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年的远征军算不算是国军历史文献

2018-05-30 15:30:15

 

  《我的团长我的团》估计要让不少人变成花粉,至少是让很多原来不知道远征军的人会很“震撼”,跟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会。我朝虽然确实宣传自己比较多,拍了很多共军抗倭的电视剧电影啥的,但是国军的其实也没少拍。以前大家都觉得只要放开了,就会还原真相,就会把国军的战绩表现出来,这也是个误会。其实真正在共军与国军的战绩表现方面完全失衡的并不是在很多人觉得还不够开放的80年代,而恰恰是在已经宣布了市场化到来的90年代。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就看过不少这种电视剧和书,比如有名的讲台儿庄战役的一个电视剧,里面的国军就跟共军差不多艰苦,抗倭也差不多坚定,书也是一样,我对共军的了解也远比对国军要晚,小时候就看过一个不记得叫啥名字的书,里面讲到200师戴安澜,就很佩服的。

  就远征军本身来说,首先从性质上看,不能算是国军,这是个很重大的问题。远征军的性质是作为盟军的一部分,实际上国民政府只是出了人,武器和指挥都是美军的。而且,委员长之所以派部队到印度支那,也不是出于什么国际主义精神的考虑,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在广州沦陷后,本来就只剩下西南一隅的国民政府如果还想继续混,就必须保住印度支那这个最后的国际通道;其次,在印度支那开辟战场是盟军战略的一部分,如果国军不去,美军也得去,与其让美军出人出枪出钱,还不如让米帝出钱出物资让国民政府出人,这样美军还划算一点;再次,委员长认为,只有满足米帝的这个要求,才能得到米帝的继续支援,否则别说是什么五大国地位,就是米帝的援助也得不到了,所以这是一个交易;最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原因了,委员长实在是跟史迪威搞不到一块去,史迪威觉得很憋屈,所以想另外开辟个战场一展身手。

  就远征军的战绩来说,其实也不是那么勇猛。远征军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东线,一个是西线,一个由史迪威直接指挥,一个由委员长遥控指挥,而打仗打得比较好的却恰恰不是委员长指挥的这部分,而是史迪威指挥的那部分。而且,正当史迪威指挥着部队取得了一点胜利的时候,委员长也正在直接指挥长沙保卫战,结果是史迪威取得了一点胜利,而长沙保卫战虽然付出了沉重代价却还是归于失败。所以很多花粉都喜欢说的昆仑关大捷委员长却评价非常低,而且认为是个耻辱。原因很清楚,委员长自己指挥的失败了,而他不喜欢的人指挥的却胜利了,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委员长的指挥能力有问题,所以他很不高兴。尤其让人觉得遗憾的是,国军失败的实际上并不是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这样的阵地战中,实际情况是国军在缅甸实际上并没有碰到多少倭寇,也没怎么打仗,后来因为许多原因,就决定回国了,在回国的路上,被倭寇追击打溃散了。这也就是这个电视剧里刚开始的同志们在缅甸回国时很狼狈的原因。最后剩下的也就是这个电视剧里说虞啸卿是东方巴顿,其实这个说的就是孙立人,而孙立人之所以能得到米帝的赞赏,没什么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对委员长不是那么唯命是从,而是在国军受命撤退回国的时候,孙立人却径自跑到印度接受美军训练去了,委员长对这个事情也非常光火。

  但是这个电视剧里有些东西还是比较好的,就是远征军的武器实际上比倭寇要好,因为远征军的武器是美军给的嘛。开罗会议上,委员长拼了老命争取的也就是这个。罗斯福说因为碰上雨季,所以他们的运输不可能达到委员长的要求,蒋宋美龄解释了半天也说不通委员长,都吵起来了,罗斯福问咋回事,蒋宋美龄只好说,委员长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雨季这回事。委员长比较狠,还问米帝要坦克什么的。米帝说,给你们坦克你们也用不了,因为你们中国的桥在设计的时候根本没有这个设计,负重能力达不到要求,有坦克也是白费,委员长还是坚持要坦克。黄仁宇为委员长辩解说,其实是因为米帝不明白天朝做事情的方式,不是先有桥后有坦克的,而是先有坦克再有桥的。以前抗战没爆发的时候,委员长不肯抗战的理由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国军武器不如倭寇。但远征军的武器比倭寇好了,结果怎么样呢,至少是没能像唐副师座说的那样,虞啸卿像巴顿在北非那样把鬼子都赶跑吧。

  远征军的战斗力,别的就不说了,就说后来远征军留下来的主力吧,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两个军号称国军五大主力,其实战斗力比较一般,只不过是学生兵比较多,就是烦啦这样的同志比较多,受毒害比较深,所以思想上比较反动,坚决反共反人民。后来解放战争的时候,在东北,一开始还不错,但是结局就很悲惨了,完全是被林副帅打乱仗给打完的,还不如在印支战场上全军覆没了算了,至少算是个军队的完蛋法,死于打乱仗,就太难堪了。所以网上有些同志说,新一军新六军号称国军五大主力,实际战斗力还不如桂军的第七军。共军打第七军还费了点力气,但是打新一军新六军几乎就没费什么力气,就是乱打的,林副帅给的命令就是哪儿打枪就往哪儿打,结果很多人做了俘虏。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