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军事制度介绍野史趣闻

2018-11-05 07:07:02

一、军事统御体系

军事决策与中央机构

唐代最高军事决策归于皇帝宰相奉皇帝之命参与决策,军国大政是政事堂的主要议事内容。尚书省兵部是国家负责军事和防务的行政机关

尚书兵部下辖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

兵部司:具体负责军事行政,工作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两位郎中(从五品上)、两位员外郎(从六品上),每人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其中一位郎中负责在籍军官与兵士的管理,包括府兵三卫和卫士、关内的团结兵、边军的健儿、羽林飞骑以及州县临时征召的兵募等。另外一位郎中掌管军队的调拨、补给和屯驻。一位员外郎负责武举,另一位负责铨选武官的档案管理。

职方司: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负责与军事有关的边防警戒系统与设施,掌地图、城隍、镇戎,烽候、防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

驾部司: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负责传驿与舆马,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

库部司: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负责武器装备,掌兵器、卤簿仪仗。

军队的统率系统

唐前期

中央:十六卫大将军率领卫士和禁军负责京城宿卫工作。

边疆地方:节度使统帅边防军负责防务工作。

唐后期

中央:以神策军为主的北衙禁军负责京城宿卫。

边疆地方:各道节度使、都团练使统领的藩镇军。

行军与行营

唐前期:处于战争状态下的军队组织形式叫做行军,行军的统帅是大总管。

唐后期:天宝年间,边疆节度使派军队出征,其部队已经被称作行营。安史之乱期间,各地到中原救援的军队均被冠以行营之名,当时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是天下兵马大元帅,由太子兼领,副元帅由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朔方军领袖先后担任。实际主持元帅府事务的是判元帅府行军司马,宦官李辅国曾任此职。大历八年(773)罢大元帅府。唐后期藩镇节度使出征的部队和中央神策军的别部也都称为行营。

行营的统帅为行营节度使、行营招讨使、行营都统、行营元帅。除行营节度使出自当道藩镇外,其余行营统帅都有中央派遣台省官担任,也有命某一道资深节度使兼任的。

二、兵役制度

唐朝的兵役制度划分以安史之乱为界

安史之乱前:征募合一的制度

征兵制:主要为府兵和兵募,分长期和短期,长期的是府兵制,短期的为兵募。

府兵制:府兵有两种,一是三卫,一是卫士。

三卫:从五品以上高级官员的子孙中征取,实际是官僚子弟取得入仕资格的一种途径,但是,有的情况下,三卫有事前方战役必须征调的兵员。

卫士:从普通百姓中拣点,凡年满21岁的青年男子,其家境富裕、身体强壮和人丁较多的,有义务首先被征入伍,充当府兵。按规定,府兵三年一拣点,入伍后到60岁才免役。

兵募:兵募也是从百姓中拣点,但不像府兵三年一拣,而是根据战事的需要临时征发。入伍标准也是“去户殷丁多,人才骁勇”。

兵募服役有“征”与“镇”的区别。征指征行,镇指镇守。兵募原则上在战事结束后就解散回乡。但高宗后,唐朝边疆战线很长,征发兵募镇守边疆和行军结束后留镇的事屡有发生,于是就出现了兵募的服役年限问题。史籍上有1-6年等不同的记载,甚至还有被迫终身留役的。

召募制:唐前期兵役制度也有召募制,主要是健儿制。

健儿:从百姓、现役军人(征行人)甚至客户中招募,入伍条件原则上无须强调家庭财产和丁口多寡两条,只是看其身体素质与武艺水平。唐朝前期的健儿具有身份性,一般没有服役年限的规定。但玄宗开元十六年(728)提出边疆的健儿可以分成五番,每年放一番休沐。开元二十五年还招募了一批常年在边疆服役,家属也可以落户边陲的长行健儿。


安史之乱后:天宝8年(749)府兵制停止,主要的兵制是官健和团结兵

官健:官府出钱粮雇佣的职业兵,官健有定额编制,编制内的是长行官健,此外的是临时雇佣的官健,一般随着招募原因的消失(如战争结束)而遣散。

团结兵:是亦农亦兵的地方兵,由各州刺史统掌的不长期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为防御契丹的需要,始于山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团结兵春夏归农,秋冬追集,服役期间发给身粮酱菜。团结兵不入军籍,一般在本境内防守,或应调配合作战,军事任务结束即返乡耕种。

除以上之外,乡兵也是隋唐时期武装力量体制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乡兵一般控制在当地土豪手中,乡兵具有保境安民的作用,当地官府往往利用了这股力量。晚唐五代,南方许多土豪如“杭州八都“扩充乡兵势力,驱逐州县官吏,形成了新的割据势力。

三、军队分类

中央禁军

唐代禁军有南北衙之分。

南衙禁军:是分布在宫城南面的番上府兵,由诸卫将军、大将军统领,从性质上看是国家武装力量分工保卫中央征服的卫戍部队,宰相可以奉皇帝的敕书调遣军队和诸卫将军。南衙诸卫是统领军队的军事组织。唐朝前期没有职业兵。府兵番上宿卫,由十二卫负责。边疆发生战事,由朝廷从中央命将。而这些将官平时就集中在十二卫当中。十二卫、率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

北衙禁军:是专门驻守宫城北门的军队,有皇帝私人军队的性质。北衙禁军起自唐初成立的“百骑”。太宗时增至北衙七营。北衙禁军早期没有独立建制,由南衙诸卫统领。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新置左右龙武军,号称北衙禁军,一个与南衙同样设置大将军一下官职的北衙禁军系统正式成立。肃宗至德二年(757)新置左右神武将军,与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合称北衙六军。德宗时改殿前左右射生军为左右神威军,至此与之前的北衙六军以及神策军合称北衙十军。

边防兵与藩镇兵

唐代设置军镇系统,作为边防军体制。屯防边疆的军事机构有军、守捉、城、镇,总称为道,道的长官是大总管,后来改名大都督,其都督带持节者称为节度使。睿宗景云二年(711)节度使成为正式边防军的最高军政长官系统。唐初还在边疆及要冲地带,设置总管府,统领军防事务,武德七年(624)改总管府为都督府,统领地方镇戍负责边防戍守。镇戍属于地方职官系统。凡兵士500为上镇,300为中镇,不足300为下镇,50为上戍,30为中戍,不足30为下戍。

安史之乱期间,中原地区也设立了节度使、都团练使或者都防御使,出现了边防军体制内地化的局面,即所谓的藩镇开始出现。他们都有自己的军队。藩镇军队的构成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牙军:核心部分,保卫使府的精锐部队。牙外军:在藩镇治所州的外营兵。外镇军:屯守于管下个州和各要塞的军队。

唐后期藩镇割据的情况下,东北地区的边防事务由河北地区的节度使自行负责,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则有所谓的防秋兵和防冻兵。防秋兵:从各地藩镇调到西北地区屯驻的边防军,以防止秋季吐蕃进犯。防冬兵:抽调到西南地区屯驻的边防军,以防止冬季南诏的入侵。

本文作者:大理寺橘猫少卿(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