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提到的“皇亲”和“国戚”不是一家人吗历史文献

2018-05-27 15:00:19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亲”和“戚”之间有着重大区别。一般来说,标准是这样掌握的:族内之人为亲,族外之人为戚。比如说道父系亲属的时候,我们一般不 会使用“亲戚”来称呼,要用也是用“亲人”来表达,带“戚”的亲属,往往是母系一方的亲属。也就是说,只有同姓之人才是亲。所以,我们经常说的“皇亲国 戚”,其实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皇亲”是和皇帝同一宗族的人。比如说历史书上称刘备为“刘皇叔”,是说刘备是皇帝的本家。为了加强对 皇亲的管理,清王朝就设立了“宗人府”,各个朝代也都有类似的机构。这是皇家的私人家族管理机构,由皇帝任命专人管理。管理者一般由德高望重的家族领袖担 任,即宗令。宗令的角色相当于皇族的族长,负责皇族事务的处理,包括奖励,惩戒,记录宗族经历和成长,记录家族成员脉络等等。

  “皇 亲”也就是“宗人”,在帝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有较高的地位,因此,对于皇亲的认定也就格外严格。于是,能被纳入宗人府管理也就成了一些勉强和皇家可以挂上 关系的人的梦想。譬如李白,总是自称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虽然后来这位被李白反复念叨的凉武昭王李暠经皇上特批准隶于宗正寺,并被编入皇族户籍管理。 但皇帝并没有因此就将李白纳入皇亲系列。

  和“皇亲”相比,“国戚”的地位就低得多了。“国戚”是皇帝的族外之人,如皇帝的母族、妻 族、驸马及其族人等等。在一个朝代,“皇亲”是相对稳定的,只有人口因繁衍而增加的问题。而“国戚”则随时都有增加和变化的可能,公主结婚、王子结婚…… 都会带来国戚的增加。在一般人的心目里,皇帝的族内斗争不论多么激烈,大家似乎都可以理解,如果“国戚”作乱则为历史所不容。譬如史书上经常出现的“外戚 作乱”,因为作乱者是外戚,似乎就要承受更多的指责。

  “皇亲”和“国戚”不是一回事,并且在很多时候,“皇亲”和“国戚”之间往往会有化解不开的矛盾,当矛盾激化到某种程度,宫廷斗争的大戏就该上。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