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高僧 唐玄奘仅排第五历史秘闻

2018-06-20 12:30:23

  我国佛教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佛教中的造就了很多高僧,这些高僧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仰,并不是他们武功厉害,而是他们不贪婪世间,不务奢华,高修行的佛教信仰使僧格不断地升华、滋长。那么下面中国历史网小编将为大家盘点中国古代十大高僧。  

鉴真

  古代十大高僧NO.10六次东渡:鉴真

  鉴真(公元688-763年),唐朝僧人,江苏扬州江阳县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鉴真出生于扬州,俗姓淳于。702年,鉴真入扬州大云寺为沙弥,706年,受菩萨戒,709年,随道岸禅师入长安,在实际寺荆州弘景律师门下受具足戒,跟随他学习南山律宗。

  在长安期间,鉴真勤学好问,不拘泥于门派之见,广览群书,遍访高僧,除佛经之外,在建筑、绘画,尤其是医学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造诣。715年,他回到扬州大明寺修行,733年成为当地佛教领袖、大明寺方丈,受其传戒者前后有四万余人。时人誉其“江淮之间,独为化主”。

  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他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从当年开始至天宝七载,12年中,先后五次率众东渡,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返途经过端州时,日本弟子荣睿病故,鉴真哀恸悲切,加上炎热,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从未动摇。天宝十二载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了日本九州,次年二月至平城京(今奈良)。

  鉴真在日本受到朝野盛大的欢迎。旋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人授菩萨戒;为沙弥证修等440余人授戒;为80们僧舍旧戒授新戒。自是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学传承。鉴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756年孝谦天皇任命他为大僧都,统理日本僧佛事务。759年,鉴真及其弟子们苦心经营,设计修建了唐招提寺,此后即在那里传律授戒。在营造、塑像、壁画等方面,他与弟子采用唐代最先进的工艺,为日本天平时代艺术高潮的形成,增添了异彩。如唐招提寺建筑群,即为鉴真及其弟子留下的杰作。整个结构和装饰,都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色,是日本现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鉴真去世前,弟子们还采用干漆夹 这一最新技艺,为他制作了一座写真坐像。日本奉为国宝。

一 行

  古代十大高僧NO.9丈量地球:一行

  一行禅师(公元683-727年),俗名张遂,法号敬贤,号大慧禅师,魏州昌乐(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唐代高僧,也称为沙门一行、一行阿阇梨,唐人还呼为“一公”。他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也是风水学家,真言宗将其列为传持八祖之一。

  一行精通梵文,熟悉印度的宗教文献,同时了解印度在数学与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一行的研究充分利用了当时印度的三角学知识。

  一行曾祖是唐太宗的大臣张公谨,在初唐是极显赫的世族。其祖父张大素官至门下省东台舍人,后被贬为怀州长史,家道中落。父亲名叫张懔,任武功县令。

  二十一岁时因父母双亡,遇见天台宗玉泉弘景大师,兴起了出家的念头。遂在嵩山普寂大师门下剃度为僧,因为深入“一行三昧”,故法名一行。后于嵩山、玉泉寺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专人将他接回长安,参与善无畏大师的译经,协助翻译《大日经》。开元九年(721年),经张说推荐,唐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法《大衍历》。同年,他和梁令攒一起,设计制造了黄道游仪、浑仪、复矩等天文测量仪器。他利用新制成的黄道游仪测量恒星的赤道坐标,发现和汉代的测量结果有很大的变动,这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12年提出自行运动的观点要几乎早一千年。开元十二年(723年),一行主持大规模的全国性天文测量,测量了北到铁勒(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喀拉和林遗址附近),南到交州(今越南中部地区)共13个地点的日影和北极星高度。其中还测量了河南四个地点的距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大地测量,结果推翻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传统说法。根据其测量结果可以计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开创了科学史上用观测方法确定子午线长度的先河。《大衍历》定稿之年,一行病逝。

法藏

  古代十大高僧NO.8以法济世:法藏

  法藏 (公元643--712年),唐朝佛学高僧,武则天赐号贤首,世称“贤首国师”。华严宗实际开创者,宗内称为三祖。本康居国人,共祖父侨居长安,以康为姓。

  17岁入太白山求法。后去云华寺师事智俨,听讲《华严经》,得其嫡传。高宗咸亨元年(670),荣国夫人杨氏死,武后施宅为太原寺,度僧以树福田。于是同学道成、薄法及京城其他大德连状荐举,度他为僧,得受沙弥戒。先后于太原寺、云华寺讲《华严经》,武后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以贤首之名,人称“贤首国师”。为使武则天契入华严境界,法藏指殿前金狮子为喻,深入浅出广阐妙义,其文字记录便是著名的《金狮子章》。

  此后,广事讲说、著述并参加译经。证圣元年(695)于阗沙门实叉难陀在洛阳大遍空寺,重译《华严经》,他奉诏笔受。新译《华严经》,虽较旧译增加了《如来现相》、《普贤三昧》、《华藏世界》、《十定》等品,却仍有脱漏。他用晋、唐两译对勘梵本,并把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在长安补译的《入法界品》阙文补在新译的脱漏处,使现行《华严经》得以完善。圣历一年(699),新译《华严经》告成,诏令法藏在洛阳佛授记寺宣讲,深得武后赏识。他还参加翻译了《密严经》、《金光最胜王经》、《大宝积经》、《显识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等多种经论。

惠能

  古代十大高僧NO.7 禅宗祖师:惠能

  惠能(公元638-713年),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祖籍范阳涿(今河北涿州市)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益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思想家。

  他出身贫寒、目不识丁,却在24岁时,以行者之身,成为了佛祖释迦牟尼血脉嫡传的佛教第三十三代祖师爷。而后,他又遭人追杀,被迫隐姓埋名15年……是他将达摩撒下的禅的种子培育成了惨天大树,并使之蔚然成林;是他实现了印度佛教中国化,玄学佛教生活化,贵族佛教平民化(都市佛教山林化),义理佛教实用化;是他对传统佛教进行了重大改革,高扬“顿悟成佛”的大旗,恰似风行草偃,不但使得禅宗其他流派尽归其宗,而且,他所创立的禅法,几乎成了汉传佛教的代名词,所谓中国佛教,其特质在禅。其后,禅宗百花齐放,争奇斗研,大师辈出,五家七宗相继建立,开创了光耀千秋的辉煌局面。慧能从一个不识字的樵夫,成为享誉青史的一代宗师,被西方人称作“东方耶稣”。

  慧能著名的四句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典型地体现了其唯心观点。慧能认为,“佛性”是人心本有的,人们在选择“成佛”道路时,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相信自己的内心,这样就可以解脱苦难。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益号大鉴禅师。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真身塑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六祖殿中。

义净

  古代十大高僧NO.6 著名唐僧:义净

  义净(公元635—713年)俗姓张,字文明,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一说齐州(山东省济南市)山荏人,唐代高僧,为我国著名之经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幼年出家,天性颖慧,遍访名德,博览群籍。年十五即仰慕法显、玄奘之西游,二十岁受具足戒。于咸亨二年(671)经由广州,取道海路,经室利弗逝(苏门答蜡巴邻旁,Palembang)至印度,一一巡礼鹫峰、鸡足山、鹿野苑、祇员精舍等佛教圣迹后,往那烂陀寺勤学十年,后又至苏门答蜡游学七年。历游三十余国,返国时,携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阳,武后亲至上东门外迎接,敕住佛授记寺。其后惨与华严经之新译,与戒律、唯识、密教等书籍之汉译工作。自圣历二年(699)迄景云二年(711),历时十二年,译出五十六部,共二三○卷,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今所传有部毗奈耶等之诸律大多出自其手,与鸠摩逻什、真谛、玄奘等共称四大译经家。师于译述之余,亦常以律范教授后学,盛传京洛。著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并首传印度拼音之法。著作中备载印度南海诸国僧人之生活、风俗、习惯等,系了解当时印度之重要资料。先天二年正月入寂,世寿七十九。建塔于洛阳龙门。

玄奘

  古代十大高僧NO.5 饮誉华夏:玄奘

  玄奘(公元602—664年),梵文音译名:摩诃耶那提婆,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乳名江流,法名 玄奘,唐朝第一高僧。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法相宗创始人,为我国杰出之经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13岁出家,遍读佛典。因觉得当时佛典多有出入之处,令人迷惑,于是决定去印度取经。贞观元年时,他一人从长安出发,西行五万里,历时19年,到印度取真经,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玄奘拜住持戒贤为师,后升至该寺副主讲。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其后,玄奘在唐太宗支持下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与弟子等人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5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智凯

  古代十大高僧NO.4 智者大师:智凯

  智顗(公元538—597年),陈隋时代的高僧。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生于荆州华容(今湖南潜江西南)。是中国陈、隋之际的著名佛教领袖和佛学思想家,被天台宗人尊为四祖(中国佛教天台宗高推龙树为初祖,以慧文、慧思为二祖、三祖),实际上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真正创始人,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

真谛

  古代十大高僧NO.3不幸经僧:真谛

  真谛(梵文 Paramārtha,公元499—569年),音译波罗玛诃陀。原籍西天竺优禅尼国,出身婆逻门族。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其他三位是鸠摩罗什、玄奘和不空。少时博访众师,学通内外,尤精于大乘之说。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传人,主宗无相唯识学。学通内外,尤精于大乘之说。少时博览群书,精通佛理,立志周游诸国,弘阐佛法,不畏艰险,到达扶南国(约当今柬埔寨)。

  后由梁武帝礼请来到中国,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真谛三藏从西天竺(印度)抵达建业(南京),因遇侯景之乱,被迫逃难于苏杭,后开始从事佛经翻译事业,一生共翻译76部315卷,其中以《摄大乘论》、《俱舍论》、《金七十论》等经最为著名。晚年(562年)因感慨“弘法非时,有阻来意”,于是坐船欲西返印度,但却被风浪所阻,又飘回广州。

  受刺史欧阳頠竭诚供养,智恺等人亦来皈依,由此继续其翻译、弘法事业。真谛翻译经典的特色,是一边讲学、一边翻译,译述并进,并时常从事“义疏注记”。史载他“循环辩释,反复郑重,乃得相应。一章一句,备尽研核,释义若竟,方乃著文。” 在讲经途中,终因哀伤过度,发病停讲,至第二年宣帝太建元年(569)正月十一日入寂,终年71岁。在他的影响下,成立了摄论宗、俱舍宗一派。

鸠摩罗什

  古代十大高僧NO.2 译经大师: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 (Kumārajīva,公元344-413年), 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弃宰相之位周游列国学道,后来龟兹,与龟兹王妹结合生罗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罗什7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经典。9岁随母赴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从盘头达多诵读杂藏、阿含等经。12岁与母返龟兹途中,在疏勒驻留年余,修习阿毗昙及六足论,从大乘僧人﹑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诵读<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复从佛陀耶舍授读<十诵律>等。后佛陀耶舍一直和他合作翻译佛经。罗什为人神情开朗,秉性坦率,平时虚己善诱,专以大乘教人,而善于辨析义理,应机领会,独具神解。罗什回龟兹后,广习大乘经论,讲经说法,成为中观大师。时盘头达多从罽宾到龟兹,罗什晓以大乘宗义,使之垂信。于是罗什之名声大震西域﹐在汉地也有传闻。前秦建元十八年(382)符坚遣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兹,劫罗什至凉州。三年后姚苌杀符坚,灭前秦,吕光遂割据凉州,自立为凉主,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达16~17年。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入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尔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后秦姚兴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即东晋安帝义熙五年(西元409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在逍遥园火化。

  所译经论影响很大,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人称“什门四圣”。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又说为不空(705—774))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法显

  古代十大高僧NO.1 取经第一:法显

  法显(公元334—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今长治市襄垣县)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东晋高僧,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显六十多岁的高龄,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出发西行。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共进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流沙河,经鄯善,至乌耆国。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与其他三人则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

  随后法显与慧景、道整,欲前往东天竺。又横穿尼泊尔南部,至东天竺,在摩竭提国(即摩揭陀)首都巴达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他由东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尔各答西南之德姆卢克)乘商船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中途经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半岛南部的捞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于义熙九年(413年)到达建康(今南京)。义熙十年(414年),他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流传至今的《法显传》。现存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书中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十大高僧的详情,如你想了解跟多更多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历史网!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