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位居蒋系虎上将之首的刘峙为何被称"猪"将军野史趣闻

2018-04-24 14:00:09
    刘峙(1892~1971), 字经扶。江西吉安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二级陆军上将。刘峙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那么,刘峙身居五虎上将之首的刘峙为何被成为“猪”将军呢?揭:揭位居蒋系虎上将之首的刘峙为何被称"猪"将军位居蒋介石"五虎上将"之首的刘峙为何被称"猪"将军。
    1892年6月30日,刘峙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现吉安市吉州区长塘镇)庙背村的一户农民家庭。
    其实,早在刘峙崛起之前,有一个叫钱大钧的人,钱大钧是江苏吴县人,出生于原正仪镇雅泾村(现江苏昆山市玉山镇)东北村。国民党元老,黄埔建校初期教官。早年积极参加反清倒袁,后在军阀混战中为蒋介石效力,被委以重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是蒋的八大金刚之一。
    但是,钱大钧中道衰落,这时黄埔系将领中代之而起的是刘峙。
    早期传闻刘峙不会打仗,是闻名遐迩的“猪”将军。但其实多为误传。抗日战争以前,他在蒋介石嫡系将领里可谓战功赫赫,是地位仅次于何应钦的黄埔教官。
 蒋介石麾下还有一个“五虎上将”之说,指北伐和中原大战中能征善战、战功显赫的五——名嫡系将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这五名上将,刘峙赫然居于首位。    为什么会有刘峙不会打仗的传闻呢?
    
原来,刘峙在认识蒋介石这个伯乐之前,一直郁郁不得志,一时间刘峙依旧只能蹉跎岁月,人生之路未有丝毫起色。
    1920年,刘峙担任援赣军第四军四支队一名营长,与广西军阀陆荣廷部队作战时,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受到第二军前敌总指挥蒋介石的赏识。
    能与后来的“天子”蒋介石相识于未发达之先,而且受到赏识,这是刘峙命运转机的开始。
    1924年6月,黄埔军校创办,急需大批教官,此前与刘峙相识的何应钦向蒋介石推荐了他。蒋介石一听是当年印象中勇不可当的刘峙,当即发了聘书,让他做了一名战术教官,不久又调他为校本部参谋处科长。
 在黄埔军校里,刘峙除再次来到蒋介石的身边,拥有了“广西老兄弟”这一难得的资本,还有一个收获便是结识了一批以后官场能互相照应、共同扶持的朋友。他与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等教官们紧紧抱成一团,来往密切,成为蒋介石日后建军、打江山的忠实骨干。
 这年11月,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命组建黄埔教导一团,刘峙被任命为第二营营长,与团长何应钦一起开始成为直接带兵的教官之一。
 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何应钦、顾祝同、陈诚、刘峙、张治中、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除团长何应钦以及陈继承先被任命为第二营营长,随即被刘峙取代外,其余都依然还是并无实权的“教书匠”。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等级制度严格的军中是极为讲究资历的,除非有像陈诚后来屡屡得到蒋介石越级提拔的可遇不可求的少数例外。刘峙早一步成为实职营长,是后来相当长时间在黄埔系中仅居何应钦之下的缘故之一。

 刘峙到军校前毕竟有过多年的实战经验,与纸上谈兵,仅擅长军校计划、教程、规章的王柏龄截然不同,在第一次东征的淡水、棉湖之战中屡立战功,开始崭露头角。
 特别是淡水战役中,当教导二团团长王柏龄临阵脱逃,战线岌岌可危之际,刘峙奉何应钦之命连夜率领二营官兵赶来增援,毅然下令全营上刺刀,进行猛烈反冲锋,将正为胜利欣喜的敌军杀得狼狈逃窜,一举扭转危局。
 1925年8月,刘峙因功升任为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此时第一军共两个师9个团),与三团团长钱大钧、五团团长蒋鼎文、九团团长卫立煌同列。4个月后,刘峙又升任为第二师师长,居于军长何应钦之下,陈继承、蒋鼎文成为他的部下。
    刘峙除了善战,还很忠诚,达到了蒋介石所需要的“愚忠”境界。
  1926年3月的“中山舰”事件中,刘峙率领第二师忠实地执行蒋介石的命令,扣押了第二师和海军中的所有党代表及中共党员。遭到质疑时,他老老实实说:“我也不完全了解,我是以校长的意思为意思,校长命令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蒋介石对此自然十分满意。黄埔军校荟萃四海英豪,能打仗者不乏其人,比如邓演达、蒋先云之辈。但既会打仗,又能“以校长的意思为意思”,不和“校长”唱反调的人,才是蒋介石需要的最理想人才。

揭位居蒋系虎上将之首的刘峙为何被称"猪"将军

 刘峙以其绝对的忠诚,为蒋介石走上“领袖”位置立下第一功。王柏龄一生两次临阵脱逃,前一个机会给了钱大钧,还有一个机会给的是刘峙。
 1926年7月北伐开始后,刘峙的第二师与王柏龄的第一师担任总预备队,统归王柏龄指挥。但在南昌激战中,王柏龄不战而逃,蒋介石便任命刘峙接替其指挥官一职。刘峙上任后,击溃南浔铁路正面的孙传芳部。不久,他又会同其他部队拿下江西全境,乘胜进军浙江,攻占杭州、进驻上海,可谓一路势如破竹。
 1927年“四·一二”政变中,刘峙又为蒋介石走上“领袖”位置立下“殊勋”。事变前,蒋介石征询上海警备司令白崇禧意见:需要多少部队?白崇禧说,刘峙之第二师及周凤歧之26军便够了。
 周凤歧是刚投诚的浙江军阀(后因反蒋被特务暗杀),真正得力的骨干只有“以校长的意思为意思”的刘峙。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成功另立“中央”,刘峙的“拥戴”之功自然不可磨灭。
    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8 月12日,刘峙被任命为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率部由开封进驻保定,防守平汉路沿线。同时防守这一地区的还有卫立煌的第十四集团军,商震的第二十集团军,万福麟的第五十三军等。平津失陷后,日军气焰嚣张,从北平、天津分三路展开攻势,一路沿平汉线南犯,袭击涿县、保定、石家庄;一路由津浦线南侵,直取沧县、德州;另一路沿平绥线西出南口,向晋察绥进攻。刘峙以主力固守涿州,以孙连仲军守平汉路上的良乡,以万福麟军守固安,以孙殿英军守门头沟,布成三道防线,他自己坐镇保定指挥。8 月上旬,孙连仲部冯安邦师即在良乡西南窦家店与日军河边旅团对峙。自8 月21 日起,两军炮火猛烈,但孙军终因兵力薄弱而不支,良乡及房山均陷敌手。
同时,日军从固安偷渡永定河,以飞机、大炮猛轰右翼万福麟阵地,只用一天,便把万部击溃,直插保定。刘峙惊慌失措,率总部沿平汉线南逃,一口气逃到石家庄,忙将兵权移交商震、黄绍竑。刘峙不战而逃,把华北的大地拱手让给日寇,时人送他一个外号"长跑将军"。
    1948年5月,何应钦就任国防部长后,不忘自己这位“哼哈二将”之一,重新向蒋介石推荐他担任徐州“剿总”总司令,掌管关内绝大部分黄埔嫡系队伍,看护南京的大门。
 蒋介石尽管看在刘峙忠诚可靠的份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终究不放心,随即又任命黄埔一期生、抗日名将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具体负责作战指挥。
 但在中共几位名将,特别是擅长大兵团作战的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的运筹、指挥下,刘峙麾下先后投入的7个兵团、两个绥靖区,34个军,86个师,共约80万人竟一败涂地,被歼灭55万人。蒋介石赖以起家的黄埔嫡系绝大部分被一锅端,蒋介石也随之第三次黯然下野。不久,国民党在大陆的江山也寿终正寝。
    刘峙从黄埔系的功臣瞬间成为毁灭黄埔系的罪人,蒋介石痛恨有加,一度要查办他,因何应钦说情才不了了之。但他到台湾后,也依旧不理睬刘峙。刘峙只得流落香港、印尼等地多年,穷途末路急于糊口之际,竟以上将至尊当起了小学教员。
    直到时过境迁的1953年11月,蒋介石才念及旧情允许他回台湾,并给予他“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虚衔,算是对他过去追随自己的慰勉。
    1965年,与他在印尼落魄患难的妻子黄佩芬因病去世,这件事对年迈的刘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此后他益加落落寡欢,在寂寞孤单中消磨岁月。终于在1970年1月15日在台湾病逝,终年79岁。

本文作者:历史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