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名人历史故事概述历史文献

2018-05-20 22:00:13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号已斋叟。籍贯大都(今北京),定居于祁州(今河北安国)。关汉卿出身于大都一个富裕之家,其父辈有一定的政治地 位。同时,他家是一个文化世家,关汉卿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这对他艺术修养的提高和洒脱开朗的性格都有较大影响。关汉卿生活在蒙古族统治的元代,这一时期 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将人分为四等,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地位最低下。元朝还盛行歧视制度,汉人只能当副职。在如此的社会环境下,关汉卿于1260年出任太医院 尹,不久因不得志而辞官,并且很快穷困潦倒。

关汉卿名人历史故事概述

  关汉卿是一个性情开朗的人,他并没有因官场失意而抑郁沉沦,相反,低下的社会地位给了他熟悉都市平民百姓生活的机会。他的一生都是在都市中与平民百姓共同度过的。他知识渊博,而且“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他常常出入于各种场合,与社会上的各种人物交往,交友十分广泛。

  1260年后,关汉卿离开大都南下。他一路游览,先后游历汴京、洛阳,在到达杭州后又北上,最后到达扬州等地。在游历的同时,关汉卿结交许多当地著名人 士,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他还一路拜访当地的杂剧作家,参加杂剧演出活动。他与戏曲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等结下了深厚友谊, 成为莫逆之交。他还与一些著名的女演员交谊很深,最为世人称道的是他与女演员朱帘秀的往来。关汉卿曾写了一首散曲《南吕一枝花》,赠与朱帘秀,表达他对朱 帘秀的无比仰慕和对她不幸婚姻的同情,一时传为佳话。

  关汉卿深入生活,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又发挥自己擅长表演和吹拉弹唱的戏剧天赋, 最终使自己成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即杂剧的奠基人。他大胆创新,对民间曲文和话本进行加工提炼,又敢于实践,边演边改,一生创作了 《不伏老》、《单刀会》、《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60多部杂剧。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充满时代气息,深刻而又广泛地反映了当时 的社会现实,既有对黑暗官场的无情揭露,又有对平民百姓的反抗斗争的热情讴歌,而且艺术表现力极强,所以深得人们的喜爱。关汉卿所创作的《不伏老》,展现 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位浪迹江湖、游戏人间、嫉恶如仇的人物形象。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是一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这其实 是关汉卿对自我经历的生动写照。关汉卿创作的一出悲剧《窦娥冤》,讲述窦娥被冤判死罪,在临刑时,窦娥呼天喊地控诉暴政昏官,她大声哭喊说:“我是冤枉 啊!当今世道,好人受苦又命短,恶人享福又延寿,天地无情啊,也只会是欺软怕硬,顺水推舟呀!”顿时,天空“六月飞雪”,这部《窦娥冤》千百年来一直久演 不衰,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除杂剧外,关汉卿还写下了许多散曲,其中小令有50多首。关汉卿为杂剧的发展建立了功勋,又在元曲艺术上颇有造诣。他被公认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元代的戏剧大师”。

  名人语录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舟。   ——《窦娥冤》

  关汉卿是元代伟大的戏剧家,杂剧的奠基人。他大胆创新,敢于实践,为杂剧这一文学体裁的成熟和发展建立了功勋。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