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为什么会将地方官称为“父母官”历史文献
2018-05-29 14:00:19
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勤政爱民,“好为民兴利”,实施富民政策。亲自深入田间,指导农耕,住宿寻常百姓家,了解人民疾苦,难得闲暇。巡视河 流,探究水源,主持开通沟渠,建水门堤闸数十处,可灌溉农田“多至三万倾”。还为百姓定立用水规则,“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移风易俗,大兴节俭,禁 止婚丧嫁娶奢侈浪费。约束官吏及其子弟,发现下属官吏有放任其子弟游手好闲和不务正业者,轻则批评,重则罢官,甚至绳之以法。于是,“百姓归之,户口增 倍,盗贼狱讼衰止”,“民得其利,蓄积有余”。“吏民亲爱信臣”,尊称他为“召父”。
东汉光武帝七年,南阳郡百姓又幸得杜诗为太守,杜诗少有才能,爱民如子,处处为民作主,以卓越政绩而赢得百姓爱戴。他“诛暴立威”,“性节俭而政治清平”,减民劳役,造水排,铸造农具,提升生产力水平。并开沟渎筑池塘,广垦农田,百姓粮丰衣足。
人们将他与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从此,“父母官”这一尊称便广传后世。“召父杜母”便也成为官吏的楷模。
可见,“父母官”起源于百姓对两位太守的赞誉和颂扬,把太守关爱百姓与百姓爱戴太守的关系喻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本文作者:历史网
-
Tags:地方官为什么又叫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