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史上十大乌龙事件野史趣闻

2018-06-19 16:30:26

  奥运会已经有上百年的的历史了,在这么多届的奥运会中,可以说也有不少纠纷和乌龙事件。下面中国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盘点奥运会史上十大乌龙事件。

奥运会史上十大乌龙事件

  1.1896年雅典第一届现代奥运会马拉松比赛

  在这次企盼已久的奥运会上,希腊邮递员路易斯获得马拉松比赛的冠军而为东道国希腊赢得了惟一的一块金牌。第二名和第三名同样是希腊人。第四名则是匈牙利人。看到希腊人欢天喜地的样子,匈牙利人终于发难,说得第三名的应该是他,而不是那位名叫维勒克斯的希腊人,因为他亲眼看到维勒克斯先是从一辆马车上跳了下来后再跑进体育场终点的。此言一出举众愕然,马上召开听证会澄清事实,虽然是铜牌,也不应该给不该得的人。维勒克斯非常爽快地承认了这个指责,他确实事先将一辆马车藏到了必经之路的公园里,跑累的时候就爬上去“歇歇”,仅此而已。维勒克斯的名次随即被取消,非但奖牌归了那个告状的匈牙利人,他身上的那件印着希腊国旗的汗衫也被撕了。

2.1900年巴黎奥运会马拉松比赛

  2.1900年巴黎奥运会马拉松比赛

  远道而来的美国马拉松名将牛顿从一开始就处在领先地位,并凭借超强的体力一直保持到结束。但到头来,他只得了该项目的第五名,这是他跑到终点以后才知道的,先他之前已有四个人抵达,头一名居然是法国的一个烤面包的,叫麦克尔·蒂托,银牌铜牌得主也是法国人,第四名是个瑞典人。心高气傲的美国人死活不承认这个结果,说他在整个比赛期间压根儿就没见到这四个人,这时媒体也跟着起哄,因为前一届奥运会就曾出现过马拉松运动员以车代步的丑闻,所以这回也不例外。还有的说为什么前三名都是法国人?一定是仗着熟门熟道,抄近路,走小道。总之,胜利是可疑的。奥运会主办方一时没了主意,感觉十分棘手,只得缓发金牌。这一缓就是12年,最终还是那位法国的面包师蒂托把金牌带回了家。

奥运会史上十大乌龙事件

  3.1904年美国的圣路易斯马拉松

  在许多欧洲人眼里,美国是一个五方杂处、管理混乱的国家,尤其是在美国的南方,而这一次奥运会正是在这样一个城市里举行。喧闹了10多天的奥运会马上就要结束,马拉松长跑想当然又是压轴戏。美国运动员希克斯凭借在家门口,占尽天时地利,一直跑在前面,他是个在英国出生的马戏团小丑,后来美国谋生。另一个百分之百的美国人洛兹被落在了后头,大约跑到了15公里处,洛兹突觉腹部疼痛难忍,只得放弃比赛,此时一辆记者乘坐的车子刚好经过此地,他就搭上了这辆顺风车,目的地仍是马拉松的终点——体育场。可不凑巧,汽车在离体育场约10公里处抛了锚(这对当时的汽车来讲是常事),洛兹只得下车,没想到此时肚子已感觉不到疼痛,恢复了正常,洛兹便又朝体育场跑去,有了一段汽车的帮助,洛兹顺理成章地成为跑进体育场的第一位马拉松选手,并且又是正宗美国人,全场欢声雷动,洛兹想要不当明星都不成了,这个时候没人听他解释,因为任凭他说什么也没人听得进去。当老罗斯福总统的女儿爱丽斯向他授予金牌时,刚跑到终点的另外几名选手将他团团围住,险些就要动起手来。他们一致指责说看到洛兹中途上了一辆汽车,是个骗子。洛兹并不否认这个事实,但又辩解说,他只想开个玩笑,此外,在热情高涨的观众面前他已身不由己。最后,还是那个马戏团的小丑希克斯被确认为是此届奥运会马拉松冠军,洛兹被终生取消参加任何马拉松比赛的资格。一年后,当这个禁令被取消时,他很快获得了美国马拉松冠军。

908年伦敦奥运会

  5.1908年伦敦奥运会马拉松

  好似伦敦天生就是一个制造离奇体育故事的地方,而美国运动员则是天生就爱“制造麻烦”的一伙人,尽管有时候并不全赖他们。憋足了劲儿的运动员从伦敦郊区的温莎堡一路跑来,经过2小时50分的“地狱”以后,就要到达终点。英国王室成员及各界名流倾巢出动,盛装威坐,就等着为胜利者颁奖了。此时此刻,跑在最前面的是来自南非的查尔斯·海福森,意大利糖果商皮特里紧随其后,跑在第三名的是纽约服装店职员海耶斯。看上去体型瘦小的意大利人皮特里最后一猛劲儿居然冲到了前面,成为第一个进场的运动员,全场观众为之欢呼,情绪沸腾起来。但胜利即将到手的皮特里在离终点带还有几十米距离的时候突然返身回跑,且眼睛里流露出呆滞失常的目光。裁判立即告诉他方向错了,皮特里掉转身又向终点蹒跚而去,这个时候,尽管再慢,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先期抵达终点。但没坚持多一会儿,他就一头倒在地上,英国的几位现场工作人员立刻将他扶起,半抬半搀着他走过了终点。几乎就在同一个时间,那个叫海耶斯的纽约店员也到了终点,并且显得非常自然。在海耶斯和他的美国同行眼里,冠军非他莫属。可没过一会儿,喇叭里传来皮特里获得了此次马拉松冠军的消息,海耶斯屈居亚军。美国人立刻炸开了锅,想想两天前刚跟英国人因400米赛成绩较完劲,这会儿又赶上跟意大利,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美国人坚持认为皮特里是被人抬过终点的,而自己是实实在在跑过终点的,全然不顾此刻已被送往医院急救的意大利人。奥委会官员这次又碰到难题了。经过四个小时的紧急磋商,最后通过小范围投票才认定海耶斯是第一名,而由女王单发给皮特里一个金杯权作安慰。

奥运会史上十大乌龙事件

  6.1936柏林奥运会女子100米赛跑

  在德国的举办者看来,这一次奥运会是1896年第一次现代奥运会开办以来最完美无缺的盛会,尽管大多数的外国人并不是这样认为。女子100米决赛从来就是一个受人关注的比赛,波兰运动员瓦尔兹似乎胸有成竹,因为她是上一届奥运会的冠军,成绩是11秒9;四年以来她一直跟踪这个成绩,始终没有发现谁还能超过这个记录,甚至接近的都寥寥无几。而这次令她没想到的是美国人,又是美国人?来自密苏里州的“瘦马”海伦·史蒂芬斯一开始就把老将瓦尔兹甩在了后头,最后以11秒5取得了胜利。所有在场的波兰人都张大了嘴巴,露出惊讶的神色,结果太出乎意料了,他们根本没想到天底下什么时候钻出来这么一个人,回过味儿来之后,她们开始异口同声地咬定,海伦是男的,不是女的,是男扮女装。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美国人当众(当然是女的)脱下衣服验明正身。没想到美国人真的这样做了。得出的结果是:海伦不光名字是女的,身体也确实是女的,不服气的波兰人一个个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1948伦敦奥运会

  7.1948伦敦奥运会400米接力赛

  这是自二战结束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奥运会。

  英国人不顾一切揽下了这次几乎是在废墟上举办的奥运会,其象征意义世人皆知。400米接力赛是田径比赛的最后一项,截止到此,英国人的成绩不佳,就此时的心情来讲,他们实在太想得金牌了。但显而易见美国人的实力要高出一头,美国人手里有几张王牌,100米、200米的金牌银牌得主都是美国人。发令枪一响,美国队一直领先,接近终点时,美国队领先英国人少说也有8米之遥。但问题还是出现了,两个面无表情的英国裁判一致认定美国队犯了规,第一棒和第二棒在交接时因时间过长,越过了交接区的终点线,故成绩无效,金牌应授予英国队。美国人当然不干。谁也不让谁的争论进行了整整四天,英国的报纸媒体铺天盖地指责美国人缺乏体育道德,只认赢不认输,缺乏风度。好在这时已经有了电影,奥委会官员调看了记录这一过程的片段,发现是英国人看错了白线,从而做出错判,冠军理应属于美国人,英国人闹了一个大红脸。

奥运会史上十大乌龙事件

  8. 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3000米障碍赛跑

  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这次可轮到举办奥运会了,这是他们国家少有的一次露脸的机会。3000米障碍赛是一项众人瞩目的比赛,运动员需要跨过35个障碍才能跑到终点。其中三个最有希望,世界纪录保持者匈牙利运动员雷兹尼奥、来自英国的布拉舍和来自挪威的拉森。跑到最后一圈时,三个人咬得很紧,布拉舍和拉森同时占据外道准备超越前者,可就在此时,布拉舍的手臂撞在了拉森的肚子上,后者因此而受到影响,慢了一拍。布拉舍最终超过了雷兹尼奥成为第一名,并创下了奥运会纪录。但他却没有因此而得到金牌,因为奥地利裁判认定他撞人犯规,成绩无效。但挪威人拉森以惊人的胸怀保持沉默,本人并没有对英国人提出指责。争来论去,金牌决定授予第三名雷兹尼奥,匈牙利人天上掉馅饼,拣了个便宜。但英国人怒火中烧,坚决反对这个结果,继而引起一场持续三个小时的辩论。最后英国如愿以偿,还是得到了这枚金牌。

1960年罗马奥运会

  9.1960年罗马奥运会100米自由泳

  冠亚军比赛在澳大利亚选手和美国选手中激烈展开,距终点25米的时候还看不出个胜负,到最后还剩10米的时候,澳大利亚选手德维特好像比对手领先几英寸,这时美国的拉尔森突然拼尽全力,来了个水中冲刺,一只手先摸到终点,看来金牌就要到手,连澳大利亚人德维特都游过来表示祝贺了。但岸上的三个裁判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德维特的成绩是55·1秒,而拉尔森的成绩是55·2秒;这与自动计时器上的记录正相反。但三个裁判始终坚信他们的眼睛没错,比自动记时器还准,尽管美国队提出强烈抗议,仍维持原判,澳大利亚人拿走了金牌。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比赛

  10.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比赛

  美国队,又是不省事的美国队。美国篮球队的水平举世公认,在过去的36年(指1972年之前)中得到7块奥运会金牌,这次好像应该又是他们,至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尽管决赛的对手是“讨厌”的苏联队。除了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没人想把体育与政治联系到一起,可事实似乎总是在和善良的人们开着玩笑,1972年的美苏奥运会篮球决赛,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经过令人屏住呼吸的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熬到了最后6秒,苏联队以微弱的一分领先,即:49比48;这时苏联队掌握球。美国人心急如焚。紧接着美国人柯林斯断球成功,冲向对方篮筐,纵身一跳,马上就要改变历史,此时两个苏联人同时撞向柯林斯,把他撞倒在地,显然这是犯规,柯林斯幸获两次罚球机会,并全都命中。比赛结束的哨子也随即吹响,美国队以50比49获胜。就在美国人沉浸在狂喜之中的时候,匈牙利裁判却大叫起来,说比赛离结束还差1秒钟,坚持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苏联队趁机来了一个远投但没中,结束的哨音再次响起,美国队依然保持领先一分。但这次一个英国的“不是裁判却有发言权的人”说应该还有3秒钟,比赛应继续进行。美国队当即炸了锅,但苏联队和裁判方都坚持这个意见,所以美国队硬着头皮又走进了球场,谁都知道自己领先的成绩有可能就在这该死的3秒钟内被颠覆,而后来发生的事实正是如此。苏联队迅速将球传给位于篮筐下的亚历山大·贝洛夫,他一跃而起,撞倒了两个防范他的美国队员(按说这也是犯规,但裁判没吹哨)将球准确地投进篮筐,结束的哨音再次在球场上飘扬,结果苏联队以51比50得到了令许多人感到并不那么货真价实的奥运金牌。随后因美国篮球队拒绝出席颁奖仪式和接受银牌,又为各国报纸的头版新闻增添了热闹。

本文作者:历史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