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将军故居随想野史趣闻
路巨平
巢湖之滨,山清水秀,风光绮丽,洪家疃村,乃张公治中、文白将军之故居也。这里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地形独特,门前百亩方塘,有“九龙攒珠”之誉。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建于1927年,属典型的民国时代民宅,三进院落,东西厢房,砖木结构,小瓦屋面,精致典雅,有26间房屋。门首悬有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张治中故居'花岗岩匾额。室内按当年的原样陈列着张治中将军的生活用品。离故居南约100米,是张治中先生创办的黄麓小学(现为黄麓师范)。透过讲解员介绍,使我进入联想,感慨良多。
捐资创办黄麓小学,并亲题校训“敬勇诚毅”。85年前的张公,是民国中央军校教育长,领上将衔,月薪800银元,与蒋介石、冯玉祥等同薪,那时的南京市民月生活费约3个银元。当时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多把余钱用来讨妾、置地建别墅,而张公省吃俭用,余钱用来兴建家乡教育,令人钦敬感佩。
“和平将军”, 专做好事。毛泽东主席说,文白三次到延安,促进和平,专做好事。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张公便有“红色教官”、“红色团长”之称谓。与周恩来交谊甚厚,北伐时便向蒋介石建议由周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遭拒。张 “始终认为北伐的统帅部没有周参加是一大损失,”“也是国共两党破裂的主要因素之一。”事实上,为了中国的永久和平,在抗日战场上,张曾5次离开陆军军官学校帅兵参战,并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抗战胜利后,张任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促成新疆和平解放,并在1949年6月脱离国民党阵营。建国后先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究其一生,他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忙,为和平奔走,固有和平将军之美誉。值得后人学习。
指腹为婚,终生不弃。张治中与夫人洪希厚,是按当地洪张联姻习俗结婚的。据张公之子张一纯说:国民党高官中连娶三妻四妾并不鲜见,而母亲没文化,到北京之后因为要参加会议,才学会写自己的名字。”据说当时国民党不少要员都和张治中开玩笑,劝他另娶出身高贵的小姐。张治中却说:“她是我孩子的母亲,也是我的家乡人,抛弃了她,我将来何以向子女交待,何以面见家乡父老?”张治中之女张素我说:“母亲和父亲是指腹为婚的,相濡以沫一辈子。母亲没有文化,却跟着父亲见过许多大世面,她性格开朗,与宋氏姐妹、何香凝等许多高官夫人交好。”当张治中和“中共”接触后,洪希厚又和邓颖超成为好友。不言而喻,张公的个人品质优秀,值得我们敬仰。
务实亲民,修德养性。张公帅气,平生爱护年轻人,教他们怎样做学问,怎样修身养性。提出 “修养七件事,行为两戒条”。七件事包括天天看报纸、听广播、读名人传记等;两戒条,一个是戒骄,一个是戒惰。在我看来,这个“七件事、两戒条”对今人,特别是领导干部有警示意义,并要加上“戒浮躁、戒贪欲”,以不负入党誓言和参加革命初衷。
风趣幽默,善于劝酒。邓颖超曾邀请张公子女做客,她对张一纯说:“你父亲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我们这位老大哥喜欢开玩笑,他讲笑话,别人哄堂大笑,可他自己却一点儿也不笑。”而周总理和张公的友谊可以追溯到大革命时期。1925年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和邓颖超结婚,张公却坚持请客,并安排两桌酒席,找几个会喝酒的人作陪。他自己一口酒不喝,却把善酒时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灌得酩酊大醉,结果是卫兵抬回去的,直到第二天酒也没醒。邓颖超说,这件事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说明,大革命时期的国共两党相处尚融洽,也成就了一段伟人之间的酒趣佳话,虽两党后来打打和和,但张周二人交谊甚厚。
瞻仰故居,追思前贤,扶今念昔,思绪万千。叹英灵兮在天,华夏之感应;想魂魄兮归来,助神州之攻坚。悠悠中华,一寸相思不了情,山河一统,续写雄浑交响曲,重振雄风中国梦。
本文作者:新华网安徽频道(今日头条)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