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曹公学文化 如何评价奸臣秦桧?野史趣闻

2018-08-24 18:30:29

《题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后》

高贤邈已远,凛凛生气存。

韩范不时有,此心谁与论。

这首诗可以这么去理解:那些到的高尚的人都早已不在了,早就远去了,但是呢,那些人的心中正义和大衣将会万古长存。就像是范仲淹和韩愈这样的大贤之士。在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的,那么像我这样的的人,像我这样胸怀忠诚之心的人,该向谁去说呢? 大家猜想一些,谁的诗?谁有这种宽广的胸怀呢?保持自己的特立独行,不能够听之任之,随波逐流,自己的所作所为要符合世间大义,不应该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坚持自己的内心。而宋代的大儒范仲淹,极为的推崇韩愈的气节,因此写了一篇伯夷颂,感怀韩愈。

没想到吧?南宋第一奸臣秦桧。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生于黄州,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南宋初年宰相、奸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最近网上很多声音都是为他叫屈,甚至为他平反呼声。

其实,历史上也有人有同样观点,那便是胡适。1937年4月15日,上海《立报》刊出一篇评论文章,题为《大学程度的时局观》,作者署名“杜文”。文中写道:“胡先生当时还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痛骂岳飞是军阀,而高赞秦桧是一个有眼光有手腕的政治家,想为‘今之秦桧’张目”……后来胡先生的高见,编入一本什么《白话中国史》里去,由某大书馆,代为出版。不幸得很,这部书毕竟是被查禁了!”

笔者以为,对于一代奸臣,我们应该六四开,六是只他的过,基本还是一个历史罪人。同时,我们要有辩证看问题,他还是有一些功劳的。 很多人把描述成金的内线,笔者不敢沟通。

如果秦桧真正是内奸,不如主战。秦桧要卖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主战,在作战中施展阴谋,让南宋不自量力地发起进攻,而招致一败再败,最后奄奄一息,吹灯拔蜡,这才是最好的卖国投降方式。而秦桧主和,南宋好歹还能偏安一隅,好歹还是个国家。好歹还有百余年的寿命,让大宋之命三百余年,比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还要长久。笔者认为秦桧是头脑还是没有灌水,投金卖国之事他还是没干,只是他是议和主力,又多次参加了议和,从中捞点油水还是有可能,但是真正背叛南宋作为金的内奸可能性不大。

笔者认为他之所以还是奸臣,主要有一些依据:

第一、陷害忠良,特别是武官。除了岳飞之外,秦桧也对其他人下手。南宋抗金将领韩世忠、张浚、邵隆、李显忠、牛皋等,要么被罢官驱逐,要么就被秦桧以食物下毒杀害。绍兴二十五年,秦桧老病交集,自知死之将至,下令逮捕政敌赵汾下狱,严刑拷打,逼令他承认和被罢官的张浚、已在海南编管的胡铨,新州安置的胡寅等五十三人谋反,凡是跟秦桧作过对的人,都罗织其中,制造出一起遍布全国的谋反大案。最后因为秦桧的死才算罢休。在迫害异己的同时,秦桧的儿子、孙子,都被秦桧指令点为状元,打算世代把持朝政。同时推行特务统治,派遣党羽深入杭州市井,“闻言其奸恶者,即捕送大理狱杀之;上书言朝政者,例贬万里外。”

第二、秦桧不仅操纵司法大权,又掌握人事大权,结党谋私,盘根错节。《朱子语类》:“举朝无非秦之人,高宗更动不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士大夫投书启者,皋、夔、稷、契以为不足比拟,必曰元圣,或曰圣相,至有请加桧九锡及置益国官属者。至于忘仇逆理,陷害忠良,阴沮宗资之议,其罪尤大。帝渐知桧跋扈,惮之,不敢发,至是首勒熺致仕,欲以次斥逐其党,而国势已不振矣。”

第三、大贪巨蠹。“监司、帅守到阙,例要珍宝,必数万顷乃得差遣”,“腊月生日,州县献香送物为寿,岁数十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其积蓄财富足可敌国,“其家富于左藏数倍”,秦桧家的财产比皇帝的还要多几倍。结果导致朝廷财政危机,,“府库无旬刀之储”。如此尤嫌不足,更加以横征暴敛,秦桧下达指令,“密谕江、浙监司暗增民税七八”,结果导致“民力重困,饥死者众。”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秦桧变成这样也是有原因的。秦桧原本是个力主抗金、反对求和的强硬派。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进攻东京汴梁,当时还在国子监担任学正(掌学规与训导)的秦桧慷慨上书,说金贼贪得无厌,割地给银子是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的,为今之计,只有强军固本,举全国之力抗击金人。朝廷没有理会他的建议,反而派他作为张邦昌的副手去金营议和,秦桧认为“是行专为割地,与臣初议矛盾,失臣本心”,连上三章,坚决推掉这个屈辱的差事。金人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秦桧坚决不在百官的推举书上签字,还给张邦昌写信,劝他千万不要这么干,“虽兴亡之命在天有数,焉可以一城决废立哉?”

那他为什么会从抗金走向议和呢?古语有云“侍我最勤者,侍国最忠。”因为他看到了高宗的态度,《奸臣传》的记载: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十月,一次退朝后,秦桧独自留了下来,对高宗说:“群臣对战与和意见不统一,无法决策,如果陛下决定要议和,就请陛下专门和我讨论,不要让大臣们瞎掺和了。”高宗不假思索就同意了。秦桧又说:“事关国家命运,请陛下考虑三天再作定夺。”过了三天,秦桧又独自留了下来,高宗进一步表明了要议和的决心。秦桧心里还是不踏实,说:“请陛下再考虑三天。”又过了三天,两人再次单独见面,“桧复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确不移,乃出文字乞决和议,勿许群臣预。”

笔者以为,一个团队老大决定了发展方向,作为见风使舵的秦桧,亦是想跟紧主子而已。不过完全把秦桧说成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也颇失客观。

第一、状元出身的秦桧也是宋体字的创始人。今天的报纸正文大部分都是宋体字。秦桧博学多才,在书法方面造诣很深,总结前人书法之长,自成一家,创立了一种新字体。按一般的习惯,应该叫“秦体字”才对,由于人们厌恶他的人品德行,虽然应用他创立的字体,却改称宋体字。

第二、秦桧在治理南宋过程中亦是很鞠躬尽醉的。但他临死时,留下一份近七百字的《遗表》,后收录于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该文语言精当,用词优美,文情并茂,寓意深刻。后人对其多有赞赏,然讥讽者也大有人在。

全文摘录如下

《遗表》

死生夜旦之常,难逃大数命义。臣子之戒,敢竭愚衷。属馀息之将辞,恋清时而何及?伏念臣早缘末学,奋自书生。当见危致命之秋,守策名委质之分。画疆之遣,元枢飞掩。报之符存赵之陈,具寮奉惩断之指。仓皇皇奔走从君,衣冠不变于中华,觐会自依于常度。虽历九死其未悔,犹冀一言而可兴。 草徽庙之二策,身居营窟,心在周行。洎浮海以言旋,举同朝而趣异。下石而挤者纷至,奉身而退者累年。荷上圣之深知,排群疑而复用。延登右揆,峻陟维垣。专秉任于钧衡,奉畴咨于帷幄。入而告后,玉音常许。其无心出则称君,舆论共推于得体。上遵成算,复建中兴。惟聪明睿智之绝伦,因古昔帝王之未有。挺身死难,救民于仗节之初;修睦休兵,寻盟于(倡和)之后。是谓乐天,以保天下继代,以率功名居然。宁亲以宁神,盈城而盈野。德之厚也,臣何力焉?臣感陛下推心委用之诚,进期毕命;睹陛下求治焦劳之切,退欲忘身。但知方疾以尽公,不敢辞难而避事。仰勤宸注,亲屈帝尊。训词矜恻于孱躯,天步迈临于寝室。戴恩慈之俯逮,徒感咽以何言。顾愚臣知遇之若斯,虽举族捐糜而曷报。而臣上负乾坤之造,莫知药石之功,病在膏肓,命垂晷刻。阙廷注想,难瞻穆穆之光;黾鼎妥安,尚抱拳拳之恨。念吁天而靡逮,忍将死以犹言。文虽不伦,义或有取。伏望皇帝陛下惟新盛德,谨保清躬,万寿无疆。行奉东朝之养五兵,不试永居北极之尊。益坚邻国之欢盟,深思社稷之大计。 谨国是之摇动,杜邪党之窥觎。以治乱为著黾,以贤才为羽翼。事有未形而宜戒,言或逆耳而可从。缓刑乃得众之方,训本乃富民之术。虽渊衷之素定,在愚虑之实深。凡此数端,愿留圣念。臣形留神往,泪尽辞穷。忧国有心,敢忘城吨之策;报君无路,尚怀结草之忠。

这篇《遗表》怎么解读呢?秦桧先是从“死生夜旦之常,难逃大数命义”的生命规律谈起,然后表明对皇上有说不尽的忠诚与眷恋。简要回顾早年“奋自书生”,得以步入仕途,后随君主被掳北去,回朝供职种种不易。

感恩之余,忘不了称颂皇上。 接着后段开始表现自己的忧国忧民,阐述治国兴邦的诸多理念概括起来,有十大理念。一是社稷为重,二是仁德施政,三是注重富民,四是谋求和睦,五是杜绝党争,六是稳定国是,七是尊尚贤人,八是善纳忠言,九是清廉勤勉,十是防微杜渐。虽然我们无法看到当时奸臣的真实用意,但是他还是说出很多治理国家还是真诚的,笔者居然读出诸葛《出师表》味道!

作为秦桧,想给他翻案确实困难,因为所作所为摆在哪儿?奸臣之名,理所当然。但是历史人物,应该回到当时环境。随便捏造他是内奸,也失公道。奸臣,还是忠于他的国家的,只是做了一些可恶之事而已!

(2018年8月8号于宜昌市尚书巷弄石斋)

本文作者:宋朝茶楼一伙计(今日头条)
    Tags: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