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天命?揭秘乾隆皇帝的生辰八字如此神奇历史秘闻
熙首次见到弘历,便宣布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要将弘历带回宫中养育。康熙六十一年,爱新觉罗家族中两个最伟大的人物,康熙皇帝和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圆明园首次见面了。不过弘历当时年仅十二岁,他不可能了解这次偶然的会面对自己乃至对国家将会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
那是康熙生命中最后一个春天,圆明园牡丹台前数百本牡丹开得正艳。雍亲王提出请父皇来家中赏牡丹,老皇帝欣然应允。
老皇帝愿意到胤稹家里来坐坐,因为在十几个如狼似虎的儿子当中,只有这个四阿哥从来没有表现出对皇位的特别渴望,也似乎没有参与任何与竞争储位有关的阴谋。
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四,擅长草书,精研佛法,在别的皇子为皇位打破头的时候,他却坐在书斋中修身养性,一派闲云野鹤之姿。不过,四十四岁的雍亲王也并非平庸之辈。
皇帝偶尔交给他一些临时任务,比如安排太后丧事,清查仓米发放弊端等,他都完成得迅速周到,给皇帝留下了颇深的印象,三月十二日傍晚,皇帝驾临牡丹台,把酒临风,心情愉快。
很多历史学家都说,把弘历介绍给康熙,是雍亲王精心策划的一个步骤。不过康熙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在父子闲聊之际,胤禛闲闲地提起:“您的两个孙子打生下来还没机会见到圣颜呢。”
老皇帝随口答道:“好啊!上次我听侍卫说你有个儿子书读得很好。把他们俩叫出来我看看。”长到十多岁,孙子才有机会见到祖父,这在爱新觉罗家中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为康熙皇帝的孙子实在太多了,一共九十七名,政务缠身的老皇帝只见过不到其中的一半。
一见到这两个孩子,老皇帝不觉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弟弟弘昼没有给皇帝留下太深的印象,但哥哥弘历却让康熙过目难忘。这孩子相当与众不同。他身材颀长,容貌清秀。特别是两只秋水般澄澈的眼睛里流动着不同寻常的灵气与沉静。
刚才行礼的时候,皇帝注意到他一举一动既敏捷得体,又不慌不忙,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孩子常有的紧张局促。跟在他身后的同岁的弟弟弘昼就明显拘束很多。
凭着丰富的阅人经验,老皇帝确信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他慈爱地招招手,让弘历站到自己面前,询问起他的功课。弘历落落大方地背了几段经书,从头到尾清晰地讲解了一遍。
一阵喜悦攫住了康熙的心脏。他见过的所有孙子当中,这一个无疑是最出色的。过了几天,老皇帝派太监来到圆明园,命雍亲王写下弘历的“八字”,呈皇帝亲阅。又过了几天,康熙再次驾临圆明园,吃了一顿饭后,宣布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要将弘历带回宫中养育。
为什么呢?
清代档案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康熙六十年六月,四川总督年羹尧入京办事,皇帝命他找京城的“名算”罗瞎子推算某事。年听说这个罗瞎子为人四处招摇,且有病在身,就没去找他算。皇帝在他汇报此事的折子上批道:“此人原有不老诚,但占得还算他好。”
乾隆八字:
辛卯(康熙五十年)丁酉(八月)庚午(十三日)丙子(子时)。
批语:庚金生于仲秋,阳刃之格,金遇旺乡,重重带劫,用火为奇最美,时干透煞,乃为火焰秋金,铸作剑锋之器。格局清奇,生成富贵福禄天然。地支子、午、卯、酉,身居沐浴,最喜逢冲,又美伤官,驾煞反成大格。
书云:子午酉卯成大格,文武经邦,为人聪秀,作事能为。连运行乙未。甲午,癸巳身旺,泄制为奇,俱以为美。
此命贵富天然,这是不用说。占得性情异常,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岁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柱中四正成格祯祥,别的不用问。
很明显,这个批语是算命先生写的。中国古代的命相之理,有一套固定的推算方法。按命相理论,乾隆八字,天干庚辛丙丁,火炼秋金,是天赋甚厚的强势命造,术语称为“身旺”;地支子午卯酉,局全四正,男命得之,为驷马乘风,主大富贵。
清宫秘闻:乾隆为何对其父宠妃情有独钟?
在古代历史上,雍正与乾隆虽然是品性和作风都截然不同的大清王朝的两代皇帝,但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父子二人却喜欢同一个女人。
这位女人就是名震一时的扶远大将军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按说,雍正作为年贵妃的丈夫,喜欢自己的嫔妃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身为雍正之子的乾隆为何对其父的这位宠妃也十分喜欢?这件事情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呢?
年贵妃,汉军镶黄旗人,生于康熙三十四年,嫁给还是四阿哥的胤禛时只有14岁。年家远祖乃明朝辽东指挥使,后被努尔哈赤俘虏,成为包衣,编入镶白旗汉军,皇太极时年羹尧父亲年遐龄获准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后累迁至湖广巡抚。
年羹尧自己也走科甲之途,成为翰林学士,不到30岁便当上了四川提督,按照皇太极颁布的旨意,此时年家已脱离包衣下贱身份,成为汉军自由民。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晋爵雍亲王,成为镶白旗旗主,年家理所当然是雍亲王的下属,此前胤禛的旗籍也是镶白旗,旗人对本旗的领主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年氏初入胤禛藩邸时只是一般侍妾的身份。后来,胤禛为拉拢年羹尧,奏请康熙封年氏为侧福晋。同年,其兄年羹尧外放四川巡抚。
从康熙四十八年至雍正元年的12年间是胤禛与年氏婚姻的最甜蜜岁月,其间年氏频繁怀孕生子,但是孩子几乎都夭折了。雍正二年到三年,胤禛对年羹尧开始了无情的打击,这对身体虚弱的年氏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雍正三年十一月十五日胤禛预感到年氏病情不妙,便给礼部下诏:妃素病弱,三年以来,朕办理机务,宵旰不遑,未及留心商确诊治,凡方药之事,悉付医家,以致躭延日久。目今渐次沉重,朕心深为轸念。贵妃著封为皇贵妃。倘事出,一切礼仪俱照皇贵妃行。
然而,仅仅过了7天,这位皇贵妃未行册封礼就病死在了圆明园。不久,其兄年羹尧被逮捕回京受审,后赐令自尽。对年氏的死亡雍正自感有一定责任,于是,年氏死后哀荣是空前绝后的。
胤禛为年氏治丧的金帛牛羊靡费之巨令人乍舌,仅金银锭一项,五日内就用了九万七千五百个。因为没有先例可循,礼部大小官员手忙脚乱地一番辛苦劳碌之后,雍正仍然大为不满,指责丧事“仪仗草率”,礼部从尚书到侍郎四人“俱降二级”。
年贵妃病世后,不久,雍正突发“睹物思人”之念,便下旨命画工照着年氏生前的画像作“十二美人图”。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雍正在位期间,身边的女人之中地位最重要的一共有4人:
皇后乌喇那拉氏、贵妃年氏、熹妃钮钴禄氏,即乾隆皇帝弘历生母、裕妃耿佳氏。而雍正只为年贵妃生前的画像,雍正对年贵妃的喜欢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年贵妃出身于汉女,能得到清朝皇帝雍正的百般宠幸,可以想见,她应该是德容俱佳的女子。雍正曾在册书中充分肯定了她的品性。称赞她说:“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平和。
朕在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尽礼,实能赞儴内政。”雍正在回忆当年奏请康熙封年氏为侧福晋时说:“皇考嘉其端庄贵重,封为亲王侧妃。”
当时,年氏是雍正年纪最小的侧福晋。后来,雍正当上皇帝,立即册封年氏为年贵妃,其名号仅次于皇后乌拉那拉氏。
按说,年氏是雍正的贵妃,也就是乾隆的庶母,那么,乾隆为什么也喜欢年贵妃呢?究其原因,除了是为这位庶母“秉性柔嘉,持躬淑慎”的品性所倾倒之外,最主要的还应该因为年贵妃是当时后宫中唯一汉女出身的嫔妃。
据说,乾隆还是和硕宝亲王的时候,就十分喜欢父亲的这位贵妃。
传说,乾隆有一次见到年贵妃,就从后面用手蒙住年贵妃的眼睛。年贵妃急忙用右臂往后一挥,乾隆急忙抓住年贵妃的右臂,年贵妃回头一看,见是和硕宝亲王弘历,就顺势倒在了弘历的怀中。
没想到,这一情景正好被弘历的母亲熹妃和随行的宫女们看见。此时,皇后乌喇那拉氏已驾崩,熹妃已掌管六宫。
她看见这一情景,不禁想到,这个事情要是传出去,可能会引起雍正的震怒,这就势必直接影响儿子弘历继承皇位。熹妃为了“杀一儆百,以绝后患”,就背着雍正,赐年贵妃三尺白绫令其自尽。
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驾崩,弘历即位,是为乾隆皇帝。当乾隆第一次见到和珅的时候,发现和珅长得酷似当年死去的年贵妃,就随口问起和珅的年纪,和珅的回答更让乾隆大吃一惊。
原来,和珅出生的那一年,正巧是年贵妃死去的那一年。而更巧的是,和珅额头上也有一处和年贵妃额头上的位置、大小、颜色都一模一样的朱砂记。
于是乾隆认定和珅就是年贵妃转世,就把和珅留在了身边,以朝夕相伴,解除思念年贵妃之苦,同时把应给予年贵妃的恩宠加倍地给予了和珅。和珅虽不明此意,但他善于曲意迎奉,讨好皇上,官也就越当越大。
乾隆驾崩后,其十五子顒琰即位,是为嘉庆皇帝。嘉庆并没有像父亲乾隆一样,对和珅恩宠有加,而是将他打入天牢,并赐白绫一条,令其自尽。
和珅看到白绫后,不禁感叹万千,便提笔写下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前梦幻真,今朝撒手撇红尘。他时唯口安澜日,记取香魂是后身。”赋诗完毕,和珅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终年50岁。
和珅虽然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但是,他留下的这首绝命诗,却耗尽了无数人的心血。人们把此诗集中在和珅的前生上,说和珅的前生就是乾隆曾十分喜欢的庶母年贵妃。
虽然,乾隆调戏年贵妃、以致他的母亲熹妃赐死年贵妃的事情虽然只是民间传说,但是,乾隆喜欢年贵妃,而且和珅长得酷似年贵妃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据说,在京城和珅的府邸,即恭亲王府里有一幅当年和珅和年贵妃的画像,画像里年贵妃与和珅确有几分相似。这也就说明了,乾隆喜欢汉女出身的年贵妃并不是空穴来风!
贪官和珅的死亡真相:并非因贪而亡?
影视剧里频频出现的和珅,让人们记住了乾隆眼前的这位红人,清朝的军机大臣,同时也是史上第一大贪官。那么,和珅的死真的是因贪而亡的吗?
和珅的贪,不是朝夕之间,更不是不可告人,而是长此以往且甚为猖狂的。以乾隆皇帝治世之英明,不可能觉察不到。然而乾隆对和珅的倚重有增无减,便可知乾隆皇帝治世之英明,不可能觉察不到。
然而乾隆对和珅的倚重有增无减,便可知和珅虽贪,却也的确对皇帝尽忠、为国家出力,其才智不在与其同朝且多为后人称颂的纪晓岚之下。
和珅仗着乾隆的倚重,难掩飞扬跋扈之势。虽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心,然排除异己亦不遗余力。在位高权重的和珅眼中,除了高高在上的乾隆皇帝,其他人根本不足为俱,甚至连已位入储君之列的十五皇子颙琰,也备受他的压制。
乾隆五十九年,为了不超过祖辈康熙执政六十一年,乾隆决定立太子。和珅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为免自己的权势受到打压,极力恭维乾隆定能“万万岁”,不必急于立储让位。
和珅一席劝,一下就把乾隆那二十几个盼着皇位望眼欲穿的皇子们都得罪了,尤其是不久之后被乾隆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的十五皇子颙琰。
1796年,既是嘉庆元年,又是乾隆六十一年。两个年号的并存,反映了嘉庆皇帝上位却有名无权的事实。此时已是太上皇的乾隆,虽说从龙椅上走了下来,但他对帝国权力的控制却从未放松,而帮他实施这一控制的,便是他的得力宠臣和珅。
本文作者: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