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春节习俗大全历史文献

2018-06-25 20:01:27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到了这个时候,家人们就会聚集在一起,欢度佳节。而在春节期间,常见的习俗就是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等,然而每个地区的习俗又不尽相同,今天呢中国历史网小编就为您收集了中国各地春节习俗大全,让你一目了然的了解中国各地区的春节习俗。

中国各地春节习俗大全

  1、北京地区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
  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一交丰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自宋代中国人开始用纸裹火药制成鞭炮。京城百姓才开始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再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年轻的推“牌九”,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团拜最早出现在汉代为官方朝拜皇帝之礼。老北京的团拜从清代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望,这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美好理想的古老传统节日,已扎根于人民心目之中,所以才能延续二千多年至今。

天津春节习俗有哪些

  2、天津春节习俗有哪些?

  天津人喜爱热闹的性格特征,促使民间对过年活动倾注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旧时,不仅有钱的富商大贾要过年,普通的贫民百姓也力争吃顿饺子来度过这辞旧迎新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规定春节放假3天。至今,民间仍然象过去一样,在过年的准备上不惜耗费精力和财力,务求把吃的、穿的、用的准备得丰富齐全,把过年的氛围营造得热烈红火。

  忙年首先是准备过年时家人的穿戴。只要力所能及,一家大小都要添置些衣帽鞋袜,生活再困难的家庭也总得给老人和孩子添置穿戴。一般人家大致从入冬后就开始操持了,就是经济拮据之家,再迟也要在腊月初动手。

  接着就是熬“腊八粥”、泡“腊八醋”,“腊月十五上全街(音gai)”、“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钱;三十合家欢乐坐一宿。”人们从一进腊月就一直忙到大年三十。

  一般家庭在腊八以后,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年货就是节日生活吃用之物,不仅要求数量上丰富,质量上也要求从优。尽管有些日用品并不短缺,但购办齐全是为了图吉利、求顺当。如碟子碗筷之类的添置就是祝愿来年生活富足、添人进口、人丁兴旺。还要给家里的老人、孩子买东西。天津有句俗话:“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人要顶毡帽”。

  街面上为人们过年预备的各类年货用品在腊月十五就全部上市,俗称“上全街”。在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宫南、宫北大街上,年货摊一个挨一个,并在墙上贴满“年年在此”的红纸条,占好地界儿。卖年画、花炮、吊钱儿、窗花、灯笼、脸谱、石榴花、春联、空竹、金鱼的……鳞次栉比,到处是红红绿绿,喜气洋洋。街面上的米面庄、海味店、酱菜园、香烛纸码儿店等生意也进入高潮。

  腊月二十前后,大多数人家开始采买鱼、肉、蔬菜和干鲜果、糕点茶食等物。由于不少的中小商人家庭是在腊月二十以后才能从店铺拿到年终的“馈送”,或是远行人带回积蓄钱,故置办年货较晚。因此,大部分店铺一直要忙到“大年三十”下午。在这短短的20余天中,从掌柜的到伙计都要从早忙到晚。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谦祥益、瑞蚨祥、元隆、敦庆隆等绸布庄;范永和、大春林、桂顺斋、四远香等糕点店;还有成仁纸码儿店、万兴锡米面庄、隆昌海味店、正兴德茶庄等著名老字号都是终日顾客盈门,利市十倍。

  祭灶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民间谓之“小年”。民间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视每家行善或作恶的神灵,每年年底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好坏情况,来回需要7天,所以这天各家都给灶王爷送行。这天晚间各家家长主持祭灶,供品为糖瓜、粘糕、草料和清水一碗(后两种供品为灶王坐骑使用)。糖瓜祭灶和粘糕祭灶的目的都是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让糖瓜和粘糕粘住灶王嘴,使其少说话或不说话。还有的人家把酒糟抹在灶门上,用来醉灶王,好让他见到玉皇大帝时醉醉昏昏,无话可说。叩祭毕,纸锞将随当年灶王神码儿焚化,是谓灶王上天述职,并燃放鞭炮欢送灶王爷上天。民间规定祭灶时妇女不得参与,女孩子也不得吃祭祀的糖瓜,据说如果吃了就会口圈变黑。

  扫房过水

  腊月二十四民间例行扫房子,俗称“扫房子过水”。由于过年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又是新的一年即将开始之际,因此家家户户要将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也有的人家在腊月二十四之前就择一晴暖的日子,进行大扫除,搬箱倒柜,扫掉四壁、墙角和顶棚上的尘土(俗称“遢灰”),擦净门窗和玻璃,擦亮桌椅柜厨和各处的铜饰件儿,面板、菜板、锅盖、拍盖儿等炊具都要涮洗,要求里里外外一尘不染,以一番新的气象辞旧迎新。转天就是腊月二十五人们要用白粉连纸糊窗户,留新气眼,有的还作卷帘。

  备年饭

  腊月二十六开始至二十八是人们准备年饭、年菜的时间。民间俗语有“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之说。家庭主妇们要把过年期间吃的鸡、鸭、鱼、肉、腊豆,醋溜白菜及其它菜肴一并做好,荤素尽有,装满家中的大盆小缸。腊月二十八,开始蒸馒头,一锅又一锅,而且在馒头上要点红点,以此祝愿家业兴旺。各种馅蒸食、年糕等食品都要放在一个专门的房间里,这些食物一般要吃到灯节。

  贴倒

  腊月二十九贴倒(谐音“有”,意为天天都有,以此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祈盼)。这一天人们要把春联、福字、窗花、吊钱儿、黑腊光纸剪成的肥猪拱门剪纸以及室内外的年画全贴上,连水缸、箱柜都要倒贴上“福”字,以取“福到”之意。家庭用春联多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及“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等,商号多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有的人家在卧室门上贴门童画。还有的人家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叠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上面散开,谓之“聚宝盆”,准备除夕夜踩岁(碎),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谚语祝愿家道兴旺。

  大年三十(小进的腊月二十九也叫大年三十)这天,上午人们便都梳洗整齐,换上新衣裳。这时,由家长供上“增福财神”的神码儿、“全神大纸”的神码儿和新的值年灶王神码儿,但在晚间正式敬神上香前都不许点饭香。中午饭是丰盛的菜肴和稻米饭,晚上是荤馅饺子,取“更新交子”之意。这种饺子的荤馅以猪肉为主,加鸡蛋、虾仁或蟹黄、海参、韭菜等。一般家人有外出者,都必须赶回家来吃这顿团圆饭,故民间也称这顿饺子为“团圆饺子”。

  登高拜年

  正月初一,要吃大年三十夜里包的素饺子,目的是讨一年的素净。这天,一般人家都是家居自乐,不外出活动,晚上早睡。后来,民间又有在初一早上登高的习俗,以图吉利。旧时,天津城区多为平房,登高的地点主要有铃铛阁、鼓楼及玉皇阁等处,人们以登高来求吉利高升。到20世纪40年代后,民间才开始在大年初一邻里亲朋间互相拜年。以“过年好”、“恭喜发财”等吉庆话互致问候。民间还有“过年过得好,没让老鼠咬”的问候打诨俗语。在平日里,就把说好话称之为“拜年话”。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敬财神

  正月初二,民间为“敬财神”日。天微明,家主人盥洗后要敬财神。清晨,挑水的水夫把一束用红绳捆扎,贴有“真正大金条”纸条的柴禾掷到住户、店家院里或立在门前,表示“送财”(谐“柴”音),寓意主家新年大发财源。因旧时居民吃水全靠水夫挑担挨家送水,所以,挑水的还要给每家送一担水,在门前喊“进财进水来了!”于是,接财水的人家要热情接待水夫,一般当时都不给钱,须待初五后再算帐。此外,大多数人家在这天要请“全可人‘开市’”,全可人进屋后念吉利语,预祝一年遂愿。从此日起至灯节前后,亲戚朋友仍旧拜年,给小孩压岁钱。“开市”也标志着对女人的禁忌解除。20世纪四五十年以后兴起在初二这天,出嫁的闺女要回娘家,姑爷拜老丈人、丈母娘。即使娘家长辈都已过世,出嫁的闺女也可到娘家兄、弟家团聚,权作回家。初二这天的饮食中午一般都是捞面,晚上备酒席款待姑爷们。

  现今,民间有的家庭仍沿袭“敬财神”的习俗,只是送财送水的事象已不存在了。而初二回娘家则成为定俗,并戏称“姑爷节”。

重庆春节习俗有哪些

  3、重庆春节习俗有哪些?

  重庆在中国有山城和雾都的称号,在那里过春节,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氛。

  腊梅花

  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重庆当地人喜欢春节的时候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来作为装饰,因为腊梅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让人感到很舒适。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鲜花装饰房间会多些些浪漫。

  重庆南山是盛产腊梅花之地,从腊月开始,你不管在花市还是普普通通的街道上,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都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

  在逛街的时候,你经常也能碰到很多市民手持蜡梅花,它的价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人民币两元。

  放鞭炮

  由于市内是严禁放鞭炮的,但是郊区一些划定的地方可以,所以那些想放鞭炮的人都会开车到郊区,在这里尽情大放一番。那些在农村有亲戚的重庆人会乘机到乡下放鞭炮,过过瘾。

  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提到春节,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年夜饭。中国北方小年夜那天晚上一般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而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并且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通常是一边打牌,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赢家)或者是麻将,也有的一家人一边做汤圆一边看晚会。

  大年三十那晚,很多人都会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全部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用来表示辞旧迎新。

上海春节习俗有哪些

  4、上海春节习俗有哪些?

  放鞭炮

  上海人喜欢放一千响、放“高升”、而小朋友则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飞毛腿”之类的乐趣型的烟花。而以前大都站在阳台上放,“夜明珠”一点燃就往外喷五颜六色的彩弹,小朋友最喜欢,每年过年都有放夜明珠把对面阳台晒的衣服烧了的事故发生,后来就越来越少了。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点,还有初五迎财神的零点,总体说来,迎财神的日子要放得比过年多得多。

  看电视

  说到这一点,上海人真的不大一样了。至少在我小时候,春节联欢晚会在上海是很没有市场的,吃年夜饭的时候大家围在一起吃,电视就是个背景音乐,爱开不开,春晚说的段子上海老人听不懂,笑不出来,歌舞还能看看。后来随着南北文化的更深的融合,我们这一代的上海人开始看得多起来,也能跟上北方人民的笑点了。

  年夜饭的保留菜

  和北方吃饺子不同,上海的年夜饭保留菜真的是常变常新。我记得最早流行八宝饭,小朋友每年到最后看到这个都想吐。后来又流行水果羹,现在看来,真是超级没有诚意的一道菜。有一小段时间还流行大王蛇,但后来风头就过了。经过时间的考验,最后留在上海人民过年饭桌上的几个超级熟悉的菜应该是:门腔、松鼠桂鱼(茄汁款)、皮蛋、三黄鸡、红烧肉、虾仁、八宝饭--每家每户应该还会有增补。

  准备年货

  千万不要以为现在吃的东西多了,天天可以吃到,过年就懈怠年货了。有些年货是要跑遍城中大小商店去采购的,有些年货则要自家做准备的。每家都有每家的做法,做出来的味道各不相同,做得最多的是爆鱼与蛋饺。

  在家吃年夜饭

  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年夜饭了。以前,人们习惯在自己家吃年夜饭,近几年,一些家庭嫌做饭麻烦,年前会在饭店预订年夜饭。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八成的人还是遵循传统,在自己家吃年夜饭。饭店里的年夜饭很多都是事先做好的,冷冰冰不新鲜。因为要翻台子,每年都吃得‘急吼吼’,这边还没吃完,门外已经有第二批的客人来等着了,一年到头的最后一顿饭搞得大煞风景。

  大年三十守岁迎新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着电视守岁,就是边说边笑,边看中央台的春节晚会。

河北春节习俗简介

  6、河北春节习俗简介:

  除旧布新迎春忙

  在河北民间,一进腊月(农历十二月),特别是吃过腊八粥,就有年味儿了。真正进入过年实质性准备阶段,是二十三日祭灶以后。俗话说是开始忙年,其主旨是除旧布新。民间歌谣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赶年集;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做黄酒;三十儿,炖肉包饺子。意思是忙年的七天中每天有活干,天天有重点。

  扫房子,是春节前最彻底的卫生除旧活动,充分体现了人们关注起居环境和自身清洁卫生的美德良俗。

  磨豆腐、蒸馒头、杀猪、酿酒、炖肉、包饺子,是节前所有物质准备的概括。蒸,就是蒸春节期间吃的馒头、上供用的花糕、枣山和面刺猬。“糕”与“高”谐音,蒸花糕有盼望年年步步升高的意思。“蒸”和“争”同音,所以蒸还有蒸蒸日上的意思。在屋内门头上摆放面刺猬,是让它往家里驮金银财宝。

  赶年集是为了买鞭炮、烟花、糖茶、香烛、纸箔、年画、吊签儿、衣服鞋帽、柿饼核桃、花生水果、香烟酒类、干鲜蔬菜等年货,是年前最集中的一次大采购。

  除,将尽的意思。大年三十(小月二十九日)又称除日,三十夜晚又称除夕。除夕这天非常繁忙,主要是请神灵,贴春联、吊签儿、窗花、年画,请家亲,包除日饺子,挑水、扫院子、堆岁柴等。

  除夕下午,河北农村有请家亲的习俗,家中男人到祖坟上烧纸钱、放鞭炮,请家亲回家和子孙一同过年。回家后,写成黄纸牌位,供奉起来,初五日前,每天烧香上供。

  春节之前,出远门的人无论如何都要回家过年,而家人盼望出远门者归来的心情更为迫切。衡水市枣强县有的村庄,年前几天晚上有散路灯的习俗,即把纸包好的棉籽壳团儿蘸过棉籽油,晚间点燃后,从村里一个个一直摆放到村外路边老远,为晚间回家的人照路。

  除夕夜举家人围炉守岁,或者共同包饺子。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对节目评头品足,成为近二十多年来的一种新俗。

  其乐融融过大年

  除夕夜是辞旧迎新的“节点”。除夕夜一过十二点,城乡就响起一阵热烈的鞭炮声。这是急待迎春纳福的人们抢早迎新春的标志。更多的人家是次日早晨五六点,家庭主妇起床后,首先给各位神灵烧上香,燃亮蜡烛,然后煮好饺子,供到各个神灵位前;男人或男孩子便在院里放鞭炮。鞭炮也是一户比一户的长;同时点放二踢脚,图个步步升高。

  吃新春饺子前,晚辈向长辈拜年,表达感恩之情,长辈给幼小的儿孙辈压岁钱,表示爱抚,举家老小亲情浓郁,其乐融融。天亮后,先家族内部,后乡里乡亲、师生友好之间的拜年活动全面开始。初一这天要把本家族和街坊邻居、朋友、同事、师长、同学家拜完。如今,电话、手机、短信拜年,电子邮件、QQ拜年成为新时尚。

  旧时在唐山农村,初一早晨到村外喜神来的方向,一人手捧点燃的香火,向另一人展开的财神画揖拜,求财神到自己家,回家后供奉起来,直到初五,每天烧香上供,求好财运。

  中午各家吃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尽享家人团圆的温馨和自家动手做的美食,充分感受过年的快乐。如今到饭店吃除夕年夜饭,或者初一中午团圆饭,逐步成为一种时尚。

  河北省内少数民族的春节各具特色。承德一带满族人家除夕夜子时一过,全家人就团聚一起吃素饺子。初一整天不动刀,不倒土,说是动刀会破财。

  张北县蒙古族大年初一早晨,每家的孩子都要出门给周围的老年人拜年。老年人拉起马头琴,请他们跳舞、喝奶茶。有的地方还组织赛马,谁的马跑得最快,就预示当年有好运气。

  冀东朝鲜族村落,大年初一姑娘不出门,小伙子出门给邻居老人行礼拜年。老人则给以礼物,以示感谢和祝福。冀东朝鲜族的人们还喜欢在春节时举行婚礼。

海南地区的习

  16、海南地区的习俗

  海南各地拜年的习俗不一样,有的地方是初一二来拜年,初三四来无味,有的地方却是初一不能上人家里拜年。拜年的礼品,一般有柑桔或礼品中夹桔子叶,以表示“今年将大吉大利”的祝福。

  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带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则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儿女婿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别是长辈)都得在家,接受拜贺。岳父岳母得准备丰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儿女婿走时,还得给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给女儿做“迎路”。

  初三,海南的一些地方叫“炒考”,即将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鸭头脚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东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过去。

陕西春节习俗

  7、陕西春节习俗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
  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山东春节习俗

  17、山东春节习俗:

  孔府年节有一些和民间不同的地方。腊八。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专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个还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这样的粥是供内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腊八这天派尼姑来要粥,要“盆头米”。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来,先不说话,用手摸摸食盒里的东西和压岁钱。起床后拜庙、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来孔府拜年。下午当地“龙灯会”的狮子舞等进孔府表演,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燃放焰火,庆祝新年。

广西南宁地区春节习俗

  8、广西南宁地区春节习俗

  春节是南宁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初一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初二亲友带上礼物互访“拜年”。十五元宵节晚上闹花灯。十六县郊农村举行庙会、“抢花炮”。按壮家独特的春节习俗,还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家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新水了。

  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给全家喝。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给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便可更加聪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借此机会补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具特色。

  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舞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撑着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驱赶着“春牛”,簇拥着春牛的还有敲锣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舞春牛

  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打扁担 过新年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唐代刘询在其《岭表录异》中曾生动地记载了舂堂的舞韵:“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两边,约排了柠,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今天,代替舂竹的是农家的扁担,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担的娱乐形式焕发了生机。

  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喜庆佳节的打扁担活动,更是热闹非常。场上长形的竹筒和锣鼓与之伴奏,围观的群众不时地传出唱彩声,节日气氛特别热烈。

  在打扁担的人群中,你可以发现两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气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挥扁担上阵,有的母子同场打扁担,你赛我、我赛你,整个打扁担活动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赶圩路上,山民们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担子一放,打起扁担,不一会儿疲劳便在扁担声中消失了。赶墟路上的打扁担活动即兴而起,尽兴而散。打扁担真是壮乡的一种轻巧而方便的文体活动。

  “打扁担”的舞蹈语汇,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与农耕劳作密切相关,表演内容有:耙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场、舂米尝新等。艺术形象的生活化、劳动化特点极为突出,它牢牢扎根于壮家土壤,必将生命长青。

台湾春节习俗

  18、台湾春节习俗:

  台湾虽然很小,但是由于台湾融合了蒋介石带来的外省人以及明清时期前来台湾的本省人的习俗,所以台湾的春节就是一个小的中国春节缩影并融合了民国之前中华各民族的大杂烩文化!

  【台湾的小年夜】

  在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小年夜,小年夜在台湾的习俗是要拜天公的,天公也就是道教所说的玉皇大帝(又叫天帝)。

  拜天公要先看黄历也就是农民历来选择吉时进行祭拜仪式,台湾拜天公一般需要准备五牲来拜,五牲包括有猪肉、鸡肉、鸭肉、鱼肉(也可以用干鱿鱼来代替鱼肉)、豆腐干等五种。

  鸡肉与鸭肉一定要用全鸡与全鸭来拜,所以鸡肉不可以用肯德基来拜,但是鸭肉可以用北京烤鸭来拜(在台湾某些地方的北京烤鸭还叫北平烤鸭)。

  除此外,鸡与鸭的脚都要放在它们的腹腔之内,不可以放在外面,这是因为避免煮熟的鸡鸭飞了。

  除了五牲外,还要配合五行小菜来祭拜,但是因为台湾各族群对五行蔬果的看法都有所不同,有些是用蔬果中有带五行的字来看五行,而有些族群则是用颜色,所以小光老师也在这里也和大家分享:

  五行祭祀之金:

  习惯用字中带五行的族群就用“金针或金桔”,习惯用颜色看五行的族群就用"冰糖或白米"。

  五行祭祀之木:

  习惯用字中带五行的族群就用“黑木耳”,习惯用颜色看五行的族群就用"绿色的蔬果"。

  五行祭祀之水:

  在水的部分比较少用字中带五行,而是用颜色或是形状看,例“冬瓜糖"的颜色是黑色的,所以就代表水。而"冰糖"的形状像冰块一样,有些族群也拿来代表水。除此外;现在也有很多的台湾家庭用饮料代表水。

  五行祭祀之火:

  习惯用字中带五行的族群就用"火龙果",习惯用颜色看五行的族群就用“龙眼干或苹果代表火”。

  五行祭祀之土:

  一般都用“花生",因为花生代表土,也代表长生的意思”。

  除了五牲与五行小菜的祭品外,也要准备三杯酒与三杯茶来祭拜,祭拜的过程不可以一次加满,要分三次加满,这代表酒(茶)过三巡才能让神明喝的痛快。

  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必备祭品外,尚有:

  金桔:代表大吉大利。

  甘蔗:代表甘之如饴,也代表节节高升。

  苹果:代表平安。

  发糕:代表一路发或发财的意思。

  年糕:代表年年高升。

  萝卜糕:代表好彩头(萝卜闽南语叫做菜头,谐音彩头,又叫好彩头)。

  拜天公的仪式结束前要焚烧祭天的寿金(纸钱),焚烧寿金首先要先烧长寿金再烧寿金,并把供神的茶酒倒在供桌前,每倒一杯嘴里就念一遍平安进财,三杯酒与三杯茶倒完后就代表六合。

  最后才燃放鞭炮,当鞭炮放完后也就代表整各仪式完成。

湖南春节习俗

  9、湖南春节习俗

  湘潭

  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新化

  新化元旦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长沙习俗,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