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遭太监所害的皇帝有哪些历史秘闻

2018-06-20 15:00:32

  纵观历史朝代君王,一国之君的威严享有权利和富贵。而这个位置是每一个人心中最想要得到的地位。在利益面前,越是身边的人越危险。而太监作为伺候君王的手下,干预政事见不鲜。当然这些而尝到权利的甜头太监开始有弑帝的歪念,所以历史有一些皇帝却惨遭太监害死。那么这些皇帝都有哪些?下面中国历史网小编为大家盘点中国历史上被太监害死的皇帝有哪些?  

金朝卫绍王完颜永济

  遭太监所害皇帝之:金朝卫绍王完颜永济

  完颜永济出生年月不详,字兴胜,金世宗完颜雍第七子,金显宗完颜允恭异母弟,母李元妃。金朝第七位皇帝。在位五年。

  完颜永济本名允济,大定十一年(1171年)封薛王,历任刑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秘书监等职,侄子章宗完颜璟即位后改封潞王,并为避讳章宗之父完颜允恭的名讳而改名完颜永济,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金章宗驾崩,完颜永济在元妃李氏、宦官李新喜、平章政事完颜匡的安排下即位为帝改元大安。

  公元1213年8月,成吉思汗再次率大军逼近中都。此时负责防守中都北面的右副元帅胡沙虎,在两年前蒙古军南下时,曾临阵怯逃,丢弃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逃回中都。完颜永济对他非但未治罪,反而仍重用为将。蒙古军逼近时,他仍然一味游猎,不理防务。

  完颜永济派使臣到军营去严词督促,胡沙虎恼羞成怒,于8月25日凌晨,联络完颜丑奴,蒲察六斤,乌古论孛刺等人反叛,从通玄门杀入中都东华门,占据了皇宫。第二天,劫持完颜永济出宫。不久,派宦官李思中用毒酒将完颜永济毒杀,享年60岁。

南安王拓跋余

  遭太监所害皇帝之:南安王拓跋余

  拓跋余出生年月不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子,景穆帝拓跋晃异母弟,母闾左昭仪,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在位仅八个月。

  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受封吴王。正平元年(451年),改封南安王。正平二年(452年),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拥立拓跋余为帝,改元永平(或作承平)。

  拓跋余之所以能够一步登天,坐上龙椅,全凭宦官宗爱的拥立,拓跋余感恩之余,便让其身居首辅之位,掌管三省,总领军事、禁卫。拥有大权后的宗爱随意召唤公卿大臣,滥用权力日益严重,朝廷内外都畏惧他。拓跋余怀疑宗爱将要叛变,削夺了他的权力,宗爱愤怒。正平二年(公元452年)十月,宗爱趁拓跋余祭祀宗庙之机,派贾周等人在夜晚杀死了拓跋余。

  拓跋余死后,其侄子文成帝拓跋濬即位,诛杀了宗爱、贾周等人,以诸侯王的礼仪安葬拓跋余,谥号为隐王。

太武帝拓跋焘

  遭太监所害皇帝之: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出生与公元408年,,字佛(音“必”)狸,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 ,北魏第三位皇帝(424年―451年在位),同时也是优秀的军事统帅。

  拓跋焘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422年被立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焘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十二岁时就远赴河套抗击柔然骑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拓跋焘继位后重用汉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拓跋焘善于使用骑兵,亲率大军先后攻灭胡夏、北燕、北凉,伐柔然,征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重镇要地,最终统一中国北方。

  拓跋焘虽为一位有道之君,但是晚年时期脾气一味暴躁,诛戮过多。而他却又常常在杀完人之后后悔莫及。由于刑罚严酷,国内曾经几度政治混乱。后又在宦官宗爱的煽动下,拓跋焘又逼死了太子拓跋晃。公元452年,拓跋焘被宗爱密谋杀害,享年44岁.

唐敬宗李湛

  遭太监所害皇帝之:唐敬宗李湛

  唐敬宗李湛出生于公元809年,唐朝皇帝。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以外),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得年18岁。

  唐敬宗在位期间,根本不把国家大政放在心上,整天游乐无度,沉迷于马球,而且还喜欢半夜在宫中捉狐狸(打夜狐),而刘克明这些宦官就是他的玩伴。

  唐敬宗是一位马球高手,又善手搏,观赏摔跤、拔河、龙舟竞渡之类的游戏从来都是乐此不疲。他还专门豢养了一批力士,昼夜不离左右。他不仅要各地都选拔力士进献,而且还出资万贯给内园招募,很舍得在这些力士身上花钱。敬宗玩兴一来,也就没有了什么顾忌:力士们有的恃恩不逊,敬宗动辄就将其配流、籍没;不少宦官小有过犯,轻则辱骂,重则捶挞,搞得这些人满怀畏惧、心中怨愤。宫中宦官许遂振、李少端、鱼弘志等还因为与他“打夜狐”配合不好而被削职。敬宗这种肆无忌惮的游乐,很快就把自己送上了末路。

  宝历二年十二月初八辛丑(公元827年1月9日),敬宗又一次出去“打夜狐”,还宫之后,兴致昂然,又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以及击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定宽等二十八人饮酒。敬宗酒酣耳热,入室更衣,此时大殿上灯烛忽然熄灭,刘克明与苏佐明等同谋将其害死,时年仅18岁。敬宗死后,群臣上谥号为睿武昭愍孝皇帝。文宗太和元年七月十三日,葬于庄陵。

唐宪宗李纯

  遭太监所害皇帝之:唐宪宗李纯

  唐宪宗李纯出生于公元778年,初名李淳,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长子,唐代第十二位皇帝(805年―820年在位)。

  贞元四年(788年),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同年八月即位。李纯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李纯在位时,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

  关于唐宪宗李纯的死因,后世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是被唐穆宗害死的,裴廷裕的《东观奏记》有详细记载。然而,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旧唐书·宪宗本纪》:“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是夕,上崩于大明宫之中和殿。时以暴崩,皆言内官陈弘志弑逆,史氏讳而不书。”意思就是说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这天晚上,唐宪宗突然在大明宫中死去。皇帝猝死,当时都说是太监陈弘志谋杀了皇帝,但史官却隐讳了这件事不记录,以致于详情不得而知。

唐肃宗李亨

  遭太监所害皇帝之:唐肃宗李亨

  唐肃宗李亨出生于公元711年,原名叫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756年—762年在位。

  公元761年4月,唐玄宗病死,唐肃宗李亨悲恸不止,四月中旬,肃宗患病,且病情不断加剧,接连几个月不能上朝处理政事。

  此时,张皇后召见太子,并告诉太子说:“李辅国久掌禁兵,权柄过大,他心中所怕的只有我和你。眼下陛下病危,他正在勾结程元振等人阴谋作乱,必须马上先诛杀他们。”

  太子流着泪说:“父皇病情正重,此事不宜去向他奏告,如果我们自行诛杀李辅国,父皇一定震惊,于他贵体不利,我看此事暂缓再说吧。”

  随后,张皇后送走太子,马上召肃宗次子越王李系入内宫商议。李系当即命令宦官段恒俊,从太监中挑选了200多名强健者,发给兵器,准备动手。可是太监中却有人秘密将此情报告了李辅国,于是李辅国、程元振带着党徒到凌宵门探听消息,正遇太子要进宫探望父皇。李辅国谎称宫中有变,阻止太子入宫,并命令党徒将太子劫持进飞龙殿监视起来,李辅国假传太子的命令,鼓动禁兵入宫将李系、段恒俊等人抓住,投入狱中。

  张皇后闻变,慌忙逃入肃宗寝宫躲避。李辅国带兵追入寝宫逼张皇后出宫。张皇后不从,哀求肃宗救命。肃宗受此惊吓,一时说不过话来,李辅国乘机将张皇后拖出宫去,肃宗因受惊吓而死于长生殿。

秦二世胡亥

  遭太监所害皇帝之:秦二世胡亥

  胡亥出生于前230年,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嬴姓,赵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前209年―前207年在位。他一生在位3年,昏庸无道,可是最终也没有免掉被宦官赵高玩弄的命运,遭其逼迫自杀,卒年24岁。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刘邦攻下武关后,赵高恐诛罚及身,与其婿阎乐等人密谋,乘二世在望夷宫斋戒之机,诈诏发兵围宫,逼令二世自刎,而赵高企图篡位自立,但是百官不从,遂立二世之子子婴登基称帝。结果赵高未得好死,同年九月被子婴诛杀,夷三族。

秦始皇赢政

  遭太监所害皇帝之:秦始皇赢政

  秦始皇,秦庄襄王之子,13岁继承王位,39岁称皇帝,一生在位37年。他在位期间先后灭掉楚、燕、韩、赵、魏、齐六国,首位完成华夏大统一的政治人物,建造了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改革家。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始皇帝乘坐韫凉车第五次巡游,由于一路劳顿,始皇帝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太平台)病倒了。史书上说长时间保护秦始皇者,只有赵高及所派宦官一二人而已。当秦始皇突然发病,而且病得很重的时候,恐怕连他自己都以为这次在劫难逃,于是就写下了遗诏,示意让长子扶苏继承皇位。对赵高来说,这无异是晴天霹雳。扶苏向来倚重蒙恬蒙毅兄弟。而赵高则与蒙氏兄弟有宿怨。一旦扶苏即位,蒙氏兄弟的地位必将更加巩固,赵高如要摆脱来自蒙氏兄弟的威胁,必须设法阻止扶苏即位。而唯有扶立对自己言听计从的胡亥,才有可能保证自己日后的荣华富贵。

  于是赵高采取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办法,三人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不孝,让他马上自杀。然而没想到的是赵高篡改遗诏之后,秦始皇的病情竟然渐渐稳定住了……赵高心急如焚,万一秦始皇恢复过来,询问遗诏的事,将如何回答?事已至此,赵高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下毒手了。他可以在献给秦始皇的羹汤中下毒,也可以直接动手将病后体虚的皇帝扼死,反正一切都在韫凉车中发生,没有人会知道。就这样,叱咤风云的秦始皇生了一场小病,却勾起了赵高的杀机,终于被谋杀身亡,中国的历史也随之而改变。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被太监所害的皇帝介绍,如你想了解更多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历史网!

本文作者:历史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