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是谁历史秘闻
历史人物的最高层次就是历史的缔造者,他们开创了一个时代,并最终改变了一个时代。而秦国的历史上,秦宣太后,就是这样一位可以改变时代的女性。她到底牛到啥程度呢?这么说吧,到现在都还有学者坚信,秦始皇的兵马俑其实不是给秦始皇陪葬的,而是给这位秦宣太后的。
秦宣太后本是秦惠王身边地位比较低下的女人,她是楚国人,从种种迹象来看,她很有可能是陪嫁来的媵妾。秦宣太后在秦惠文王的时代被称为芈(琇)八子,这并不是啥名字,而是一个封号。
在历史上我们看到的秦宣太后是一个复杂的女人,我们也同样能看到这个强势女人背后的那种平凡的情感。《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了秦宣太后这样的故事。匈奴的义渠王,归附服从了秦国,但是秦昭襄王继位后,前来朝贺的义渠王桀骜不驯,对秦昭襄王非常不屑,大有反叛之意。在这种情况下,外有六国,内政不稳,如果北方的匈奴再给自己点颜色看看,那可真是吃不了兜着走了。在此情形下,秦宣太后做出了一个让后人诟病很久的决定,私通义渠王。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夜情,而是那种长久意义上的牺牲,因为秦宣太后还为这位义渠王生了两个孩子。
这种关系维持了很久,当秦国再次强大的时候,秦宣太后开始对这位“情夫”下黑手了。首先她骗义渠王到了甘泉宫,这义渠王和秦宣太后做了几十年的情人,丝毫没有怀疑秦宣太后对自己的感情,可有些时候,感情是不可靠的。
等待义渠王的不再是温柔乡,而是鬼头刀。秦宣太后命令亲兵把这个在自己床上混了几十年的男人杀了,她和他没有感情,也没有任何的情义,而他们所生的那两个孩子,在历史上也没有任何记载。《聊斋》里有一个女人把和霸占自己恶霸所生的孩子摔死的故事,我不知道秦宣太后是不是这样的狠心?但是所有的历史记载都提到了一句话,“秦乃虎狼之国”,不知道这样的惨剧会不会发生?
自此秦国最后一个忧患被铲除,秦国把对匈奴的防线推到了长城一线,这下秦国可以腾下手来,把目标瞄准在统一中国上了。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故事挺特别,那就应该再听听下边的故事。
楚国进攻韩国,韩派使者去向秦国求救。韩国使者名叫尚靳,秦宣太后把他召到了跟前,说了一番话。这番话被日后的史家称为跃然“史”上的淫词滥语,“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秦宣太后说得很明白,那就是对我有好处的我就干,对我没好处的我就不干,不过比喻的如此奸邪,而且跃然在《史记》之上,也真是世间罕见。
对于这件事情的解释,我只能用秦宣太后的寂寞和她对大秦帝国的那种责任感来解释,这两重感情在她的心中充斥着,交错着,起着各种化学反应,最终她的淫词,却也能化作一道政治符咒贴在了韩国的身上。这就是最真实的秦宣太后。
退位
秦宣太后的辉煌是从她帮助儿子登基开始的,而秦宣太后的没落是从秦国的另一个能人开始,这个人叫范雎。
范雎有功吗?当然有,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就是他提出来的。范雎有过吗?当然有,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后的退兵就是他一手导演的,如果白起一鼓作气,赵国早就被夷为平地了。但是人要看他的大处,从大处来说,范雎是对秦国和整个中国历史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
比如,范雎入秦后,他马上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秦宣太后的弟弟和儿子们都太厉害了,厉害到秦昭襄王根本没有什么实权。魏冉等“四贵”在秦国已经习惯了唯我独尊的生活,可此时一个来自魏国的小子,要彻底改变这一切了。
公元前271年,秦昭襄王派王稽出使魏国,来到了魏都。范雎的挚友郑安平听说秦使来到,认为这是范雎的好机会,便应聘做馆驿的仆役,找机会接近王稽。郑安平好不容易见到了王稽,说范雎是个能人,请求秦使见上一见。王稽同意了,因为任用六国的人才,一直都是秦国的传统。和范雎见面后,他顿时对范雎的才识胆气十分佩服,就将范郑二人都带回了秦国。
但是范雎到了秦国一直没有受到秦昭襄王的召见,不是秦昭襄王不想见他,是因为秦昭襄王压根就没有权力召见他,召见了,怕母亲不高兴。后来,魏冉带兵去攻打齐国的刚(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寿(今山东东平县东南),范雎利用这个机会向秦昭襄王上书。这次,他终于得到了秦昭襄王的召见。范雎此时有很多话要说,但是他知道秦国现在并不在秦昭襄王手中,不敢贸然进言,秦昭襄王也知道这些,所以喝退了左右。
据《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范睢这才说道:“吕尚遇见文王,文王厚待吕尚,吕尚就把掏心窝子的话都说了出来,所以文王取得了天下。我现在只不过是秦国的一个过客,跟王没有交情,而我现在要说的事牵涉您的骨肉之亲。我愿以一片忠心进说,但不知王的心是怎样的。我不是因为害怕不敢讲。我知道今天讲了明天就会被害,然而我无所畏惧。人都免不了要死,如果能够对秦国有些好处,这是我最大愿望。我所害怕的是我死了以后,天下的人不知我是尽忠而死。”
这几句话说得秦昭襄王很感动,便说道:“我有幸今天得见先生,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希望先生都说,不要怀疑我。”
范睢展开他的宏篇大论:“秦国地势险要,军队众多,军民勇敢,可以成就霸王的事业。但闭关十五年,不敢进兵山东,这是因为穰侯为秦谋不忠。”范雎毫不退让,矛头直指魏冉。他见秦昭襄王没有怒气,便接着说道:“穰侯越过韩魏去攻打齐国的刚、寿,这是失计。出兵少了,不能对齐国怎样。出兵多了,对秦国有害。今天秦跟邻国的关系都不怎么样。过去齐王南攻楚国,破军杀将,辟地千里,但是最后一寸土地也没有得到,齐国难道不想得地吗?形势不允许呀!各国看到齐国很疲惫,君臣不和,就兴兵伐齐,大破齐国。齐国所以大败,是因为伐楚而肥了韩魏,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敌人粮食啊。”
战略不对头就得改,范雎提出了最新的作战方案,这也就是著名的远交近攻的作战方针。从此,范睢日益得到秦王的信任。
又过了几年,范雎又对秦昭襄王进言了,这次不是批评魏冉有战略性的失误了,而是直接告诉他,秦国很危险,危险的根源就是太后一党。
“我在山东时,只听说齐国有孟尝君,没有听说齐王。只听说秦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君,没听说有秦王。王是一国的首脑,国家大事由王决定,有生杀予夺的权威。今太后能够擅自行事,穰侯能够把持对外大权,华阳、高陵、泾阳君可以自行决断,这是秦国的‘四贵’。四贵的权势盛,国家就危险,大王的权力怎么能不倾覆,令怎么能从王出?有四贵,也就没有王了。崔杼、淖齿是齐国的臣,齐君被他们害死。李兑是赵国的臣,主父被困于沙丘,百日饿死。今秦国太后、穰侯专权,高陵、华阳、泾阳君为羽翼,这跟崔杼、淖齿、李兑有什么两样?今天秦国从有等级的官吏到诸大臣,以及王左右的人,都是属于相国魏冉的,王在朝廷是孤家寡人。我实在为王惶恐不安。再这样下去的话,拥有秦国的不会是王的子孙了。”
秦昭襄王被范雎打动了,他难道不知道这四贵很讨厌吗?虽然都是亲戚,但是也不能常常骑在秦王头上拉屎吧。秦昭襄王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是因为他顾及自己的母亲,她为秦国付出的已经很多。
可现在秦国真的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边缘,秦国在商鞅之后一直设立郡县制,所以权力大多是掌握在秦王的手中,少有地方割据的事情。而这样的事情,就要在秦宣太后的威势下产生了。
所以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劝说下,终于下定决心,把执政的秦宣太后轰下台,然后把“四贵”解散,让他们该干嘛干嘛去。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把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逐出关中,免掉穰侯相位,改用范睢为相,封为应侯(应在今河南宝丰县西南)。而在秦国执政四十一年的秦宣太后终于走下了政治舞台。这对她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因为她太累了,这不应该是一个女人所承受的压力。
本文作者:历史网
-
Tags:古代历史是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