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祝晨:新文化运动山东教育界一面旗帜野史趣闻
原标题:王祝晨:新文化运动的山东旗帜
1882年10月28日,王祝晨出生在齐河县安头乡王举人庄。
1904年,王祝晨考入山东师范学堂。“五四运动”前,他先后任教于泰安中学、临清中学、私立正谊中学。1915年就任聊城省立第二中学校长。1918年,王祝晨当选第二届山东省议会议员,辞二中校长,赴济南供职。他与鞠思敏等人共同提出改进山东教育意见,并获议会通过,咨请省政府施行。
不久,因鄙视官场黑暗,返回齐河创办“强恕小学”。“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应聘赴济南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小主任,得以投身于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对山东“五四”运动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产生很大影响。
1919年5月7日,济南各界举行“五·七国耻纪念大会”,王祝晨会同正谊中学同事多人参加。在他的支持下,正谊、一师、一中部分学生发起组织“华醒商行”,抵制日货。1920年元旦,爱国学生在大明湖东畔汇波桥下的大舞台剧场进行反帝宣传演出,济南镇守使马良派人禁止并捣毁剧场,刀伤学生。
济南各校教职员组织联合会声援学生,王祝晨被推为宣传部长,鞠思敏为会长。他连夜起草宣言,并与鞠思敏多次面见省长陈述利害,要求无条件释放被捕学生并赔偿一切损失和医药费,同时通电全国请求支援。海内外同胞纷纷支援,省长屈于压力,终于妥协,答应王祝晨等人的条件。但枪打出头鸟,省长派人跟踪监视王祝晨,王祝晨仍到处活动,毫不畏惧。
在新文化运动方面,王祝晨是山东的一面旗帜。他被聘为济南省立第一师范教员兼附小主任后,积极宣传民主与科学,实行革新教育措施,对山东教育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为研究时政,革新思想,1919年他与鞠思敏等人发起组织“尚学会”,由他主编会刊《新文化介绍》。该会刊先后推出文学、教育、哲学等号,其中文学号不仅风行全省各地,还流传到外省。后会刊易名为《新文学评论》,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凡有革新思想的山东青年,几乎都受过启示。
正是此时,他被青年学生尊为“山东的胡适之”,可见他对山东新文化运动影响之大。王祝晨出任一师校长后,为开展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能力,亲自主编了《一师周刊》,自1923年9月起至1926年1月止,共出九十五期,对学生进行科学与民主的宣传,后来由于政府的查禁才被迫停刊。一师周刊遍销山东各县,许多青年都受到过影响。
王祝晨认为,教育方法惩罚不如激励,激励不如暗示,暗示不如背景,于是采取一种大包围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耳闻目睹,皆是教育学术的新环境。王祝晨对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贯穿了他实行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他首先在一师附小采取新教授法,施行大包围的教育方法。他为改革小学教育,于1920年暑假,约同济南各小学教职员赴南京高师暑期学校听课,回济南后即组织课余讲演会,将所得新教材介绍给各小学;他又派教员赴北京国语讲习所听讲,回来后推行国语教学。开学后,他力促男女同校、白话文教学等改革,是山东首创。
山东是全国建党最早的省份之一,济南一师则成为山东党组织诞生的摇篮。当时一师许多学生参加了励新学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进步团体。1918年,王尽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其间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王尽美曾称赞济南一师是省立师范中“办得最好的学校”。
1926年3月,王祝晨因发表进步讲话被撤职。之后,他依然在教育的园地里耕耘,先后任教于曲阜二师、聊城省立三师、济南省立一师、济南高中等学校,经常受到迫害,但他仍坚持进步立场,继续支持学生进步运动。
建国后,他先后任济南一中校长、省教育厅副厅长,曾当选为山东一、二届人大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一至三届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卢昱)
本文作者:新华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