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古代美容术大全历史文献

2018-06-07 13:30:16

    很久以来, 人们都依赖化妆品来美容, 但是绝大多数化妆品是由化学物质合成, 其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容易引起过敏反应或者其它皮肤病. 故有美中不足之嫌, 因而人们把化妆品的希望转向天然化妆品。

  提起利用天然化妆品, 在我国的历史上渊源流长. 远在太古时代就有用花卉或者野生植物制作的天然化妆品, 距离今天已经有4000年的历史. 据记载, 古人常用中草药美容, 称为嫩面. 唐朝的庞三娘因为选用了中草药美容,一生保持了少女般的容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以及《神农本草经》等许多古籍医书都有中草药美容的记载. 古代妇女很喜欢使用鲜草凝汁来美容面部.杨贵妃所用的匀面"润鬓二色膏油"是当时习蜀女尼所进.其配方为:用白胭脂花.白杏仁心. 梨汁. 白龙脑相熬合, 用以调粉匀面,可以使皮肤白们.光润. 其二配方为: 紫芝麻. 核桃油. 黑松子.乌沉香合之润鬓,使发黑而芬芳.杨贵妃还喜欢用牛奶洗浴,借以细嫩皮肤。

  战国、汉代美容有点糙

  从韩非的意思看,战国时人们已普遍美容,但巫医未分,办法有点可怕。比如韩非就建议人们用“弹”来治疗痤疮(即粉刺),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中国最早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6个与美容相关的药方,比如治疣子,需用破蒲席搓成绳,燃其一端,以灸疣面。

  当时主要的美容药是兰、蕙、荃、芷、江离、杜衡、芙蓉、花椒、桂、鸡舌香等。兰即泽兰,是当时使用最广泛的香草,随身佩戴可驱蚊;蕙即零陵香,因耐寒 受推崇;荃是菖蒲;芷即白芷;江离又叫川芎;杜衡味辛辣;芙蓉分两种,一是芙蓉花,一是荷花别名;花椒、桂亦为香料;鸡舌香即丁香,汉代官员含之以奏事, 以祛口气。

  选择这些植物,因为它们有香味,药效如何,暂时还不太清楚。

  方士们瞎吃出奇迹

  汉代为休养生息,提倡黄老之术,由此形成传统。

  道家重服食,一度以金石药为上品,如丹砂、金玉、钟乳石、云母等,吃后人体发热,易生皮肤病,这促使人们转向“炼内丹”。服食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比如 服松脂曾广受推崇,某人吃了10多年,果然肌肤好、精神棒,可后来排不出大便,才知松脂已粘于肠中,不久便被活活憋死。再比如服食硫磺,亦风靡一时,可不 少人后来却“肤裂如磔,置冰上痛稍减”。

  不过,瞎吃也能出奇迹,如“打老儿丸”,据葛洪《神仙传》说,汉代西河少女杖笞白发老翁,路人责问,少女自称已百龄,老翁乃其子,年七十,不肯服家传 秘药致老。此药由山药、牛膝、远志、山萸肉、楮实、白茯苓、五味子、巴戟、石菖蒲、肉苁蓉、杜仲、舶茴香、续断、枸杞子、熟地黄共15味药制成。

  元代美容护理与当代一样

  宋元时期,美容方剂进一步丰富,以宋代《太平圣惠方》为例,已收入980多个美容方。

  元代许国祯编撰的《御院药方》中,记载了一个“三联方”,既先用“褚实散”洗擦面部,然后用“桃仁膏”涂抹患部,然后再用“玉屑膏”涂贴脸上,日本学 者高木祐子认为,这与现代面部美容护理程序完全一样,“褚实散”相当于洗面奶,“桃仁膏”相当于按摩霜,“玉屑膏”相当于美容日霜。

  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到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时,日趋全面、丰富。葛洪认为,神仙长得最漂亮,均“色如处女”“颜如童子”“丰肌悦色”“白面”“玉容”等,一个人如果面黑、丑陋、面皱、秃发、头屑、狐臭等,即已失修仙资格,所以他在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排毒养颜药方。

  古代女性长期使用白粉,初期用米制,对皮肤有益,但颗粒粗糙,白度不足,以后改用铅粉,色白且有光泽,但价格昂贵,清代时改良做法,用铅皮加醋煮 成,价格大大降低,但随着使用增加,铅白有毒的问题得以凸显,常用脸色发青,还会慢性中毒,用时只好先以火烧,并掺入一定量的米粉,减少其毒性。

  葛洪的狂招、恶招成摞

  葛洪提倡“肥白”,办法是:“大豆黄炒,舂如作酱滓。取纯黄一大升,捣,蹄,炼猪脂和令熟。丸,酒服二十丸。日再,渐加至三四十丸,服尽五升,不出一月,即大能食,肥白。”当时人以腰带长为美,北齐杨愔选官专挑胖子,时人称“似贫士市瓜,取其大者”。

  古人排毒养颜,虽方剂颇多,但重叠、散佚甚多,整合统计一下,全部169个主要的美容方中,涉药204味,居前几位的分别是白芷、猪组织、白附子、川芎、细辛、苦杏仁、辛夷、获菩、白术等,其中白附子、细辛、杏仁有毒,不宜常用,其他斟酌采用,应有效果。

  葛洪有“狂白”倾向,特别喜欢带白字的药,如白芷、白茯、白附子、白桐叶、白术、白芍药、白胶香、白檀香、白蜜、白蜡、鸡子白等,连鸽粪都要白鸽粪。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