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生平事迹 文天祥对后世的影响历史文献

2018-05-23 17:30:09

  名人语录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将领、文学家。他坚贞不渝、视死如归、爱国爱民的一片丹心,永照史册。

文天祥生平事迹 文天祥对后世的影响

  【名人历史】

  文天祥(公元1236年-公元1283年),字宋瑞,别号文山,吉州庐陵人(今江西吉安人)。作为南宋最后一位丞相,他在对投降派的斗争和对元军的斗争 中表现出来的威武不屈、宁死不从的崇高民族气节和品质令人钦佩。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殚精竭虑,戎马倥偬,以其光辉的一生实现了自己“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宏 伟愿望。

  文天祥的父亲喜好博览群书,收藏了许多书籍,他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请名师教文天祥学习。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 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知识学问增长很快。文天祥少年时在孔庙中看到先贤欧阳修、胡铨等人的塑像,非常仰慕,自发慨叹说:“我 死后不配享于他们之中,非大丈夫。”可见他年少时就有一番大志。

  文天祥生活在南宋王朝极端腐败、民不聊生的岁月中。在文天祥出生的那 一年,蒙古军对南宋屡屡侵扰。淳枯十一年(公元1251年),蒙哥即位大汗,在宋蒙边界地区屯兵置粮,蓄意南侵。宝枯元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军 攻人云南,将南宋包围了起来。在这十分严峻的时刻,文天祥自然忧心忡忡,立志要抗敌复国。

  宝祜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赴杭州 参加进士考试,高中状元。在殿试中,他做“御试策”提出改革方案,切中时弊,并且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是个难得 的好人才。南宋理宗皇帝亲自将文天祥定为状元。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文天祥被朝廷任命为承事郎,自此开始了他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

  公元1259年,忽必烈继承汗位。蒙古大军在灭金以后,继续攻打南宋。忽必烈率蒙古军队突破长江天险之后,包围了鄂州。南宋朝廷为之震惊,当时在朝中掌 权的宦官董宋臣等人提出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的主张。但是文天祥却竭力反对,他不计较个人安危写出了一篇《己未上皇帝书》冒死向皇上进谏。他在上书中请 求皇帝彻底悔悟,并郑重指出:“若听从董宋臣的建议,则‘六师一动,变生无方’,因此必须斩董宋臣以谢天下。”他在奏疏中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革措施,以 求救亡图存。文天祥的提议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

  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文天祥上书辞去了朝廷改授的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制官厅的公职。

  公元1271年,忽必烈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大都,正式改国号为“元”。建元之后,他便开始筹划灭亡南宋的计划。

  公元1273年春,屡遭贬谪的文天祥又被朝廷任命为湖南提刑。

  公元1274年,元军经过5年围城攻坚战,拿下了南宋的门户襄樊。

  当朝宰相贾似道荒淫误国,谎报朝廷,称“诸路大捷”,被加封卫国公,大权独揽。继而度宗即位,沉于酒色,贾似道欺上瞒下,国事益乱。此后,元军在左丞相伯颜的率领之下,以20万大军的优势兵力,分几路进攻南宋的首都临安。南宋朝廷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

  元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很就就打到了临安附近。宋恭帝的祖母太皇太后发出《哀痛诏》,命令各地将帅起兵“勤王”,以解救京城之围。在危难之中,只有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来京城勤王。可见南宋朝廷已经失去了民心。

文天祥生平事迹 文天祥对后世的影响

  文天祥当时担任江西安抚副使,他接到勤王的诏书后,立即把家产拿出来作军费,招募了1万民兵赶到临安。当时有人劝他说:“如今元军大兵压境,你用新招募 的民兵去迎战,就好像是把羊投进狼群里面,不是白白送死吗?”文天祥回答说:“我知道这样做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我这么做,是希望能使天下的忠臣义士都起 来勤王,这样大宋的天下就有救了。”

  南宋一方面让忠臣义士来勤王,另一方面却在暗中向元求和。为了达到求和的目的,谢太后甚至以南宋皇帝向元朝皇帝称侄或侄孙为条件。但伯颜执意不允。谢太后又表示愿意向元朝称臣,伯颜这才同意商谈。

  投降派的主张遭到了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坚决反对,他们强烈要求与元兵决一死战,但投降派代表陈宜中却代替皇帝起草了降表,连同皇帝的印玺一起送给了伯 颜。陈宜中私自逃走。张世杰看到朝中投降派占据了上风,临安守备非常虚弱,于是便到定海一带去招兵买马,以此举来壮大京城的守备力量。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陈宜中逃走之后,文天祥被谢太后任命为右丞相,并派他去议和。文天祥不顾个人安危,怀着探听元军虚实的目的,亲自前往元军 大本营。在元营,文天祥向元军统帅伯颜提出了先撤军后议和的权宜之计,伯颜不听,逼文天祥等南宋代表投降元朝。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愤 然表示要抗战到底。文天祥大骂伯颜道:“我身为大宋状元宰相,至今只欠一死报国,我誓与大宋共存亡!”伯颜盛怒之余将文天祥扣留,并准备将其押往元大都。

  文天祥一行人经过周密的策划,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乘船从水路逃脱,赶往福州。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 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投奔宋端宗。他被任命为同都督置府南剑州,文天祥招兵买马,整顿军队,先收复了浙江,随后又从福建经广东 东部,带兵进入江西,试图重新恢复南宋的天下。他带兵打了许多胜仗。元军看到文天祥的威胁,立即派大批骑兵猛攻江西,同时出兵袭击文天祥的大营。

  文天祥兵力不多,再加上仓促应战,结果战败,元军俘虏了他的妻子。文天祥带兵向福建撤退,后来率兵到了南岭。张弘范突然带兵包围文天祥的队伍,文天祥还 来不及抵抗,就兵败被俘了。张弘范劝文天祥投降,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在这期间文天祥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著名的诗歌,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 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在表明他视死如归、决不投降的决心。张弘范又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张世杰投降,也遭到了拒绝。张弘范于是把文天祥押到船上,送往大 都。

  公元1279年,元军与南宋军队进行了决战,文天祥被押在元舰上观战,他亲眼目睹了南宋的覆灭,心中无比痛苦。当天,陆文夫背着9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几天后已经突围出去的杨太后、张世杰等人也都跳海殉国。南宋灭亡。

  在元大都,忽必烈了解到文天祥的满腹才华以及他对南宋的耿耿忠心,想使文天祥为自己所用,便多次派人来劝他投降,但都遭到了文天祥的拒绝。忽必烈不得不 亲自召见文天祥。文天祥见了忽必烈昂首不跪。忽必烈也不计较,他对文天祥说:“如果你能归顺我,我就让你做宰相。如果你不愿意做宰相,当枢密院使也行。” 文天祥却回答说:“除了死,我什么都不要。”忽必烈没有办法,既然不能为自己所用,就只得将他关押在牢中。而且一关就是四年多。

  文天祥被囚禁的土牢破陋不堪,阴暗潮湿,令人难以忍受。尽管环境如此恶劣,但是文天祥并没有屈服。在昇常艰难的环境之下,文天祥写出了气贯长虹的《正气歌》。

  公元1283年,文天祥被元朝统治者杀害,死时只有47岁。临刑前,他从容地对人们说:“我文天祥走完了该走的路,死而无憾。”说完他深情地朝南跪拜后 英勇就义。死后,其妻欧阳氏收尸时,在衣裳中发现了一篇早就写好的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己 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第二年文天祥的灵柩归葬吉州庐陵。

  作为大宋朝残灯末庙时期的最后一位宰相,文天祥在对投降派的斗争和对元军威武不屈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与高贵品质是值得后人钦佩与学习的。他奉命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以其光辉的一生实践着自己的伟大宏愿,做出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