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典章制度野史趣闻
一、科举制度
1、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到明清,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共分为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2、童生试: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取生员即秀才资格。
3、乡试:明清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又称秋闱。有正副榜之分,正榜所取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4、会试:明清每三年在京城举行,又称春闱,各省举人和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由礼部主持。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5、殿试:最高级别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为状元(鼎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二、天文历法
1、二十四节气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2、干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纪年法
(1)王公即位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纪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时起。
(3)干支纪年法,如“甲午年”
(4)年号干支兼用法,如“淳熙丙申”
4、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
夜半(23-1)鸡鸣(1-3)平旦(3-5)日出(5-7)食时(7-9)隅中(9-11)日中(11-13)日昳(13-15)晡时(15-17)日入(17-19)黄昏(19-21)人定(21-23)
(2)地支纪时法
12地支对应天色纪时法,夜半为子时。
5、五更
夜晚分为五个时段
黄昏为一更(19-21)人定为二更(21-23) 夜半为三更(23-1)鸡鸣为四更(1-3)平旦为五更(3-5)
三、风俗礼仪
1、年龄称谓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束发:男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男子三十岁 不惑:男子四十岁 知命:男子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序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
3、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4、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本身、子、孙、曾孙、玄孙
本文作者:汤圆不吃糖s(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