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类格局的世界十大兵书:《孙子兵法》称霸天下历史文献

2018-06-26 17:30:45
    细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你会发现中国的历史俨然是一部战争史,由己及人,可想而知,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应如是,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战争的带动,那军事战争需不需要什么东西来辅助呢?需要的,要想打胜战除了要有国家财力的支持更是需要军事著作兵书等的辅佐,正所谓军事、武力是一个国家强大的象征,而军事著作、兵书更是改变一个国家甚至是世界的源头,而说到军事著作有怎少的了中国的《孙子兵法》呢,那除了孙子兵法是不是没别的兵书了呢,不是的,上面我们不是说世界十大兵书的吗,所谓十大兵书那就有十本,只是《孙子兵法》相对于其他兵书来说更是兵书中的王者,兵家的圣典,下面小编将一一的为大家盘点改变人类史的十大兵书。

改变人类格局的十大兵书:《孙子兵法》称霸天下

    第一,《孙子兵法》——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家,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孙武的著作,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一说惠民)人。据记载,孙武曾率领吴军大破楚国军队,占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
    且,《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内容共13篇,包括计篇、作战、谋攻、形篇、势篇、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
    书中探讨了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种种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以朴素的哲学辩证思维研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逻辑缜密,常读常新。

改变人类格局的十大兵书:《孙子兵法》称霸天下

    第二,《制空权》——朱利奥杜黑

    《制空权》是意大利人朱利奥杜黑的著作,朱利奥杜黑是意大利军事理论家,制主权理论的倡导者。先后毕业于都灵炮兵工程学校和陆军大学。
    1912一1915年任意大利陆军第一个航空营营长。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步兵师参谋长。他极力主张建立专门的轰炸机部队参战。因激烈抨击意军统帅部作战指导错误,1916年被判监禁1年。1917年11月,意军在卡波雷托战役惨败。事后意大利政府调查战败原因,认为杜黑当年对统帅部的批评是正确的,1918年为其恢复名誉,任命为国防部航空处主任。1921年晋升少将,不久退役。
    法西斯党上台后,他于1922年出任航空部部长。1923年辞职,专事著述。杜黑很早就注意飞机在军事上的应用。1909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今天我们充分意识到掌握制海权的重要,但不久制空权将变得同等重要。"他的主要著作有《制空权》(1921)、《未采战争的可能面貌》、《扼要的重述》、《19XX年的战争》(1931)。其中《制主权》流传较广,主要论述空中战争、空军的组织、制空权、独立航空与辅助航空、军用航空与民用航空等。
    杜黑根据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运用,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空军建设和作战的理论。

历史网阅读推荐:

    揭秘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战争
    世界史上十大极其有强势的女人:武则天只排在第六

    第三,《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克劳塞维茨曾说过: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改变人类格局的十大兵书:《孙子兵法》称霸天下

    全书60余万字,分3卷8篇,分别论述战争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进攻与防御和战争计划等。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尽管该书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由于克劳塞维茨注意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考察战争问题,因而阐发了诸如“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一系列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改变人类格局的十大兵书:《孙子兵法》称霸天下

    第四,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是关于夺取制海权的著作,它和《圣经》等书—起,被称为“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六本书”。
    作者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iJred hayer Mahan,1840—1914),出生于美国一个丹麦移民的家庭。他毕生从事于海军事业和致力于海军理论著述,《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初步形成了他的海军理论体系,全书分为十四章,共十八万五千字。
    他认为,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必须夺取并保持制海权,控制海洋。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他从战略角度提出海军战略就是在平时和战时建立并加强海上实力,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他认为,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而要完全夺得制海权,只有通过舰队决战。他强调集中兵力,把集中兵力视为基本的作战原则和贯彻海军战略的主要手段。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首先控制加勒比海地区和中美洲地峡,尔后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
    马汉的海权论,是美国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时产生的,它适应了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军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对英、德、日等国的海军建设和海洋战略产生过重大影响。
    有人曾说过马奴的这个军事著作是一本改变世界的书。

    第五, 《论持久战》——毛泽东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当代东方军事理论巨著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共产党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改变人类格局的十大兵书:《孙子兵法》称霸天下

    第六,《装甲战》——富勒

    富勒是英国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装甲战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装甲战》是一本是关于机械化战争理论的代表,被奉为“机械化战争的圣经”。
    富勒认为,未来战争主要是机械化战争;未来的军队不应由步兵、骑兵和炮兵组成,而应由摩托化游击部队、第一线机械化部队和第二线非装甲部队组成;目标、进攻、集中、节约兵力、机动、突然性、安全和协同、简明仍是进行机械化战争的基本原则,但更要注意用瓦解敌人士气的方式来取代军事力量摧毁敌人的方式;进攻是机械化战争的主要样式等。最早对富勒的思想感兴趣的是德国人。
    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甚至能大段背诵《装甲战》中的内容。在富勒提出“瘫痪战”、“纵深战”、和“合成部队”理论的指导下,德国人开始了大规模使用装甲力量进行突击作战。在1939年至1941年的欧洲,涂着铁十字标记的坦克和装甲车集群在“容克死神”的配合下,像黑夜里的闪电一样流畅,突破―合围―再突破―再合围,一次次催垮对手的战斗意志。古德里安、隆美尔、巴顿、蒙哥马利……这些辉煌的名字都与《装甲战》紧密联系在一起。直到今天,整个世界的陆军装备体制,仍在遵循富勒当年的规划。

    第七,《战争艺术概论》——若米尼

    若米尼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是瑞士人,一生却主要为两个敌对的大国——法国和俄国效劳;
    他虽然连初级步兵学校都未进过,但却成为西方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却得到了拿破仑的赏识并被俄军授予上将军衔;
    他撰写的军事巨著《战争艺术概论》被欧美各国普遍列为权威性军事教材,曾是美国内战南北两军军官们囊中的必备读物。《战争艺术概论》总结了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经验,根据18世纪和19世纪初的战争基本远离,提出了很多当时行之有效的作战指导原则、方法和形式。

改变人类格局的十大兵书:《孙子兵法》称霸天下

    该书涉及的范围很广,关于战争问题的主要观点可以总结为:·对战争史的研究是战争艺术原理的唯一理论基础;·战争远非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而是一出令人恐怖、充满激情的戏剧,是一种艺术;·战争的确有几条为数不多的必须遵循的共同原则;·全部战争的钥锁在于集中主要兵力,攻击敌军一翼或一点;·战略是进行战争的艺术,而大战术和战术则是进行交战和战斗的艺术;·进攻优于防御,进攻是一种最积极的战斗类型,而防御则是为在适当时机转入进攻所采取的临时待机行动;克敌制胜的唯一方法,不是实施旨在威胁敌人交通线的机动,而是交战;·为了打败敌人,必须采取坚决的战略,坚决把主动力投到决定点上,力求对敌翼侧采取迂回乌黑时,则应从正面进行闪电突击;·当不可能从敌翼侧采取迂回乌黑时,则应从正面坚决突破,先将敌孤立分割成几部,然后予以各个击破;·初战获胜后,应适时转入坚决连续的追击,以求全歼或彻底打垮敌人。
    《战争艺术概论》一书问世迄今,虽已过一个多世纪,但仍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和广泛而深过错的影响,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该书以战争实践为基础,在不少问题上强调理论重要,实践更重要;学问不在于博,而在于精;抓住主要矛盾,集中主要兵力;正确认识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必然的关系;根据情况运用战争艺术原则;战争绝不是数学行动;反对绝对论,承认相对论[;攻防可以互相转化;依据情况修正作战计划;精神力量能产生物质[/url]效应;对群众的意见既重视,又不依赖。凡此种种,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作者的辩证法的思想。

改变人类格局的十大兵书:《孙子兵法》称霸天下

    第八,绝对武器》——伯纳德·布罗迪

   伯纳德·布罗迪曾说过原子弹是一种“绝对武器”,它不仅具有史无前例的巨大摧毁力,而且对传统作战方式和国防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伯纳德·布罗迪《绝对武器》是美国早期核战略理论的代表作之一。
    由美国著名军事理论家伯纳德·布罗迪所编,内容包括编者最早发表于耶鲁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1945年秋季出版的第18号不定期刊物上的《原子弹与美国的安全》一文,以及他在耶鲁大学的同事沃尔福斯、福克斯等人论述核武器政治含义的几篇文章。
    该书系统论述了核战争的战略理论,阐述了相互威慑理论的原则。后来,这一理论曾一度被作为美国的核战略原则。其主要观点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核武器的问世打破了人类武器的发展规律――从前,每种进攻性的武器出现不久,就会有相应的有效防御手段。而核武器则不同,迄今为止,人类还未找到有效的防御手段。
    其次,核武器建立了一个武器与战争关系的怪圈――人类研制武器本来就是为了战争时使用,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使得其所有者不敢轻易使用――所以,各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用它,而是为了战时,敌人顾忌到自己的核反击能力而不对自己使用核武器。
    第三,核武器改变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核武器诞生之前,人们都认可克劳塞维茨关于“军事是政治的延续”的说法,但核武器诞生之后,大规模和战争根本不能用于实现政治目标――双方甚至整个地球都毁灭了。尽管不至于像“制海权”与马汉,“制空权”与杜黑那样言必称之的程度,但是布罗迪在核武器控制与核战争理论方面的建树,是有目共睹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关于核战争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其中理论深度与广度上超过《绝对武器》者如凤毛麟角,少数与《绝对武器》齐名的著作,也无不以布罗迪的理论为基础。直到今天,从各国进行核军控谈判和已达成的协议来看,布罗迪的理论在其中的影响随处可见。 

    第九,《战略论:间接路线》——利德尔·哈特

    利德尔·哈特(1895-1970),英国军事理论家。参加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获上尉军衔。战后,因伤病从军中退役,从事军事写作。先后在报社任军事记者、军事专栏评论员。1937年出任英国陆军大臣军事顾问。
    他潜心于军事理论研究,曾与富勒等人一起提出了坦克、机械化步兵和飞机联合作战的现代战争原理。他一生著述颇丰,共写下了30多部军事著作和大量论文。其主要著作有《战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改变人类格局的十大兵书:《孙子兵法》称霸天下

    在《战略论》一书中,他总结了从古希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近30次战争,280多场战役,提出了“间接路线”战略理论。其要点是:
    1、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手段以求达到政治目的艺术,它所研究的不仅限于兵力的调动,而且要考虑调动的结果。
    2、战略的成功取决于对“目的”和“手段”的正确算计、结合和正确运用。战略的目的在于破坏敌人的稳定性,战斗只是达成战略目的的手段之一。最完美的战略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达到目的的战略”。
    3、破坏敌人的稳定性的方法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选择抵抗力量最小的路线对敌人实行迂回或前出到敌人后方要比对敌人实行正面进攻更利于破坏敌人的稳定性。真正的间接路线必须同时考虑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4、战略分为战略和大战略两个层次。大战略的目的在于调节或指导一个或几个国家的所有资源以求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所以更应该重视整体力量,即财政、外交、商业和道义上的压力。战略则是大战略在较低阶段的运用,只限于研究与战争相关的各种问题。
    5、作战的最基本原则是分散敌人兵力和集中己方兵力,或者说集中自己的力量对付敌人的弱点。方法是己方分散,引起敌人分散,然后才是自己集中。
    6、战争有八条原则。一是“根据自己的手段来选择目标。”二是“时刻记住你的目标。”三是“选择一条敌人最想不到的行动路线。”四是“沿着抵抗力量最小的路线行动。”五是“选择一条可以同时威胁敌人几个目标的作战路线。”六是“保证计划具有灵活性。”七是“当敌人有所戒备时,决不要以你的实力去实行进攻。”八是“当一次尝试失利后,不要沿同一路线和采取原来部署再次发动攻击”。
     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开篇中还大段引述中国古代兵学家孙武的格言,可见他的“间接路线”战略深受孙武影响,反应了西方军事理论向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东方兵学的靠拢。

    第十、《制胜的科学》——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

    《制胜的科学》是俄国伟大军事统帅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1729—1800)积多年作战和训练的经验撰写的一部军事名著,集中反映了十八世纪俄国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曾对欧洲和后来苏联的军事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整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队对抗演习或演习前的训练”是供长官用的,主要是阐述苏沃洛夫的训练方法。

改变人类格局的十大兵书:《孙子兵法》称霸天下

    第二部分是向士兵口授必需的知识,其中包括军人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有关在不同作战情况下如何行战斗的指示。其主要思想观点是:
    1、人是制胜的决定因素,因此应当把人置于优先位置来考虑,要注重战前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操练和实行铁的纪律,使每个士兵确信自己有力量,勇敢向前。士兵这一名称理当包含军队中的所有人,上至最高级的将军,下至最低层的火枪兵、骑兵和步兵,这些人无例外地都要经受严格的训练。要使士兵成为本领高超的战士,成为自己祖国的可靠卫士,就应该懂得如何训练,如何作战。为此,应该让部队通过演练来熟悉战争中的各种现象,这些演练又必须非常接近于实战,这样,士兵就会把真正的战争看成不过是演习而已。“训练从难,征战易。训练从易,征战难”。而军人服从命令是保持秩序井然的基础,军队的坚强指挥是建立在服从命令的基础之上的,故服从应该是绝对的,任何下属对上级的命令不仅不得争辩,就连议论也不许可。
    2、战略行动的基本方法是进攻,无论是对不设防的野外,还是设防的城堡,都要坚决进行进攻。“军事学术之真谛,是从敌人最要害的部位直接进攻敌人,而不是采取间接的迂回方式接近敌人。只有的勇敢的进攻才能制胜。”
    3、战术的基本原则是:“观察”、“快速”、“猛攻”。观察的实质是要善于判断敌情和地形,及时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快速是要求部队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突然性。军队为及时赶赴前沿阵地或占领有利的时机和地势,必须善于以急行军的速度赶路。从这层意思上说,脚是决定胜利的基本条件;猛攻的表现是在敌人聚集兵力和准备抵抗之前发动进攻,而猛烈攻击是战斗中的主要形式。在战争决定胜负的关头,用强有力的火力和刺刀突击,狠打猛追。
    4、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退敌人是失败,而消灭敌人才是胜利”。集中兵力兵器于决定性的方向上,分批消灭敌人,而不要把部队分散布成警戒线。
    5、战争中没有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固定原则,一切都要根据敌方特点,以及难以预料和变化多端的条件而定。如:用线式纵队打击正规部队,用方阵对付异教徒,都是适例。在注重进攻的同时,在个别情况下也可采取防御,为保存兵力避难优势敌人的突击而实施必要的退却也是完全可行的。《制胜的科学》集中反映了苏沃洛夫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治军之道,包括军事成就、军事思想、指挥风格和指挥艺术等,影响俄国军界好几代人。
    十月革命]后,列宁]审批的第一本红军战士手册中,也引用了它的主要原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级苏军将领对苏沃洛夫的治军方略和战术原则备加推崇,苏维埃最高主席团还于1942年7月颁布了制定一、二、三级苏沃洛夫军事勋章的命令。《制胜的科学》与其作者的名字一起,受到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家的广泛注意。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