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盛年早逝,打乱了清朝“同治中兴”的进程野史趣闻

2018-11-09 23:04:12

‍1861年,咸丰皇帝病死热河后,年仅五岁的皇太子载淳即位,是为同治皇帝。新皇帝年幼,按照咸丰遗诏,由肃顺、端华等顾命八大臣辅政。不过,就在咸丰皇帝尸骨未寒时,两宫太后慈安、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扳倒了顾命八大臣,形成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奕訢以议政王身份掌控军机处的权力格局。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东太后慈安是一个老实厚道,不善言辞的人。她缺乏政治才干、事事依赖慈禧,处处忍让,似乎只是西太后慈禧的傀儡。但事实并非如此。慈安是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出身比慈禧要高。她在锦衣玉食的贵族家庭长大,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颇有学识。

同治时期,虽然慈禧是皇帝生母,但慈安太后的地位和威望均高过慈禧太后。因为慈安是咸丰皇帝的正宫皇后,而慈禧在咸丰朝只是贵妃身份,故慈安是嫡,慈禧为庶。在过去“嫡庶之分”的礼制束缚下,慈禧不可能爬到慈安的头上。

据《清宫遗闻》记载,“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可见慈安的德行得到当时朝廷上下的认可,威望很高。慈禧权力欲望强,有野心,所以日常的朝政处理慈安不与她争,但遇到大事还是慈安说了算的。

慈禧的性格争强好胜,私心重,所以经常在朝政问题上与恭亲王奕訢发生冲突,奕訢在慈禧面前争执不下时,往往找慈安寻求支持,去推动问题的解决。时间一久,慈安与奕訢有了比较多的政治默契,在重大问题的看法上往往比较一致,这对慈禧的权力野心也有一些制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充分认识到了西洋人坚船利炮的威力,痛定思痛,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一般认为,洋务运动是由恭亲王奕訢挂帅推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具体实施的。但是洋务运动投资巨大,需要动用国库,肯定是要得到两宫太后同意的。

从慈禧后期的执政表现以及对维新人士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守旧的人,并且非常讨厌西洋人的玩意儿。后来慈禧还曾经挪用海军经费去修建圆明园,所以让她拿出大笔钱去支持洋务运动想必是不可能的。奕訢领导的洋务运动能够搞的风生水起,肯定是得到了慈安太后的支持。

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引进了很多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把中国基础的工业框架搭建了起来。同时创建了北洋海军,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天津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化军工企业也相继问世。这段时间清朝的国内外政局比较稳定,经济有所复苏,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和谐局面。这和恭亲王奕訢与慈安太后的良好合作是有很大关系的。

公元1881年,慈安太后因病去世,年仅47岁,可以说死时正值壮年,非常可惜。有人说她是被慈禧气死或毒死的,我感觉可能性不大,慈禧当时应该没有那么大的胆子。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慈安也确实有病,从症状看应该属于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虽然发病较急,但也属正常死亡。

当然,慈安死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西太后慈禧了。从此两宫垂帘听政只剩她一家,慈禧大权独揽,改变了原来平衡的权力格局。奕訢与慈安太后合作的不错,跟慈禧合作就没那么愉快了。没过多久,慈禧就找个由头,罢免了奕訢的军机大臣职务。

奕訢被罢免后,洋务运动也就渐渐式微了。这样晚清难得出现的复兴局面,因为慈安太后的突然病逝,慈禧的专权而被生生打断了。清王朝的国运再次掉头,并且急转直下了。

本文作者:往日可追(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