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秘闻:蒋介石误判葬送中央军精锐历史秘闻

2018-06-16 14:30:10

  若要说淞沪会战中方为何会失败,那就要从从中方统帅部误判军情而说起了,据记载,在金山卫战役中,中国一方因为错判日军的登陆情况,葬送了中国的精锐部队,从而导致整个战局失利,终至失败,据悉,此次情报的误判皆因蒋介石而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据记载,日本当时驻屯华北的军队,仅为混成第四旅团6000人,而驻守冀察平津地区的宋哲元第二十九军,连同地方保安部队,总兵力约10万。而这些正是因此蒋介石估计日本在华北兵力太过薄弱,不是挑起事端开战的好时机,因此七七事变应该仅仅是恫吓讹诈,当不至有计划借机对华开战。

  自认为摸到了日本底牌的蒋介石计划对此加以利用,反将一军。长期以来,蒋介石都对导致中央军势力退出河北平津地区的何梅协定感到不满,他想到的办法正是利用这一机会使中央军重回河北地区。

  因此,既是为表明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也是为中央军重回河北制造理由,蒋在事变发生后,几乎马上就下令孙连仲、庞炳勋、高桂滋及中央军李仙洲的第二十一、关麟征的第二十五等6个师的部队动员并北上。

  但事实上,蒋介石一开始就想错了。

  当时东京的陆军中央部门(陆军省、参谋本部),对于如何处理这一事变,产生了分歧,随后形成了所谓的“扩大派”与“不扩大派”:前者以杉山元陆相和梅津美次郎次官为中心,又称“乐观派”或“强硬派”,主张“对华一击”,一举打开华北政策的僵局;后者则以参谋本部第一部长石原莞尔为中心,又称“慎重派”或“温和派”,主张专注于对苏战备,尽量避免与中国交战。

  日本人面对这一突发事件也意见分歧了,但很快日本方面就统一了认识。

  7月11日近卫首相召开了“五相会议”,主要讨论了杉山陆相的派兵华北的提案,获得了一致同意。下午2时开始召开的“阁议”,最终同意了陆军方面的提案,决定了日本政府处理事变的根本方针以及华北派兵及其相关预算的处理;与会阁僚还一致赞同要“举国一致、处理事变”。下午4时,近卫首相将上述决定上奏昭和天皇,获得了裁可。此后,参谋总长、军令部总长相继向天皇上奏了派兵华北及海军用兵的问题,也获准行。下午17时30分,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将此次事件称为“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错误处理方针影响淞沪会战

  日本军、政各方于11日下午,迅速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参谋本部命令关东军司令官派一部兵力赴华北、命令驻朝鲜的第二十师团速往华北,以上部北以后,隶属于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的指挥;命香月清司接替病危的田代皖一郎(不久病故),就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参谋本部还与军令部成了《关于华北作战的陆、海军协定》,规定除了努力确保平津地区的作战区域以外,在不得已的场合,为保护上海、青岛附近的侨民,可以派兵。

  政府决定派兵华北之后,日本军部迅速制定处理“华北事变”的方针。晚8时决定了《处理华北事变方针》,并由参谋总长及陆相联名上奏天皇裁可。该方针的主要内容有:

  1,“陆军今后继续坚持不扩大局面、现地解决的方针,极力避免可能陷人全面战争的行动”。

  2,“如果中方无视现行的解决条件,并不表示出加以实施的诚意,或者南京政府派中央军北上、企图发动进攻,此时,我方应断然下定决心”。

  “八一三”抗战爆发时,蒋介石虽然批准京沪警备司令官张治中“先发制敌”的建议,下令对上海日本驻军进行围歼,但他并无一个在淞沪地区举行一场大战役的计划,也未组建一个足以适应指挥一场大战役的领率机关。他的策略可以说是走一步看一步,作战指导方针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当时,作为最高统帅部的大本营,在8月20日正式颁发的全国抗战指导计划中,明确规定全国作战的主战场在华北,而不是在华东的上海。在《国军战争指导方案》、《国军作战指导计划》以及《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等文件中,正式规定:全国“主战场之正面在第一战区,主战场之侧背在第二战区”。

  在这稍前,何应钦代表军委会于8月7日向国防最高会议所作的“中央之军事准备”的报告中,宣布全军部署的重心是在华北。其中指出:“全国军队列入抗战序列者约一百个师,预备军约八十个师,……依照序列,使用于河北省,共约五十师”。全国的武器弹药,“依作战之要求,分设弹药总库若干及分库若干,约计在长江及黄河以北,屯积三分之二,江南屯积三分之一”。“至中央空军,亦已全部准备出动……以太原为根据地。”

  也就是说,这仅仅是牵制为目的的一场次要方面的小规模战役。

  但,就是这样一个“打给列强看”的目标,也没能完成。

  上海战事最初因中国军队兵力上占据优势,一度进展顺利。尽管蒋介石对日本政府17日宣布放弃此前所定对七七事变“不扩大方针”,进而对张治中不能迅速围歼数千日军,夺取实地颇为不满,但当得知英、美、法三国政府已提出将上海作为中立区,中日双方军队撤出上海的建议后,仍不免深感庆幸。他当即命令张治中暂停进攻。他乐观地估计:“敌或有退却可能”,并认定“倭军恐慌万分,其国内陆海军意见纷歧,政府内部不能一致,已陷于进退维谷之势”。考虑“英国提议调解,可运用之,使俊得转圈离沪,以恢复我经济策源地乎?”

  蒋介石在上海开战,试图引发列强调停的计划似乎就要实现了。

  但日本人并不配合,随着日军一步步向上海增兵,蒋介石不得不逐步提升了淞沪战役的地位,一步步扩大其规模,战略企图也日趋明晰和扩展。8月18日前后,南京统帅部获悉日本陆军二至三个师团增援上海。

  18日蒋介石任命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援,并决定正在浦口至苏州间待命的第十八军进入淞沪战场。20日、蒋介石接受陈诚的扩大沪战以牵制华北日军进攻的建议,并于同日颁发《第三战区作战计划》,正式提出淞沪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8月21日,蒋介石任命陈诚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

淞沪会战秘闻:蒋介石误判葬送中央军精锐

  此前,张治中统率的京沪警备军改编为第九集团军,继续担任围攻上海市区之敌;张发奎统率的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八集团军,守备杭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8月23日,日军第十一师团和第三师团开始在川沙口和吴淞登陆,陈诚指挥第十五集团军担任攻击登陆之敌。至此,战局已从虹口、杨树浦扩大到吴淞、宝山、罗店一带,遂真正演变为“淞沪”战役。8月25日,蒋介石调任顾祝同为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秉承蒋的旨意统一指挥淞沪战役。这时,中国参战部队已扩展到三个集团军以及空军和炮兵的主力,一场大战役的局面已初步出现。

  同时8月21日晚,蒋介石得到消息,日本政府已经拒绝英国调停。这一消息传来,又让蒋极为沮丧,“优心倍增”,他不得不马上找到苏联驻华大使,通知对方中方决定在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问题上做出让步,同意立即签约,以换取苏联对华提供军事援助物资。

  日军在淞沪会战中增派12万余人

  日本参谋本部鉴于在8月下旬至9月间调派了陆军两个师团又一个支队进入淞沪战场,但攻势进展不大,战局呈现胶着状态,于是决定再次调派三个师团、一个旅团和空军一个团前来参战。这些部队在9月中旬起分批在上海登陆。至9月20日前后,日军除在上海附近的海军部队外,在长江和黄浦江沿岸集结有陆军五个师团,另十五个大队,共约12万人,拥有战车两百余辆、飞机两百余架、火炮三百余门。

淞沪会战秘闻:蒋介石误判葬送中央军精锐

  随着日军再次增兵,南京政府也不得不相应增兵。9月21日,南京统帅部改组第三战区领导机关,由蒋介石自兼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和陈诚分别继任副司令长官和前敌总指挥。参战部队组成右翼集团、中央集团、左翼集团三个方面的作战军,左翼集团辖第十五集团军和第十九集团军,中央集团辖第九集团军和第十八、第六十一师等,右翼集团辖第八集团军和第十集团军,总兵力约为五十余个师和五个炮兵团。

  时至于此,整个上海抗战已告失利。蒋介石再无办法推动各国干涉和阻止日本进攻了。

  而在9月间的松江军事会议上,张发奎等主张沪战应采取“持久消耗”战略,“以逐次抵抗消耗敌人兵力而保存国军实力,以利以后之长期作战”。但是蒋介石对此提议给予了否定,蒋介石认为以“打”来“促”成国际干预,比“持久消耗”原则更好。

淞沪会战秘闻:蒋介石误判葬送中央军精锐

  蒋介石还认为,“国军如能在上海多保卫一二个月,将可引起国际方面的干涉和支援,因而应不惜牺牲,尽力固守上海”。

  正是蒋介石的这一误判,在淞沪战役的中期和后期没有贯彻“持久消耗”的原则,没有适时调整部署,保存有生力量,而是在敌陆海空军便于协同作战、重兵器极易发挥威力的上海近郊一片平原地带,进行旷日持久的阵地防御战,与敌军拼消耗,以致遭到本来可以避免的惨重损失。陈诚在淞沪战役结束后不久谈到此战的经验教训时也指出,“这次战略受政略的影响很大,乃是国家的不幸”。

  而以上蒋介石的种种判断终使得中国在淞沪会战的战局中失利。好了,如您还想要了解更多与淞沪会战或者是蒋介石相关事件,敬请关注中国历史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