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到七十岁为何会被称为“古稀”历史文献

2018-05-27 16:30:16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在《曲江二首》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就是人生苦短,自古以来能活到七十岁十分稀少。“古稀”其实就是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的含义。杜甫的这首诗就是把古稀看做七十岁的最早记录。

  后来到了明朝,著名书画家唐寅读了杜甫的这首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便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伯虎自己虽然已经活了七十多岁,仍在感慨人生苦短。

  我们认真核对史书会发现,明朝以前的“古稀”老人,确实稀少得很!知名人士超过七十岁的更是寥寥无几。但是,到了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由于社会不断进步,人的寿命长了很多。仍以名家为例,不仅唐寅已超过古稀,罗贯中(《三国演义》作者)、吴承恩(《西游记》作者)、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作者)、郑板桥(著名书画名家,扬州八怪之一)等人,年龄均超过了七十。

  现代社会中,活到七十岁早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但是这句话仍在流传,只是语境有所变化罢了。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