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两小儿辩日 孔子不能决另有隐情历史文献
原创作者投稿,禁止转载。原标题:论‘小儿辩日’
孩提时候,遇上批林批孔运动,‘小儿辩日’便成了批判孔子的核心材料之一,那个故事中两小儿争辩;一曰日初时近,日中时远,一曰日初时远日中时近;意见相左,各执一词。便询问于孔子,且各抒己见。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孩便讥笑孔子‘熟为汝知多乎’。

其实,孔子不能决也,确有隐情,大致有四;
首先,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并不是天文学家 ,对天文学知识知之或不知,多知或少知,并不影响孔子的博学。每个人大约有四十亿个记忆细胞,所能记住的东西毕竟有限,相当于多少个G的内存,实难确认。福尔摩斯说得更为形象,他说人的大脑就象一个小楼阁,如果什么家什都往里放,有用的东西反而没有了存放的空间。孔子是圣人,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他那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千古称颂。
其次,日初时近,还是日中时近,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这要在《天体运行论》中找答案,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夏至时距太阳最近,随之渐远,冬至时距太阳最远,随之渐近。地球自转时出现的距离差 值,和渐远渐近的差值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怎么能笼而统之的认为日初时近,还是日中时近呢。
再其次,太阳中心说是《天体运行论》的核心价值所在,而《天体运行论》是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在1543年写成的,他的太阳中心说 推翻了统治者们一贯坚持的地球中心说的理论。而这个理论的形成与孔子所在的年代,时间相差近两千年,孔子何以知之。
另外,这么深奥的天体运行理论,即便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采用十分尖端的科技手段,要得出一个精准的结论,恐怕也有相当的难度,孔子要用多么精彩的演讲,才能让两小儿心服口服。
综上所述,孔子不能决,正常不过。
试想,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如果每个人都存心找些刁钻古怪的问题来请教,即便是孔子活到现在,学到现在,‘不能决’也在所难免。
此篇文章是中国历史网合作作者原稿,未经中国历史网的明确授权和许可,任何新闻媒体不得对该文章非法予以复制、转载、链接和传播,中国历史网将依法追究违者的法律责任。
本文作者: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