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信鸽古人还用什么来传递消息历史文献
现如今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电话、微信或者网络。通过网络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即便身处异国,也能通过网络传递获取相关的信息。那么,在通讯技术并不发达的中国古代,人们都靠什么来传递信息呢?
看过古装片的人应该都熟悉这么一段场景,某个古代人将一封信函卷起来绑在鸽子的脚上,然后鸽子就能将信函送到对方的手里,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飞鸽传书”。飞鸽传书又叫“鸿雁传书”。主要是通过训练鸽子,让鸟认识回家的路,利用的就是鸟倦鸟归巢的习性。而且,信鸽在长途飞行的过程中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辨别方向,这样的话不会迷路,所以被人们广泛应用到信息传输的过程中。鸿雁传书的确切时间并没有一个十分准确的说法,但在我国至少隋唐时期就已经使用信鸽传书,并且非常普遍。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而民间传说中,对于飞鸽传书一词的由来也有过记载。《山海经》曾经记载,西王母的身边有3只青鸟,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把幸福吉祥快乐的声音,传递到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给汉武帝刘彻写过信,就是派青鸟把信送到汉武帝的宫殿中。飞鸽传说在宋元明清历史繁衍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输作用。那么,除了这个我们所熟知的方法以外,古人还有什么方式来传递信息呢?
相信很多人都应该听过“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讲的是周幽王为了博取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最终导致周朝灭亡的故事。这里面提到的烽火台便是古代比较重要的军事报警信号。在我国古代,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面,每隔10里左右就会建筑一座烽火台,内部储存有柴草。一旦敌人入侵,守台士兵则将烽火台中的柴草点燃起烽火,相邻的烽火台看到之后也随机点火,各路诸侯见到烽火就会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从长城出现以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结为一体。《周礼》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古人为了能保证对方远远能望见烟,就要确保让烟直而不弯,因此常常会用狼粪来代替柴草,所以烽火又又别称是狼烟。
在我国古代,君主掌握着这个国家的最高军事领导权,因此对于军队的控制也是有特殊的安排的。如果君主想向地方军队下达命令,调兵遣将就会用到一种凭证,这个就是兵符。兵符是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分开两半,有君主和军队首领各执其一,调兵时将其合起来,以辨别真假。先秦时期,符节的种类非常多,用途也不一样。目前所见最早的符节是战国时期的,竹节状的错金“鄂君启”铜节用来征免税收;虎状的“辟大夫”铜虎节、“韩将庶”铜虎节和错金“杜”铜虎符等用来发兵作战;马状的“骑传”铜马节用来驿传邮递。《周礼·地官·掌节》曾记载:“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译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荡辅之,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我国古代有着严密的“符节制度”。符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凭证信物,用于身份证明,也就是在出入国境、关卡、军营、要塞的凭证;同时又可以作为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信物。而节食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代表君主出征、节制地方、监察、办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国等重大事物的证明。
在众多的古装剧中,发生特别大的事件或者皇帝下达一些特别紧急命令是,都会用到一个词“六百里加急”或者“八百里加急”,而这些说的几百里,就是开着马来传输。而支撑八百里加急的就是每一个驿站。在我国古代,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在途中需要住宿,同时一匹马也不可能没日没夜的跑下去,这就产生了驿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的历史长达3000多年。“驿站”这一场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之,不过作为一个正式的词汇出现是在元朝以后。早期的公文和军情只要通过人力步行运输,春秋时期的人们按着一个成年人当天往返距离25公里计算,将邮距定为25公里。到了秦汉时期,逐渐形成了一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时,将所传递的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由专人以及专马传送,因为改人力为骑马,所以邮距也从春秋时的25公里扩大为150公里。
到了唐朝时期,驿传事业发展空前,由于当时国际交流频繁,各国使节和官员公差来往甚多,朝廷干脆将“驿”改为“馆驿”,充分发挥了其迎来送往的功能。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唐朝的邮驿速度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远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了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
元朝由于幅员辽阔,交通空前发达,进一步强化驿站制度。明末时,崇祯皇帝曾在大臣的建议下废除驿站,这导致了大量驿站工作人员失业,其中就包括李自成。清入关后启用,并且将驿站分为驿、站、铺三部分。驿站作为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并且是军事系统所专用。铺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常规的驿站传输速度是每天300里,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每天400里、600里,最快则能到800里,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八百里加急”,这也就是特急件的程度了。在站与站之间不换马,每到一站换一次,人吃喝全在马上。到了八百里加急时,基本上就把马跑死了,如果送信的人体质不好,基本也会劳累过度死亡。因此,除非是边关告急或者大规模聚众造反,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信的。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
除了上述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方式,古代的信息传递还有许许多多,比如我们现在作为娱乐项目的风筝,古时候也曾经作为一种应急的通讯工具发挥作用。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仿照了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雏形。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在上面,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早期的风筝是为了军事需要,特别是硬座军事侦察或者传递信息与情报,一直到了唐朝,风筝变成了一种娱乐工具。
又比如,现在人们在祈愿时往往会放的孔明灯,最初也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相传事由三国时的诸葛亮发明。想当年诸葛亮被困于平阳,却没办法派兵出城求救,于是孔明看准风向,制成纸灯笼,系上求救讯息放上天,后来果然脱险。现代人放孔明灯则多数用作祈福。
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古人的信息传递确实不如今日方便,但也不得不为我们的老祖宗的智慧点个赞,很多通讯手段在特殊时期往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因为每一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要途径不同的人,或者会因为天气原因而有所延误,这也就不免会造成因为信息沟通不及时带来的各种负面结果,信息的准确性有时也会大打折扣。
本文作者:历史网
-
Tags:古代人的通讯工具都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