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过年置办的年货清单都有些什么历史文献

2018-05-30 16:30:15

  小时候唱过一首童谣:

  二十六,买大肉。二十七,买烧鸡。二十八,买只鸭。二十九,守门口。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上街扭一扭。

  腊月二十六买猪肉,腊月二十七买烧鸡,腊月二十八买只鸭,说的都是买年货。到了腊月二十九,年货已经办齐,大人在厨房里煎炒烹炸,准备过年的熟食,小孩子则跑到门口站在,防止别人家的狗溜进来偷吃。这首歌谣很形象很传神,寥寥几句,把备办年货的辛苦与热闹唱得淋漓尽致。

  当然,歌谣毕竟是歌谣,有时候是只求押韵,不求严谨的。“大肉”即是猪肉,买猪肉未必非要等到二十六,买鸡买鸭也未必非要等到二十七和二十八。现在市场发达,商品丰富,随便哪一天去超市和菜市场逛上个把小时,就能把年货办齐,非但各种肉类全有,连年画、鞭炮、烟火、糖果以及新衣新帽统统齐备。如果懒得出门,还能上网下单,更是简单快捷。

  宋朝人办年货,同样少不了肉类、年画、鞭炮、糖果,但是如果追根溯源仔细瞧瞧他们的年货清单,会发现一些久已失传的小东西。如果再亲自跟随他们去菜市场转一转,更能发现一些颇有后现代风格的采购方式。

  大家如果不信,且听慢慢道来。

宋朝人过年置办的年货清单都有些什么

  零存整取办年货

  家贫也能过好年

  在宋朝过年,需要购买的年货还真不少。

  《武林旧事》第三卷有一节《岁晚节物》,罗列了一大堆年货清单,姑且抄录如下:

  腊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春帖、天行贴儿、金彩、缕花、幡胜、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纸钱、糁盆、百事吉、胶牙饧。

  “腊药”是腊月初八那天制造的各种药材,可供过年时浸泡“屠苏酒”,所用药材包括大黄、桔梗、防风、白术、虎杖、乌头、甘草、金银花等。腊月初八为佛陀成道节,古称“腊日”,据说在这天加工的物品不受虫蛀,保质期长,故此宋人多在腊月初八制腊药、酿腊酒、熏腊肉、腌腊鱼,以备过年。今日北京地区在腊八那天有腌“腊八蒜”的习俗,也是因为老年人相信腊八腌菜不易腐败的缘故。

  “锦装”即新衣服。《东京梦华录》云:“正月一日年节,……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可见宋朝新年跟今天一样,无论贫富,都要换上新衣服。

  “新历”即新历书。宋代历书由朝廷颁行,详载一年节气与吉凶宜忌,每到年尾,须扔掉旧历,换上新历。据《宋史·礼志》,大臣历书一向由皇帝赐给,民间则享受不到这一待遇,只有去市场上购买了。

  “门神”、“桃符”、“钟馗”、“春帖”、“天行贴儿”,这些都是过年时装饰大门的物品,类似今日的年画,但比年画要复杂,本书第六章《贴年画》会详细解释其具体形制,这里不再啰嗦。

宋朝人过年置办的年货清单都有些什么

  宋朝腊月商市招贴画

  “金彩”是用丝绸和彩纸剪扎而成的长条状装饰物,除日那天悬挂在大门之上和厅堂正中,类似今日台湾的 “结綵”。

  “缕花”是将绸布和彩纸剪成花朵形状,过年时插在头上。

  “幡胜”跟缕花相似,但不是花朵,而是用彩纸或布匹剪裁而成的蝴蝶、飞蛾、燕子、雄鸡等动物造型,过年时也要插在头上。事实上,用于加工幡胜的材料不仅仅包括绸布和彩纸,还有金属材质的幡胜,例如锡幡胜、银幡胜、金幡胜等等。据《梦粱录》记载,每逢年尾,宋朝皇帝会赐给大臣金银幡胜,供新年和立春时佩戴。老百姓无此福利,假如家中没有巧手媳妇,自己做不出来,那就只有去市场上购买了。

  “馈岁盘盒”是一种容器,一般为红漆木盘,上面有盖,盖子上刻着“吉庆有余”之类的吉祥话。宋人过年有馈岁习俗,即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馈送年礼,为了美观,所送的年礼要用这种馈岁盘盒盛放。

  “酒檐”也是一种容器,用来盛放年酒。说穿了,酒檐其实就是造型美观的红漆木桶,有盖儿,有提梁,提梁上还罩着一层小小的木制屋顶,看上去就跟卡通版的小亭子似的。用这种容器馈送年酒,显得特别喜庆,也特别有面子。

  “羊腔”即腔羊,意思是去除了羊皮和内脏的整羊。事实上,宋人过年并不是只买羊肉,还会买猪肉、兔肉、狗肉和鱼虾之类。牛肉常被官方禁止,但是用牛肉过年的老百姓为数并不少。宋神宗熙宁十一年(公元1078年),苏东坡在黄州过年,就曾与邻居合伙宰杀一头缺了腿的耕牛。

  “果子”指的是各种水果、干果以及蜜饯。

  “五色纸钱”即台湾人所说的金银纸,新年祭神时必不可少。

  “糁盆”其实就是炭火盆。春节天寒,是需要用炭火取暖的,问题是取暖完全可以用炉子,干嘛要用盆呢?这跟宋朝风俗有关:除日当晚,小孩守岁,院子正中或者厅堂门口要放一个火盆,盆中贮炭,从吃年夜饭时燃着,要一直烧到天亮。

  早在中古时期,除夕盛行“庭燎”,即在院子里的空地上燃起一堆明火,让小孩子往火堆里扔竹竿。在火苗的炙烤下,竹竿不停地爆开,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据说可以驱鬼。宋朝火药技术发达,鞭炮已普及,无需再往火堆里扔竹竿。另外宋朝人多地少,住房紧张,普通市民临街建房,宅基逼仄,连厕所都不舍得建造,更谈不上院中空地,无处可以庭燎。如果在房间里庭燎,房高一丈二,火苗子一丈九,非把屋顶烧穿不可。为了安全,同时也为了经济适用,聪明的宋朝人将庭燎改成了糁盆烧炭,将庞大的火堆缩减成了盆中的炭火。

宋朝人过年置办的年货清单都有些什么

  驱傩

  “百事吉”是宋朝人过年时在餐桌上摆放的一种利市,这种利市是这样的:将柿子、橘子和柏枝放到同一个盘子里,先将柏枝折断,再依次掰开柿子和橘子,是为“柏柿橘”,寓意“百事吉”。

  但是古代的水果保鲜技术相对落后,在寒冷的北方,柿子和橘子未必总能买到,于是聪明的市井小贩又在过年时推出“百事吉结子”:在绸布上绣以柏枝、柿子、橘子,打成中国结,卖给老百姓。到了吃年夜饭的时候,全家人一起解开这个结子,再挂到房梁上,同样能获得“百事吉”的好意头。

  “胶牙饧”即煎熬成半固态的麦芽糖,颜色焦黄,气味芳香,刚入口并不甜,可是越嚼越甜(胶牙饧中残留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完全转化为麦芽糖),是小孩子守岁时必备的消夜零食。

  以上清单当中,衣服、肉类、果品、门神、金彩和金银纸也是咱们现代人过年要办的年货,但是桃符、幡胜、糁盆、酒檐和百事吉放到今天就显得颇为稀罕了。幸好读者诸君有本书在手,可以轻松掌握这些稀罕物品的来龙去脉,到了宋朝绝对不至于瞠目结舌。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