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故事:清朝历史上最著名的12个后妃野史趣闻

2018-04-25 20:30:14

  对于众说纷纭的清朝历史故事,大家都很感兴趣吧。平时大家也都喜欢看宫廷戏,对于后宫的女人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清朝的12妃,在后宫有那些故事带有传奇色彩。

  一、大妃阿巴亥

  12岁出嫁:政治交易的筹码

  清太祖努尔哈赤虽然创建了后金政权,登上了汗位,却并未建立后妃制度,“但循国俗”称福晋(前期多称福金,意同)。当时正妻称大福晋,妾称小福晋,后世书籍中称大妃或皇后。本章所介绍的大妃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是英亲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的生母。在她37年的人生旅途中,坎坷多难,颇具传奇色彩。

  阿巴亥是女真乌喇部首领满泰的女儿,布占泰的侄女,生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万历二十一年(1593),叶赫、乌喇等九部联合进攻建州,结果被努尔哈赤打得大败,九部皆元气大伤。

  二、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

  在遵化清东陵,有座陵寝像一只孤雁,被建在了陵区界墙——风水墙之外、陵区总大门大红门的旁边。这就是昭西陵,是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孝庄文皇后就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庄妃,她是皇太极的爱妃,少年天子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康熙大帝玄烨的祖母,她与清初三位皇帝都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清制,皇后陵没有自己的独立名称,而是根据其夫陵名来命名的。陵名第一个字用其夫陵名的第一个字,第二个字根据皇后陵位于夫君陵的相对方位而定。

  清代陵寝都坐北朝南,皇后陵只能建在皇帝陵的东面或西面。孝庄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与远在盛京(今沈阳)的昭陵为一个体系。昭陵就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因为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在昭陵之西,所以称为“昭西陵”。

  三、身后遭冷遇的董鄂妃

  董小宛,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白,字青莲,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祯十五年(1642),19岁的董小宛从良,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为妾。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战乱中,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相依为命达9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瘁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时年28岁,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四、最享福的皇后——孝圣皇后

  在清王朝各代皇帝众多的后妃队伍中,雍正帝的熹贵妃、乾隆帝之生母孝圣皇后,可以说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其本人资质平庸,没有出众的才华,姿色更是一般,本应该像其他大多数后妃一样,默默无闻,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然而,由于乾隆皇帝身世轶闻甚多,连带着他的母亲孝圣皇后,竟然也成了被猜测和关注的对象。

  是乾隆帝的生母吗

  乾隆的生母,清廷编纂的官书和清宫档案均记载为孝圣皇后,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之女。但在野史和某些私人笔记中,关于乾隆帝的生母则有多种说法。

  五、节俭爱夫的名后——孝贤皇后

  乾隆帝是清朝历史上拥有后妃最多的皇帝之一,他与这些后妃之间的情感纠葛,成了后世一些流言家、小说家、戏曲家感兴趣的题材,他们极尽演绎编撰之能事,将他塑造成一个处处留情的风流天子形象。真实的乾隆皇帝是否真是如此多情好色,我们不得而知。

  但他的嫡皇后孝贤皇后赢得了他一生一世的爱和敬,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人情薄如纸、动辄得罪的皇宫大内,孝贤皇后具备什么样的才德,竟能赢得后妃众多的乾隆帝的真挚情感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大清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吧。

  六、“死无葬身之地”的皇后——乌喇那拉氏

  从侧福晋到皇后

  乌喇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佐领那尔布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二月初十日,后妃常袍比弘历小7岁。雍正年间,她被选中秀女,雍正帝将她指配给弘历做侧福晋。弘历即位后刚一个月,便于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二十四日将她封为娴妃。乾隆十年(1745)正月二十三日,晋封为娴贵妃。

  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十一日,弘历的嫡皇后孝贤皇后病逝,中宫皇后的位子出现空缺。当时,弘历38岁,正值中年。皇太后对于后宫无皇后之事非常关心,亲自为弘历选定娴贵妃乌喇那拉氏为继后。为这件事,特地给弘历降下一道懿旨:

  皇后母仪天下,犹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继照。皇帝春秋鼎盛,内治需人。娴贵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赐侧室妃,人亦端庄惠下。应效法成规,即以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予心乃慰。即皇帝心有不忍,亦应于皇帝四十岁大庆之先,时已过二十七月矣,举行吉礼,佳儿佳妇,行礼慈宁,始惬于怀也。

  皇太后的旨意,弘历不能违背,但在孝贤皇后死后不久就急忙册立新的皇后,又于心不忍。于是弘历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先将娴贵妃晋升为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管理后宫事务,称“摄六宫事”,等过了27个月的孝贤皇后丧期后,再举行册立皇后礼。

  乾隆十四年(1749)四月五日,正式册立乌喇那拉氏为摄六宫事的皇贵妃。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初二日,举行了册立皇后之礼。从此,乌喇那拉氏登上了皇后宝座,这年她33岁。

  七、扑朔迷离的香妃:乾隆皇帝与“香妃”

  “香妃”之名的广泛流传是在清王朝灭亡以后。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从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调来一批文物搞展览,其中有一幅年轻女子的戎妆像。在该画像下面的说明文字中,明确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从此以后,香妃之名大震。

  八、大智若愚的慈安皇太后

  慈安皇太后,俗称东太后,简称慈安,死后谥为孝贞显皇后。

  那么历史上的慈安太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走上政坛:两个女人一台戏

  日常朝政中的表现。有书记载,慈安“及与孝钦后(慈禧)垂帘听政,首简恭王入军机处。时国人称孝贞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孝钦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臣工,咨访利弊,悉中款会”。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时人对慈安和慈禧的评价是各有所长,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些日常的事务由慈禧处置,但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

  九、无冕女皇——慈禧

  对于慈禧这样一位如此重要,又引来如此多争议的人物来说,很难作出服众的评论。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浅薄无德的妇人,握定中国命运达四十余年”,有人认为“西太后原是一个阴险狠毒,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泼妇人”,也有人认为“观于在太后以前及其同时代的人物,证以中国百姓之公论,则太后并非一残暴之君”。

  她是一个权力痴迷者,在权利纷争中果断冷酷;她是一个严厉的母亲,对儿子、媳妇单从个人好恶、一己之私出发,毫无温情,残酷地逼死了两个儿媳妇;她是一个没有政治眼光的太后,在世界大势面前缺乏应对智慧,反应迟钝,在列强面前一味妥协退让,将国家和人民推入深渊;她是一个奢侈腐化的人,为了个人享乐,可以将国家命运、人民困苦抛诸脑后……她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骂名,甚至掩盖了本应被注意到的一些优点。

  十、备受婆母虐待的皇后——孝哲皇后

  有人统计,从顺治三年(1646)到光绪三十年(1904)的258年中,朝廷共举行过科举殿试112科,取中状元114名(有的书说113科,状元113名)。在这114名状元中,只有一名状元的女儿有幸坐着凤舆,堂堂正正地进入大清门,穿过天安门、端门、午门,抬进了坤宁宫,与大清入关后第八帝同治帝喜结良缘,成了母仪天下的中宫皇后。这位状元就是大清“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惟一获得状元桂冠的蒙古状元崇绮。这位状元的女儿就是后来被谥为“孝哲毅皇后”的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辰时,比同治帝大2岁。其父崇绮端雅,工诗善画,多才多艺,文化造诣极高。孝哲皇后出生于这样的文化家庭,受父亲的教导和熏陶,文化修养也很高。有书记载,孝哲皇后“幼时即淑静端慧,崇公每自课之,读书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时满洲、蒙古各族,皆知选婚时必正位中宫”。她受父亲的影响,字也写得很漂亮,尤其是能用左手写大字,备受时人称赞。

  十一、清廷入关后,历经10帝,然而最后一位皇后却是第九帝光绪的孝定皇后叶赫那拉氏。这是因为第十帝宣统帝只在皇帝宝座上坐了3年就退位了,当时只有6岁,还未大婚立后。所以孝定皇后就成了清朝的,也是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皇后。

  十二、最具叛逆性格的一代名妃——珍妃

  瑾妃生于同治十三年(1874)八月十五日,珍妃生于光绪二年(1876)二月初三日。光绪十四年(1888)参选秀女时,瑾妃15岁,珍妃13岁,都已是妙龄少女。珍妃白皙无瑕,五官清秀俊美,而且聪明伶俐,性格开朗。瑾妃稍逊于其妹,但也称得上美人。这次参选秀女,对她们姐妹来说,是人生悲剧的开始。

  叛逆性格,真挚爱情

  珍妃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猎奇心强。她对皇宫中的繁文缛节、呆板的生活方式十分厌恶,尤其对宫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极为反感。她喜欢新生事物,喜欢过无拘无束的潇洒生活。珍妃的性格,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也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关。她幼时曾长期生活在任广州将军的伯父长善府中。广州是五口通商的最主要口岸城市,开放最早,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接触最早最多,受影响也最大,思想较内地开后妃便袍放许多。加之长善本人广交名人雅士,其中多具有先进思想的著名人物,这些都对珍妃的思想和个性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再者,他的两位长兄志锐、志钧也都是思想比较开明的人物,她的母亲也很开通,整个家庭对她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作者:历史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