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猗顿故城”可能是夏朝遗址历史文献

2018-07-19 22:00:27
    夏朝,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在中原地区实行世袭制的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夏朝由于都成书较晚,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但,有人提出“猗顿故城”可能是夏朝遗址,这侧面又证明了夏朝的存在,那么,“猗顿故城”是否真的是夏朝遗址呢?一起跟小编来看看吧。

论“猗顿故城”可能是夏朝遗址

    论“猗顿故城”可能是夏朝遗址

    西省临猗县城南六公里,一座古城遗址赫然出现田野上。路边有块标识碑,上书“猗顿故城”。传说,猗顿得陶朱公致富之术后,十年速富。按猗顿陵园内《重修周逸民猗顿氏墓记》里的说法,家产“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方圆百里,皆其所有。可见其牧场疆域之大,范围之广。置疑:猗顿究竞以何而富?他与范蠡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城是不是西汉时建的?废弃城墙究竟是何人何年为何而建?城墙内为什么有累累白骨?

    古诚的传说与地方志记载

    猗顿(公元前480年——?)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人,一介寒士,祖辈以耕读为业。“耕则常饥,桑则常寒”。《史记集解》引《孔丛子》说:猗顿原籍鲁国,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饥寒交迫,艰难地生活着。
    正当他为生活一筹莫展的时候,请教赵王勾践的谋臣范蠡(陶朱公)。因为范蠡在助越灭吴,辅成霸业后,便弃官经商,遂辗转至当时的定陶(今山东定陶),“治产积居,与时逐”,获金巨万,遂成大富。猗顿羡慕不已,试着前去请教。
    陶朱公十分同情他,便授与密方:“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牸即母牛,泛指雌性牲畜。陶朱公是根据猗顿当时十分贫寒,没有资本,无法经营其他行业,便让他先畜养少数牛羊,浙渐繁衍壮大,日久遂可致富。
    于是,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示,迁徙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区),在猗氏(今山西临猗境)南部畜牧牛羊。当时,这一带土壤潮湿,草原广阔,尤其是猗氏县南 20里处的对面是很大的低洼地区,水草丰美,景色宜人,是畜牧的理想场所。猗顿最初就在这里放牧。
    传说猗顿致富后乐善好施,赊济于民,远近百姓都愿意归依他,所以在今牛杜镇铁匠营村东逐渐形成一个居民区。据《晋书·地理志》载,古称“猗顿城”。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在此置县,命其县为猗氏。此城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北周成武王元年(公元559年)猗氏县北移后,该城依旧,老百姓仍安居乐业。
    唐贞元中(公元785年至公元805年)河东节度使马燧平李怀光叛乱于猗氏,千年古城毁于一旦。改朝换代,岁月变迁,后人逐渐淡忘了“猗顿城”。
    据《临猗县志》记载:“城高两丈许,四垣八门,遗址犹然。”从残垣断壁上,我们仍可看出当年猗顿城的规模。城墙最厚处21米,最薄处也有19米,比周围高出2—3米,总长8086米,城内总面积162万平方米。城周长10里。
    笔者曾多次上此城墙,城墙上城墙最厚处21米处仍可并行十多辆汽车。城墙夯土内有尸骨。牛杜镇铁匠营村许多居民见过更多的人头骨。为何城墙夯土内有尸骨?建城时,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关键是,城墙是何时建的?只要对城墙内人骨做个碳14鉴定,就清楚何年建的了。遗憾的是,没有鉴定。城是西汉时建的吗?查遍资料没有结果。

    关于猗顿及范蠡的关系

    猗顿,不是其真姓名,是其号。意为畜奇兽临时停顿过的地方。推测其姓王,传说其有三子,即现在古城外围的三个村庄:王景,王寮,王鉴。以其三个儿子姓名为村名。当地传言是其三个儿子攻破了郇阳城。说明猗顿来此之前这里还有一个郇阳城。
    猗顿(公元前480年——?)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人,一介寒士,祖辈以耕读为业。“耕则常饥,桑则常寒”,在他生计艰难之际,问富于越国范蠡。一介寒士问富于己经很富的范蠡?当时的范蠡与猗顿是什么关系?特别是陶朱公为何指示猗顿迁徙西河?令人不解。能放牧的地方很多,何必去西河?西河(山西南部)有什么?

论“猗顿故城”可能是夏朝遗址

    范蠡何许人也?
    范蠡「Fàn Lǐ」(前517-前448年) 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
    猗顿与范蠡小37岁,受范蠡指点是有可能的。但俩人是什么关系就不得而知了。从传授致富秘诀只能推测二人关系较为密切。问题是:养畜为什么非要千里迢迢来山西南部?这地方是草原吗?这里当时是郇国的城池。距魏国的都城--安邑只有几十公里。这一带不宜大规模放牧。他为何选择这一地区?进一步说,这里当时除草地和盐地外还什么宝贝?

    猗顿究竟靠什么致富?

    记载和传言是靠养牛羊及贩盐在短短的十年内致富。但美化猗顿后面,还有一段记载:。
    《尸子·治天下篇》说:“智之道,莫如因贤。譬之相马而借伯乐也,相玉而借猗顿也,亦必不过矣。”说明猗顿对珠宝有着相当高的鉴赏能力,以致可以与伯乐相马相提并沦。一个放牧羊的,很快转型鉴赏古玩,令人费解。
    再看《淮南子·汜论训》云:“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有些特别贵重的宝玉,如结绿、玄黎等,离开陶朱公和猗顿,便不能进行交易。无怪乎《抱朴子·擢才》篇感叹道:“结绿、玄黎,非陶猗不能市也”。
    由此可以推测,猗顿在此曾贩卖珠宝,并且与范蠡有关。现不难明白猗顿为何在范蠡指示下来山西南部了。
    置疑:靠养畜十年成天下大富,难!贩盐到山东或西域一带,不可信!山东、西域也有盐。古玩暴富,古今常有且隐秘难察。

    猗顿的珠宝又从何而来?

    可能从西域购来,也有可能从本地收购,有没有可能从地下自挖?反正珠宝(文物)不是从天上吊下来的。猗顿的珠宝从何而来呢?我们只好顺历史再往远古寻找。猗顿未来此地时,这里还有一个郇国的都城--郇阳城。郇阳城呢?传说是让猗顿后代人攻破了。郇之前是商代,此地又称瑕地。瑕,又是什么意思呢?能不能理解为废城墟呢?瑕与废玉有关吗?瑕之前,是夏朝。
    夏朝的都城呢?此地距禹王城均在涑水河边,相距不到50公里。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夏都呢?史书记载商汤灭夏时曾毁其都城,将城内房屋全烧毁,并复为耕地。但城墙及夏朝的坟墓呢?未必能全毁。商朝时,这里称瑕。不得不令人深思。
    据牛杜镇铁匠营村许多居民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社员在城墙上取土时,常见大量(成堆)的人头骨。至今仍能发现人骨裸露其外。置疑:西汉时建城时有埋人头骨习俗?史书记载夏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猗顿死后近200年,汉皇帝想到猗顿,在此设了个猗氏县。后司马迁(太史公)说:“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其猗顿之谓乎!”又称赞他“其财能聚,又复能散”。出身凡民的刘邦建立的西汉纪念猗顿是在情理之中。司马迁为汉朝写史也反映了汉政权思想。但猗氏县的设立,使更古的历史失去真实面貌。

论“猗顿故城”可能是夏朝遗址

    夏朝与此地的关系

    夏朝 (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 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在钧台(是在今河南禹州还是山西的夏县禹王城?未定)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夏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况。
    夏朝都城几经变更。有学者认为: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州)。但是,如果夏的中心在山西南部,那么,可不可以这样说:禹在确立王权后先在夏县禹王城,后迁临猗的郇阳城一带。
    夏代末年,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鸣条也在山西运城境内),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因为传说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多同这两个地区有关。1959年开始「夏墟」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来在豫西、晋南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
    目前,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并对夏文化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
    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目前学术界对哪种遗存是夏代文化还没有形成共识。但对山西南部的夏未进行全面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汉设置猗氏县同时,在其西30公里处设了一个解县。解,黄帝战胜蚩尤后,支解蚩尤的地方。现解古城遗址轮廓宛然。也在临猗县境内。
    因此,有必要及时对此二古城考古研究。对郇阳城(猗氏故城)城墙内人骨做碳14鉴定后此城是否是夏代的就会大白于天下。

本文作者:历史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