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忆过草地:走在最后的收容队只能吃牦牛粪世界历史

2018-04-17 17:00:04

刘应启

两次强渡大渡河、三过雪山草地,他是长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离休后写下100万字的读书笔记,到各地作报告1000余场次,他是革命传统的“播种机”;走访贫困群众,资助失学儿童,百岁高龄的他仍参加志愿服务。在人们眼中,百岁老红军刘应启一生都在“长征”。

2014年4月7日,104岁的老红军刘应启在扬州逝世,走完了他“一生的长征”。刘老虽然走了,但他“一生都在长征”的精神将永远流传。

刘应启,河南商城人,1911年9月出生,1930年参加革命,三次过雪山草地,参加“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嘉陵江战役、百团大战、中原突围、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等大小战斗150多次,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荣誉勋章。

身经百战,他的人生在长征中开启

三过草地,他和队员收容300多名病号和彩号

三过草地,刘应启都是在最艰苦的收容队里收容病号、彩号。他还清晰地记得李先念在过草地时说过的一句话,“前面部队吃豌豆头,中间部队吃豌豆杆子,后面部队吃豌豆根子”。过草地前部队准备了不少干粮,过草地的时候一个星期就吃光了,吃完了干粮就吃野草,吃牦牛粪便。

他在收容队中抬担架,背伤员,有时候一抬就是半天,除了跟战友轮换着抬伤员外,每天都要背、扶病号和彩号。战友没吃的了,他就将身上带的干粮分给伤员们吃,而自己饿得实在受不了时,只好吃草根、牦牛粪。

收容队在后面,危险性很大,一怕不明真相的藏民追杀,二怕跟大部队落下距离,三怕战士们体力不支倒在路上。几乎每一次过草地,都要遇上几遭。他发挥做政治工作的特长,耐心地向藏胞引导说服,最后才得以让病伤的战友通过。

第二次过草地的时候,收容的伤病号行军到草地深处。突然,狂风卷着冰雹,冰雹裹着沙石,带着一股骇人的啸声袭来。在一个土坡下,刘应启遇到一个战友,顶风冒雪行军累得全身都已发软,再加上坡陡泥滑,他怎么爬也爬不上去,而身后就是一片沼泽地。他顶着冰雹奔上前,紧紧地拽着战友的手。

“我实在走不动了,要不,你把我留下吧!”战友再次哀求。留下来,只有等死!刘应启不让战友再说话,让他保存力气,一边紧抓住战友的手,一边喘着粗气轻声说:“抓紧!”看着刘应启恳切的目光,那名战友犹豫了一会儿,最后还是伸出冻得发抖的另一只手。

一步、两步、三步……早已筋疲力尽的刘应启艰难地连爬带拖,用另一只手紧紧掐进土坡的泥里。终于,战友被拉出了危险区域,这时风也越来越凶猛。突然一个趔趄,他俩都摔倒了。眼看两人就要滑进泥潭,恰好9团政治处主任肖明德路过这里。肖明德飞快地将两人拖住,然后拽着坐骑的尾巴,硬是把他和战友一起拉上了坡。这个战友被扶上肖明德的战马,直到赶上大部队,才算躲过这生死一劫。

每当遇到一些因伤、因饥饿而实在走不动的战友,刘应启就动员战友说:“今天、明天有困难,走出草地就没了困难。”在他的乐观情绪的感染下,掉队的战友相互帮助,共度难关。他和战友们还编写了“睡泥地,盖的天,头枕山,星星明月来相伴,红军变成了活神仙,把那小鬼子吓破了胆”等收营歌;“草原篝火满天红,行军方向是朝东,领导我们干革命的是共产党毛泽东,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等打油诗,来鼓舞士气激励斗志。

刘应启和收容队在过草地中收容掉队战友共有300多号。这些病号和彩号在他和收容队员的照顾下,伤势恢复后就返回原部队,投入新的战斗。

32人先锋队强渡嘉陵江,只有他1人生还

1935年1月下旬,刘应启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发动了广昭战役,争取在广元与昭化之间撕开一道缺口顺利渡江嘉陵江,向川甘一带发展。22日,广昭战役打响,由于两城敌军固守,红军进攻数日数未下,后主动撤出,准备创造条件渡江,配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

3月28日,部队再次渡江。27团二营是尖刀营,四连一排担任打先锋的任务。宣传股长刘应启也被派出趁着夜色渡江。32个人坐着5艘小船和8只牛皮船,劈波斩浪飞快地驶向对岸,不料到了对岸被敌人发觉。危急时刻,刘应启对排长说,我们人少消灭不了敌人大部队,不能死打硬拼,你先带领大家冲到对面山上,随时准备接应后继的渡江部队,我在后边掩护。

“红军过来了,红军过来了,正在上山”。这时,5名敌人在队伍后面大叫。驻守的敌军得知我军行踪,后继渡江部队面临更大的危险。刘应启急中生智,朝乱叫的敌人扔去一个手弹,正好在叫声中爆炸了,那些敌人马上就无声无息了。先锋队到了山顶,天已经亮了,大家发现大部队还没有过江,突破口被敌封锁,都很焦急,刘应启一边稳定军心,一边思考对策。

山下两边各有一个营地,在山顶能清楚地看清敌人动静。下午两点钟,两个送信的敌人到山对面的营地,刚上山头就被先锋队歼灭了,敌人发觉不对劲,随后调来一个连包围了山顶,敌众我寡,情况非常危急。刘应启果断地带领大家与敌人战斗。混战之中,一个头上戴着大盖帽的军官举起大军刀向刘应启头上砍来,在这万分危险时刻,两声枪响,敌人应声倒下,原来他和敌人背后一名战士同时开了枪,敌人的军刀砍在他的左肩上,把棉袄砍破了。这次在战士们英勇顽强的战斗下,共消灭30多名敌人。

刘应启决定带着队伍撤回,准备渡江与大部队会合。他们一路打到江边,后面敌人追上来了。“快跳下江游过去。”刘应启喊着,一个小号兵、小卫生员不敢下水,被冲上来的敌人抱走了。敌人又冲上来抓他,他对着敌人放了3枪,纵身跳下江里,在水下向左游了几步,再转向右。敌人边向江里开枪边喊叫:“快回来,不回来会死在江里喂鱼的。”有的往回游到江边被敌人用刀砍死了。他在水上游一会,再沉到江底用一只手抓江底泥爬几米后再上来呼口气。一次当他露出水面,只觉得着头皮一麻,身边的江水渐渐变红了,这才知道被一颗子弹击中了头顶,把头皮和脑骨掀了一块下来。他忍着剧痛上了岸,爬着回到了大部队,就昏死过去了。那次行动,32人先锋队只有他一人生还,那颗子弹在他头顶永久地留下了一条“弹沟”。

伏击日军

汽车##运输大队,1个小时毁敌车48辆

百团大战第三阶段,我军转入反扫荡作战。1940年10月11日,上级给刘应启所在的新10旅发来急电:“敌人正在大规模扫荡总部和主力部队,令你旅在和(顺)辽(县)公路上选择有利地形(设伏)歼灭敌人的车队,越快越好”。

旅首长将这项任务赋予了28团。刘应启迅速作出部署:一营集中轻武器、手榴弹,用一个连埋伏在南侧公路两边山沟里构筑阵地隐蔽好;二营在东山上准备歼灭由和顺来援的敌人,三营作机动使用。

13日上午9时侦察员报告:敌人的汽车运输大队由辽县方向开来,有四五十辆,正向伏击设下的口袋开来。

可是,敌人很警惕、很狡猾,快到伏击圈时,放慢了速度,先派一辆车开进我军伏击阵地内侦察。“情况有变,这一辆车不能打,要放过去,不然的话,打掉这一辆车,后面的运输大队汽车都开倒车跑回去了”。刘应启要求部队要随机应变。

敌第一辆车安全地开了过去,后面的车队加快了速度,很快汽车全进入伏击地带。“开始打!”前面的车辆被刘应启带领的一个连拦阻住了,战士们像猛虎下山一样,轻机枪、步枪、手榴弹、炸药包、汽油瓶等全部砸向敌人的汽车上,翻了跟头的汽车堵住了后面车辆的道路。车上的敌人没有清醒过来,就去了西天,一个也没跑掉。从战斗开始到结束,一个小时内,毁敌汽车48辆,敌人无一漏网,我军无一伤亡,受到刘邓首长的嘉奖。

在朝鲜战场上,他和敌机玩起了捉迷藏

“调刘应启速来北京接受新任务”。1950年10月下旬,正在华北军政大学高干队学习的刘应启接到总政电报时,高兴得跳了起来说:“到朝鲜去打美国鬼子。”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要组建五六个后勤分部,组织决定刘应启任志后二分部政治部主任。

五次战役攻汉城的时候,刘应启乘着小吉普车往前线赶,天上来了老美的油挑子,在车头上转。于是他跟老美斗智斗勇,命令驾驶员开着吉普车与飞机捉迷藏。车子先开得飞快的,突然一个刹车,把敌机撂到前面去了。等敌军好不容易绕回头时,车子一加油门,又把它甩到后面去了。敌机好几次往下扔炸弹,都击中不了吉普车。绕来绕去,敌机急眼了,不停地往下扔水桶一般大的炸弹。其中有一颗炸弹在车子旁边爆炸,一块弹片呼啸飞来,钻透了车门,而刘应启当时正好倚在门上,那块弹片钻进他的身体,被担架队发现后急忙送往医院,他又一次死里逃生。

离而不休,他的长征没有尽头

1965年8月28日,刘应启离休了,他的新长征也开始了。

离休40多年,他离而不休。

学校、工厂、农村、机关,800多个单位、1000余场报告、百万人次听众——他曾经战斗过的晋冀鲁豫、巴山蜀水、白山黑水、西北高原、江淮平原等地,都留下了刘应启“新长征”的足迹。

2003年4月,扬州一家工厂亏损严重,即将申请破产。厂领导慕名找到刘应启,请他为职工们讲最后一课。接到邀请的刘应启一连几天伏案准备到深夜。

“爬雪山难不难?过草地险不险?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意志,红军将士攻难克险,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只要精神不垮,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绝境都能走出!”刘应启精彩的演讲,深深打动了现场的听众。

报告会一结束,这个工厂的干部职工便在厂区挂出“发扬红军传统,振奋企业精神”的横幅。他们发愤图强,自愿4个月不拿工资,集资为工厂购买原材料。仅用半年时间,企业便扭亏为盈,走出了困境。

1995年,是扬州市实施“希望工程”的第一年,刘应启则是全市“希望工程”捐款的第一人。这一开头,就坚持了十几年。

扬州军分区第一干休所有一份统计:刘应启先后资助的特困学生、困难群众共计200多人,累计捐出了40多万元。而正军职离休、每月收入上万元的他,一直都没有存款。

老伴田静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年刘应启回老家河南省商城县刘洼村扶贫。他先把毛毯和200元捐款送到每个贫困户家中。了解到当地适合种植一些名贵花木,又自费买了3万多元的苗木和种子,花钱雇卡车送到村上。离开的时候看到一位老乡衣服破旧,又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了他。

老伴笑他是“穷光蛋主义”者,刘应启却自得其乐:“没有存款,我还是富人。”

在刘老的读书笔记中,我们读到了他的心声:“万里长征是人民群众一程一程送过来的,革命胜利是老百姓倾其所有支援取得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党的宗旨,要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怀着感恩的心服务人民、回报人民。”

百姓眼中,他就是身边的共产党

1933年6月26日,22岁的红军战士刘应启面对马克思画像,庄严地举起右手。

78年后忆及那一刻,刘应启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是认真履行了入党誓言。健康长寿则是我为人民服务最大的本钱。”

一年夏天,干休所附近交叉口道路改造,每到上下班高峰,人来车往,交通不畅,市民怨声载道。

刘应启跑到居委会要了一副“执勤”的红袖章戴上,在马路边当起“义务交警”,接送孩童过马路。每天起早摸黑,干得不亦乐乎。

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水暴涨,形势十分危急。刘应启得知扬州军分区组建的抗洪抢险突击大队即将开赴前线抗洪,当即找到所领导请战。

“哪能让您老上呢?”

“别瞧我92岁了,骨子里有股子劲呢!”刘应启把胸脯拍得咚咚响。

就这样,他硬是加入了抗洪保障分队,连续数日拄着拐杖,在大堤上指挥保障分队送茶送水。面对抗洪官兵,大声鼓劲:“同志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

“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要管,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管。以为人民服务作标准,与之不符的,他准要管一管;他认为有需要的,定要帮一帮。”刘应启居住地的丰乐社区居委会的陈长凤钦佩地说。

刘应启说,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但不能享受特殊权利。共产党人要为人民大众谋幸福,不能为个人家庭谋私利。

家风连着党风。大儿子在部队准备提干,他亮起“红灯”。二儿子拟进公安部门,他对家访的干部说:“他不是那块料。”女儿下放想回城,他说“农民的孩子能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

“在老百姓眼里,党员就是党的代表。我已经100岁了,更要保晚节、做表率。一言一行都要维护好党的形象,一举一动都要为党旗争辉。”

本文作者:历史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