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赵高执导沙丘政变 李斯与胡亥领衔主演野史趣闻
原创作者投稿,禁止转载。原标题:赵高导演篡改遗诏,李斯主演秘不发丧,胡亥配合,沙丘政变由此形成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车驾抵达沙丘(河北邢台),病势更加沉重。由于秦始皇一心追求长生不老,平时很忌讳人家谈论死字,因此手下人谁也没有胆量劝他立遗嘱,安排后事(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

秦始皇让自己的心腹赵高执笔写了一封给扶苏的遗诏,交代起后事。其中有两句话非常要紧:把军事交给蒙恬,回咸阳来主持丧事(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皇帝要驾鹤西去了,独独给扶苏留言,对其他二十几个子女却没有一句交代,这相当于宣布扶苏的储君地位了。
这是一个英明的决定,如果得以贯彻执行,大秦帝国一定会代代相传,历史也会重新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信写好后,也密封好了,嬴政交给中府库令赵高让他及时发出。
嬴政认为,赵高为人忠诚、机敏,办事牢靠,人品上没问题的,政治上绝对可靠的,所以自己让他当中车府令(车马队长),负责安排领导出行事宜,所以自己让他掌管朝廷令符、机密文件,而且还自己把儿子胡亥托付给他,让赵高当胡亥的老师。
秦始皇一生阅人无数,知人善任,可惜这一次他看错人了 ,狡猾的赵高表面答应,私下里却留了一手,悄悄把信件扣押起来……
赵高为什么要扣押遗诏,原因有两点:第一赵高和蒙毅是有过节。
有一次赵高犯法,落在蒙毅手上,根据秦朝法律,被开除公职,还判了个死刑,幸亏嬴政念及赵高是多年老臣、办事得力,于是法外施恩,赵高才死里逃生。从此赵高和蒙毅结下了梁子。
所以如果扶苏成为太子,蒙恬、蒙毅兄弟俩必然成为扶苏的好帮手,大权在握,那自己就倒霉了。
第二,胡亥是自己的学生,自己太了解这个人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扶他上位,忽悠起来也容易!

皇帝驾崩了,消息只有皇帝身边最亲信的赵高、胡亥、李斯等五六个人知道,赵高打的主意是先隐瞒遗诏,伺机而动。
截至目前,他和李斯才是最关键人物,只要李斯不点头,他篡改遗诏的阴谋就不可能得逞。因为此时的赵高不过是秦始皇的车马队长,胡亥连储君都算不上,李斯才是帝国的头号人物,他说话具有一言九鼎的分量!
可丞相李斯是个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人,他担心皇帝生前也没有确立太子,又死在外边,如果贸然宣布这个不幸消息,万一发生不测事件咋办?
于是他决定还是先把消息压一压,有什么事情等队伍回到京城再说。
他相信,只要保密工作做得好,应该不会出乱子的。
李斯一生下过不少精彩的棋局,而这是他人生最臭的一盘。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赵高是苍蝇,既然李斯要秘不发丧,就等于是给了他机会。
赵高开始盘算自己的阴谋,串通胡亥,篡改遗诏。
赵高带着遗诏来见胡亥,试探着问,皇帝驾崩了,遗诏就在我手里,可皇帝没有册封你,却独独给长子扶苏留言奔丧,你前途不容乐观啊,你作何打算
胡亥有些不满地说,既然父皇临终前偏偏不封我,我有什么好说的?
赵高听出了其中的怨气,主动挑唆道:现在事情就你我和丞相三个人说了算,当皇帝的和当臣子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你应该早做打算啊(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愿子图之。且夫臣人与见臣於人,制人与见制於人,岂可同日道哉)。
赵高循循善诱,鱼儿已经闻到香味了,开始主动咬钩了:父皇的丧事还没办,现在讨论这些怕影响不好吧。
这句话暗含两层意思,其实我也想转正啊,就担心说出去影响好,我还是要面子,注重形象的。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等父皇的丧事办了,我转正
赵高心里暗喜,他赶紧趁热打铁:这种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要想赢得先机,得抓紧点(时乎时乎,间不及谋!赢粮跃马,唯恐後时)!
既然老师愿意,胡亥当然巴望不得了。

胡亥的那里说通了,赵高更加有信心了。
他径直找到李斯,开门见山地说:皇上驾崩一事,外人无从知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也在我那里,定谁为太子,全在丞相与赵高的一句话,丞相看着办吧(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
李斯一开始立场很坚定,他当即严词拒绝,说你怎么敢说如此悖逆混账的话,这是为人臣者应该说的吗?
赵高不气不恼,他连珠炮一般抛出早已经设计好的问题:丞相,依你之见,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这几方面,你与蒙恬将军谁强呢?
李斯中弹,沉默半晌,黯然摇头说:不及也。
赵高继续发炮:丞相是个聪明人,其中的利害关系恐怕比我赵高看得更清楚。大公子一旦即位,一定让蒙恬当丞相,丞相想想,你会有好果子吃吗?
赵高一语中的,击中要害,李斯已经无法反驳,李斯心里不得不承认赵高说得有些道理。他默默地低下头,此刻已心乱如麻!
赵高巧舌如簧,继续说,你看公子胡亥多慈仁敦厚,如果大家齐心协力扶他继承皇位,我们都是有功之臣,他怎么会亏待大家,希望丞相多多掂量才是啊
李斯低头想了许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私欲战胜了良知,他也下定决心赌一次。
在赵高的导演下,沙丘之谋由此正式形成,胡亥被扶上皇位,大秦帝国的命运也由走向覆灭道路!
此篇文章是中国历史网合作作者原稿,未经中国历史网的明确授权和许可,任何新闻媒体不得对该文章非法予以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中国历史网将依法追究违者的法律责任。
本文作者: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