展开了地道斗争。并继而成为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坚持敌后抗战,扩大抗日根据地,扭转战局的〖ZK)〗一种独特战斗方式。冉庄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巧妙地设计了各种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战方法,在普通的村庄,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誉为地道战模范村。聂荣臻元帅曾为此亲笔题词:“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

地雷战

  地雷战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抗战时期,地雷大显神威,不仅在山东海阳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在胶东抗战史上涂上了浓重的一笔。[1] 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海阳民兵共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涌现出县以上英雄模范500多名。

麻雀战

  麻雀战

  麻雀战,是中国民兵常用的以弱胜强的游击战法。由民兵组成战斗小组,忽来忽去,忽聚忽散,主动灵活。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抗日战争中,抗日根据地民兵,时而三三两两,时而成群结队,出没在山野密林,狭谷隘口,地道暗洞,青纱帐里,像麻雀啄食那样,东一枪、西一 枪,出敌不意,乘隙而入,扭住敌人,一阵猛打。

  敌人反击时,就立即撤离,隐蔽得无影无踪。敌人撤退时,就呼啸而来,枪声四起,杀声遍野。使敌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陷入吃又吃不好, 睡又睡不香,心神不宁,狼狈不堪的境地。麻雀战有三种手段:一是袭击,打击驻守之敌。民兵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摸清敌人的各种情况,抓住敌人的活动规律,乘敌不备,突然袭击。 二是伏击。在敌人必经之路,设下伏兵,拦头斩腰打尾巴;或者用几个人引敌人入套,用排枪、地雷大量杀伤敌人。三是阻击。采取分散隐蔽,瞅准时 机,用冷枪杀伤敌人。民兵用这种方法,常常使敌人遭受伤亡,却不知道子弹是从哪里飞来的。对于离队、掉队的单个敌人或者少量敌人,以及敌人据点 周围的哨兵、警卫等,更是民兵开展麻雀战捕捉和射杀的对象。

围城打援

  围城打援

  1948年夏季作战后,国民党军为防止陷入我军“围城打援”的迷局中,改变了作战方式,即解放军若不真攻城,国民党军即不真增援;只有在解放军真攻城,并且受到一定损失后,国民党军才会组织重兵增援。如果说解放军的“围城打援”战术不是“攻城”就是“打援”的话,那就陷入了和国民党军一样的思维定式中了。

  在豫东战役结束后不久,华东野战军又发起济南战役。战役指挥员粟裕向中央上报方案来研究“攻城”与“打援”这一对矛盾,最后创造性地提出“攻击打援”的第三案,决定以14万兵力攻击,以18万兵力打援,几乎是将兵力平分。这一做法看似违反“集中优势力量”的战术原则和解放军的作战传统,其实这一部署带有极强的欺骗性,它令坚守济南的王耀武和准备增援的三个兵团捉摸不定,而真正的实质是摆开“攻击打援”的态势,如果援军来得快,就调动主力打援,如攻城顺利,就调动主力攻城,对于国民党军来说横竖都是死。

破击战

  破击战

  正太铁路(正定至太原)全长231公里,连接平汉(北平至汉口)同蒲(大同至风陵渡)两铁路,是日军华北地区战略运输线之一,日军一直以重兵守备。是年夏,在正太铁路上,驻有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团(司令部驻阳泉)全部、独立混成第8旅团(司令部驻石家庄)和独立混成第9旅团(司令部驻太原)各一部。日军在铁路沿线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筑有坚固防御工事;在铁路两侧10至15公里地区,还设有外围据点。

  在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下,正太铁路破击战于8月20日22时正式展开。晋察冀军区以19个团、两个独立营、5个游击支队、3个炮兵连、1个工兵连,组成左纵队、右纵队、中央纵队、钳制队和总预备队,破击正太铁路阳泉(不含)至石家庄(含)段。其中,右纵队第5、第19团、1个特务营、两个炮兵连,破击阳泉至娘子关段。第5团两个连攻占娘子关,歼灭日军20多人、伪军10余人。21日上午,第5团1个连攻击磨河滩、程家陇底。日军反扑,第5团3个连撤出战斗。同时,第19团对移穰、巨城、乱柳、上盘石、下盘石等据点进行攻击,但未得手。中央纵队第2、第3、第16团和平井获游击支队一部、1个炮兵连,破击娘子关至微水段及井陉煤矿。其中第2团攻克蔡庄,破坏铁桥;笫3团攻占井陉煤矿之东王舍新矿,全歼日军30多人,俘日军4人,缴获长短枪17支,彻底破坏了东王舍煤矿,迫使其停产半年之久;第16团攻克地都、南岭、北峪据点,破坏桥梁。左纵队冀中军区警备旅第2团、冀察冀军区特务团、平井获游击支队一部,破击微水至石家庄段,攻击岩峰、上安据点,但未成功。第129师以10个团、3个独立营,4个工兵连组成左翼破击队、右翼破击队、中央纵队和平(定)和(顺)支队,破击正太铁路之阳泉(含)至榆次(含)段。其中,左翼队第386旅第16团,决死队第1纵队第25、第38团,破击寿阳至榆次段;右翼队新10旅第28、第30团,破击寿阳至阳泉段;中央纵队第385旅第769、第14团和第386旅第772团位于平定以西之天华池、苇池村地区;阻击增援正太铁路之日军;平和支队、新10旅第29团和第385旅第13团,破击平(定)辽(县)、榆(社)辽(县)公路,牵制当面日军。经数日激烈战斗,第129师先后攻克正太铁路上之芦家庄、和尚足、马首、桑掌、铁炉沟、上湖、燕子沟、坡头;狼峪、张净等据点。左翼队第16团,进攻芦家庄,连克碉堡4座,歼灭日军80余人,缴枪50余支。右翼队第30团,进攻桑掌、铁炉沟,全歼守军130余人。中央纵队第14团坚守狮垴山6昼夜,打退日军600余人在飞机掩护下的连续猛攻,歼其400余人。经过10天战斗,八路军拔除正太铁路上据点多处,严重破坏该段路轨、桥梁、隧道,使正太铁路陷于瘫痪。日军遭到沉重打击后,9月2日,以第36、第37师团和独立混成第4、第9旅团各一部,共8000余人,合击位于正太铁路南侧安丰、马坊地区的第129师一部。第129师以4个团抗击日军,歼其200余人,掩护师领导机关安全转移。6日,第129师第386旅和决死队第1纵队各两个团,在榆社西北双峰地区,包围日军第36师团水野大队,经一昼夜激战,歼其400余人,击毙其大队长永野。同时,晋冀察军区乘日军集中主力向正太铁路南侧合击,北侧较为空虚之机,以第2、第5、第16、第19等4个团,主动向盂县日军出击,收复会里、上社、下社等6个据点,歼灭日军200余人。10日,八路军总部为休整部队,准备再战,命令各部队结束正太铁路破击战。

  此战历时20天,八路军共毙伤日军2200余入,俘日军10人,严重破坏了正太铁路。

攻城战

  攻城战

  进攻南京的战幕终于拉开,我方军的助川、片桐、大野、胁坂、富士井、人见、下枝、干叶、山田等部,分路从东、南两方合围,以迅猛的攻势使敌屈服,迫近敌军城下。今日午后一时伴随炮兵的隆隆的炮声,开始对南京的总进攻。凭藉堡垒在郊外守卫的敌军在拼死抵抗,从南京城东面中山门通往城外高桥门的道路两旁的房屋都已燃烧起来。加入海军航空队的陆军飞行队,也参加了渡海部队,昨天中午全部出动,对正在南京郊外进行抵抗的敌军进行最大规模的轰炸。目前正在展开南京攻防的决战。

包围战

  包围战

  抗日战争之黄土岭包围战 1939年11月晋察冀军区和八路军第120师互相配合在河北涞源、易县交界的黄土岭对日军的一次战斗。 1939年11月4日,驻河北涞源日军会合插箭岭日军共1500多人,由独立混成第二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率领,向银坊镇方向进犯。晋察冀军区决定待敌进至对我有利地区时,集中兵力予以歼灭。随即令第二十五团一部与敌保持接触,监视日军动向;令第一、第二、第三团、游击第三支队及第二十五团一部进行战斗准备。是时,八路军第120师特务团从神南镇北上,准备参加战斗。当晚,日军进至张家坟、雁宿崖、三岔口一线。5日,抵达银坊。6日,日军沿山路向司各庄、黄土岭方向进犯,同时出动飞机侦察轰炸。当晚,日军抵达黄土岭、上庄子一线。晋察冀军区利用这一带有利地形,即令第一团和第二十五团迅速占领寨坨附近阵地,截断日军去路;第三团迅速占领黄土岭至上庄子以南地区;第120师特务团接替第三团进至大安,随时准备加入战斗;第二团尾随敌后,待敌占领司各庄后,绕到黄土岭北面占领有利地形;第三支队控制通往涞源的要道。7日晨,日军主力由黄土岭出发,沿山沟向东蠕动。下午3时,全部人马陆续进入狭谷小路。这时第一团、第二十五团迎头杀出,第三团和第二团从西南北三面合击过来,把日军团团围住,压缩在上庄子附近一条长约1公里、宽仅百十米的沟里,100余挺机关枪从各个山头一齐朝沟中射击,炮兵部队也连续发射炮弹。日军依仗兵力雄厚和优良火器,向寨坨阵地猛冲,遭八路军反击后,乃掉头西向,妄图从黄土岭突围逃回涞源。第三团紧紧扼守西、南两面阵地,第120师特务团也赶到,从第三团的左侧加入战斗。日军伤亡惨重。激战中,第一团发现远处一独家屋附近猬集一群敌人,即令第一军分区炮兵连以迫击炮火力对其进行袭击,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弹毙命。8日,日军在猛烈炮火和飞机掩护下向上庄子西北突围。这时,从唐县、定县出动的援敌1200余人已逼近黄土岭以南的花塔,从涞源增援之敌已到三岔口附近,同八路军第三支队接触。各路敌人企图对晋察冀军区和第120师参战部队形成内外夹攻之势。晋察冀军区决定各部队迅速转移隐蔽。当援敌赶到后,再次扑空。黄土岭战斗,歼灭日军900余人,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阿部规秀被击毙,使日本侵略集团大为惊恐,北平和东京的报纸都登载了这一消息,哀叹“名将之花,殒落在太行山上”。晋察冀军区为表彰击毙日军中将的炮兵部队,颁发嘉奖令称:在黄土岭战斗中,第一军分区炮兵连充分发挥了炮兵的作用,给予敌人以极大的杀伤和威胁,以准确的射击命中敌酋,使敌人失去指挥与掌握,致全线动摇而陷于极端混乱状态中,并密切配合步兵获得黄土岭的胜利。

  以上是关于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打击日寇的战术,如你想了解更多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历史网!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