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写作素材:史学家笔下的高顺历史文献

2018-05-20 20:30:13

  最早的载录中,当吕布在丁原麾下时,高顺就已经在营中效力了,甚至比张辽的资历更老(张辽是在董卓败亡后,才带兵投靠吕布的)。乃至于吕布叛杀丁原投奔董卓时,高顺也跟随前往,虽然没有张辽前前后后那般详细的资料记载,但可以知道的是,高顺远远比张辽更早在吕布军中,自然也身处高位。

历史写作素材:史学家笔下的高顺

  可就这样一个身处高位的人,平时并不喜言语,而且做人清白,从来不会接受别人的馈赠!非常注重个人修养,裴松之注《吕布传》引《英雄记》记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

  短短十二字里,一位严毅威重,清廉自守,生活朴素严谨,善于自我克制的真正军人形象跃然纸上。

  高顺威严而有仪表,治军也很严格,也不饮酒,这在当时对于一个提刀策马的武将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汉末乱世,兵戈四起,朝不保夕,人多有世事无常,及时立业行乐之叹,加之汉人有豪饮之风,因此后汉三国人物多嗜酒无度,就连文人类的代表——孔融都是嗜酒如命,让他让个梨容易,但让他让壶酒就等于要了他的命。

  而像那些提刀策马在战场上杀人如杀鸡一样的武将,哪怕是此刻的现代人,喝一两壶小酒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新鲜的是,还真有人不喝酒!还是一个古代武将(军人),放到现代,可是好男人一枚!

  只能说,高顺放弃了血战之后无节制的放纵与欢乐,而选择能够随时保持清醒与克制的道路。仔细想来,让人佩服的不仅是他的自律,更是为君主随时准备清醒状态的那一份忠义之心,换句话说是真正的“无我”。

  《素书》说:“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无误。”这一点,高顺做到了。

  同样,他也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这对于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来说,比不饮酒更加难得!哪个人没有一点点私心?偏偏高顺就克制住了这一点点私心——我不要你的东西,所以你也别送来。我蛮想说:中国官员什么时候才能有像高顺这样的自觉,要把高顺当榜样学习!若能如此,壮我华夏大国指日可待啊!

  为人清白,不饮酒,不接受馈赠……这在骄悍暴虐,杀掠无度的吕布并州军团中,独善其身的高顺,使人感到分外的清新可敬,可能也正是这样,才造就出他日后的悲催人生。

  高顺也是一个忠臣。他死心塌地的跟随吕布南征北战,哪怕他已经知道吕布不会成就大事,但仍然紧紧跟随着,并没有像徐晃、张辽和关羽这样选择“转会”,最后被擒后一言不发凛然受死。忠心二字,在高顺的心中是无价的,甚至比命更重要,我们扪心自问:自己如果是他,能做到这等水平么?

  不仅仅如此,还有: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高顺经常劝谏吕布说:“凡是破家亡国的君主,并不是手下没有忠臣和能臣,只是因为君主不能用人。将军每次的言行举动,都不肯深思熟虑,动辄喜欢说失误,将军的这种失误太多了。”

  高顺这一段话堪称经典,不仅适用用于治兵理国,对现代企业用人也很有使用价值。

  诶诶,高顺的确是个武将,可我也没说他是个粗人啊?也没说他大字不识一个,相反,他是有文采的,也是懂得劝谏和建议的,只不过这样的劝谏太过于直接,感觉像是带着责骂的态度,但这又间接证明高顺敢于犯上,不惜触怒君主来劝谏!如果我是吕布,这样的忠心,就算触怒了我都会不忍杀他,这样的忠臣实在是太稀有了。

  高顺的忠心证明还有历史事例的记载!可不是我在乱掰,且来看看:

  【古文】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合外,同声大呼攻合,合坚不得入。布不知反者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直排顺门入。顺问:“将军有所隐不?”布言“河内儿声”。顺言“此郝萌也”。顺即严兵入府,弓弩并射萌众;萌众乱走,天明还故营。萌将曹性反萌,与对战,萌刺伤性,性斫萌一臂。顺斫萌首,默舆性,送诣布”。

  【译文】建安元年196年6月夜半,吕布部将河内人郝萌发动叛乱,攻击下邳府的厅事合,吕布不知道谋反者是谁,急忙和妻子(罗氏)衣不蔽体地突破厕所的墙壁脱逃到都督高顺的营内,高顺主动让出督将位子给吕布然后称吕布为将军。高顺询问吕布有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用来判断敌人的线索,吕布只回答听到河内人的话,高顺马上就冷静判断出敌人是郝萌,并且立即带兵进入下邳府,弓弩并射郝萌和他麾下的士兵。这些士兵奔逃乱走,于天明回到自己的营地中,属于郝萌营帐下的小将曹性造反,与郝萌对战,虽被刺伤,却斩掉了郝萌的一只手臂,高顺赶来斩杀郝萌,把首级送到吕布面前,迅速平定了这一起叛乱。

  在当时情况,高顺其实就是最高指挥官,有着最高的权利,如果高顺要造反成为新主,他完全有机会也有能力!然而,他并没有,更没有像历代的权臣那样产生任何僭越之心,即使吕布终究无法成就大事,他依然心无旁骛,一片公心,尽心尽力平定叛乱。

  深夜兵变这种险恶无比的形势下,吕布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高顺不会背叛,于是逃往高顺营中。高顺确实没有辜负吕布的期望,详细询问了叛乱的细节后,迅速确认了叛乱主谋,严兵整甲,半夜之内就平定了叛乱,速度之快让人咂舌,并且亲手砍杀了叛乱主谋郝萌。明实果断之称,高顺受之无愧。

  个人修养高,资历老,能力强,还忠心不二,然而,就算是这样,吕布却不信任他——布知其忠,然不能用。

  飞将吕布虽然在打斗方面特别厉害,但是在御人统军这些方面他只能算是一个小学生,还有翻覆无常、轻狡刚愎这一类的坏毛病,可这样一个人又对谁都不信任,猜忌诸将,其中也包括高顺。

  【原文】“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

  【译文】吕布在郝萌兵变后,对高顺变得更加疏远,凭借和魏续有外内之亲,甚至把高顺的兵权给夺了交给自己的小舅子魏续打理,直到当要战争的时候,因此才令魏续还给高顺统领的陷阵营部队与交还兵符,高顺也从来没有恨意,依然为他冲锋陷阵从来不怠慢战机,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来辅佐自己的君主。

  比较戏剧性的是,到最后这个小舅子绑着吕布献城投降了,不知当时那位驰骋中原的飞将会作何感想。

  也因为吕布的不信任,作为中郎将的高顺能指挥的兵力只有七百人而已,在三国乱世里,七百人根本什么都做不到,完全就是摆设。当然,这是对于正常的将领而言,可对于高顺来说,七百人确实不多,但要看在谁的手里,这些士兵到了高顺的手里,可就“战”出了名堂。

  就算只有七百人也能屌起来,高顺是这样想的,他并没有自己的兵力少就龟缩在阵后,他即将告诉你,什么才叫作名将的传奇。仅仅靠着这七百人,他创建出一支三国时期战斗力相当强悍的特种部队,一会儿就提到,正是因为这一支战斗力爆表的特种部队,让得以他名留青史,也靠着这一支特种部队,证明了高顺就是一个名将。

  高顺打造这一支特种部队也是吕布军中唯一一支特种部队,不但有统一的指挥系统,装备精良,而且士气高涨也非常注重气势,还时不时会喊几句口号,士兵们都急于表现自己的英勇,相当有冲劲,他们不畏惧任何敌人,快准狠是他们的特点,移动机动性强,冲锋时机准确,且攻击够凶猛。

  同时,这一支部队也是这个三国时代里,仅次于“曹魏虎豹骑”的【骑兵制】特种部队,甚至数量比该兵种更稀少,只有区区七百人而已,然而其历史地位和战斗力竟可匹敌足足有五千人的虎豹骑,也就说这一支只有七百人的部队以一当五也不为过。

  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虎豹骑?骑着老虎和豹子出战的士兵吗?咳咳,别胡乱脑补,已经从《三国演义》跑到了《封神演义》了。虎豹乃是百兽中最为凶猛残忍的存在,取这样的名字刚好能凸显出该兵种的特性!虎豹骑可是三国时代里战斗力最为强悍的特种骑兵,分为虎骑营和豹骑营。两营的最高长官以及大小头目均按武艺、智谋、战略战术等实力定夺。当然,“一把手”都是由曹操最信任也是最忠心的曹氏将领担任。

  先不妨从正史里看看“虎豹骑”的赫赫战绩: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在南皮之战中,虎豹骑斩杀了袁谭。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时,“纯部骑获单于首级”,其千里奔袭的能力可见一斑。

  建安十三年,长坂坡之战击破刘备,要不是关羽及时率兵前来,可能历史就要改写了。

  建安十六年,曹操征马超时出战的又是虎豹骑,“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

  建安二十三年,虎豹骑在下辩击破张飞和吴兰……

  曹操几乎会在每场战役的最关键或者最危急时候,投入虎豹骑参战,并能扭转乾坤取得胜利。由此可见该部队的攻坚、奔袭和战斗能力到底有多强,战绩太辉煌了。高顺的特种部队呢?

  那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只有七百人的特种部队,也能知道高顺靠着这一支部队如何修炼成名将的: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记载:(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受到高顺直属指挥的部下,只有七百余人,却号称千人,多出来的三百人大概是后勤部队,并不是用于直接正面参加战斗。但是这一支部队,每个战斗士兵的铠甲和兵器都精练齐整,每一名士兵都严守军纪,而且军备严整,作战时相当勇猛,可谓是我不怕死我怕谁?相当有战斗力,杀人跟杀鸡一样,谈不上怕。

  在战场上高顺每次率领这一支部队去攻击敌方阵营时,能非常快速地攻陷掉敌方阵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高顺率领的部队就有为了“陷阵营”之美誉,也正是这一支特种部队的名称。

  那么主题来了!也是我们这些三国爱好者孜孜不倦的话题:那便是这一支部队的兵种。

  有人说,陷阵营是重装步兵,身披铠甲,防御力特别强,一手持铁盾,一手持大戟,攻击力也不落后。唯有如此,才能解释只有区区七百人的一支部队就敢冲锋敌军阵营,还每次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没有足够且强大的攻击力和防御力,冲锋陷阵完全就是瞎扯。

  又有的人说,陷阵营其实是由轻骑兵组成的,身披皮甲,手持刺矛。兵法有云:兵贵神速。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高机动性发动冲锋,并且在敌军阵营里来去自如,定是一支以速度见长的特种骑兵。

  也有人的说,陷阵营是由大刀兵、皮盾兵和弓弩手诸多步战兵种组成的多元化部队,只有这样才能适合多变的战场环境,不同的兵种起到不同的作用,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个观点更加有力的证明莫过于:在郝萌兵变时,高顺只能指挥自己的部队去平叛,要以最高的速度解决,只能带领步兵,直接率众冲郝萌所在的将府,进行狭窄的巷战,所以不可能是骑兵,因为马怎么进府?反而还成了累赘。

  说真的,当时我看到了还真觉得是这样——陷阵营是由一支陆战型多元化步战兵种部队。

  直至今日才明白,陷阵营,其实是正面冲击的骑兵王者,它被高顺创建出来就是为了冲垮天下的。

  自古以来,骑兵都是战场上最具威力的兵种之一,在马的帮助下,原本柔弱的步兵成为了具有高度突击性和机动性的部队,在很多历史记载中所提到的中国“铁骑”,根据推测往往只是在要害部位装备金属护甲以高机动力为主的轻(型)骑兵,而西方的法兰西重(装)骑兵,则是在全身都被铠甲所覆盖,这正是该兵种装备异常高昂的原因,无法广泛建立制式军队,只有家境殷实的贵族才能拥有。

  而陷阵营就是参照该标准建立出来的,他们并不是铁骑,也不是多元化步兵,而是真正的重装骑兵!

  我这样写又有何依据呢?平复一下心情,且听我细细道来:

  铠是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也是最基本的一种防护装具,又称甲、介、函。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已经取代皮甲和青铜甲,当时的铠甲有两种:一种是用形似简札的长条形甲片编成的札甲,另一种是用许多小甲片层层递次相叠编成的鱼鳞甲。位于河北省满城县的西汉刘胜墓,曾出土一领有披膊和垂缘的鱼鳞甲,由2859片甲片编成,重达16.6千克(33.2斤,现代重量,无需打折),工艺极为精湛。

  东汉时期,军队里便开始使用由一片胸甲与背甲构成的两当铠,在肩部用袋扣连,在腰间束带,因形似服饰中的两当,故有其名。特点就是,在拥有足够的防御,相对于鱼鳞甲这种重装铠甲显得更为轻便。

  《英雄记》载道:高顺直属部队陷阵营中的铠甲与战具时时都会加以修缮,以备随时征战。

  如果只是轻骑,轻便的甲胄【两当铠】根本无需保养,损坏了直接换一副即可,有些轻骑兵种(弓骑)为了保证机动性甚至没有任何皮甲的披戴,在防御力方面则大打折扣。至于像虎豹骑这一类的重骑兵,所披戴的甲胄【鱼鳞甲】也只是加厚而已,所用的武器更加重量化和冲击化,攻击力和防御力也仅仅比前者更强一些,而且虎豹骑的记载中更未提及到保养和修补甲胄。

  唯有重装骑兵和重装步兵的甲胄需要时时保养,每一套,注意这个套,单位并不是副,重装骑兵的甲胄都是一套,每个铠甲部件都是相连在一起的,以求做到覆盖全身,且厚重结实,保证不会被流矢射穿。

  至于【胄】则是一种专门用来防护头颈而产生的护具,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人们铸造的胄开始突破整块的范畴,而是用一块块的漆皮甲片编组而成,上面不仅有脊梁,还有垂缘护颈——“顿项”。由于样式有点儿想当时的饭锅——鍪(音谋),所以被称为“铁兜鍪”,从秦汉时期开始,军中已经普遍装备了这种铁兜鍪。宋代之后,兜鍪多被称为“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头盔。

  像这一种成套成套的厚重铠甲(甲胄),通常是按照士兵的身形进行定制生产的,若是哪个铠甲部件损毁了,维修起来特别麻烦也特别耗时,唯有时时保养以备时刻都能用上,这也正是陷阵营随时都能出击的原因。

  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马铠逐渐被运用到骑兵之中。护具一般铁制为铠,皮制曰甲,马铠就是给马匹装上的金属护具,从而提高骑兵的防御性和冲击性,只不过,后汉时期马铠没有普及,曹操在《军策令》中说:“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所以当时骑兵主要都以轻骑为主。

  “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的“陷阵营”相比其他割据势力的轻骑,属于重装骑兵一类无疑。

  再来看看陷阵营的武器(斗具)——骑枪和马刀。这种骑枪与正常版骑枪不同的是,锋锐的枪刃在尺寸方面加长了,而枪柄则相应地缩短。这样奇怪样式的骑枪,为得就是在良马的高速带动下能带来更大的冲击力和穿透力,以至于在正面冲锋时,能将目标直接挑飞,或者直接贯穿目标。缩短后的枪柄所带来的作用,就是在目标被贯穿后挂在马枪时,骑手能快速上挑枪头甩掉尸体,又不至于力量太大而折断枪柄。

  而马刀则狭长锋利,弧度和宽窄恰到好处,有利于骑手在躬身或俯身之时,能快速地从马侧反手拔出,借助高速奔驰的马匹,它可以轻易划开敌人的颈侧,迅速放干敌人鲜血使其无力反杀。这样的杀伤力并不会弱于以贯穿为主的骑枪,甚至更强。

  值得一提的是:士兵本身的重量,以及所有配给武器的重量,还有身上铠甲的重量等等,统统加起来已经算是一笔非常大的数目了,以中原的马匹根本负荷不了,更勿说载人高速奔驰兼具杀敌了。其实,陷阵营之部的马匹都不是中原马,乃是引至塞外草原的良马。

  丁原军阀所领的地盘在并州太原郡,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在东汉那时,太原郡等地因地接近边塞(蒙古),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长期与匈奴、鲜卑、乌桓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交往,既有和平时期的贸易往来,也有交恶之后的兵刃相见,时不时会因为民族观念不同互掐打上一架,所以本地人不仅生得魁性强壮格狂野朴拙,还民风强悍质朴,崇尚武力,“以射猎为先”,“不耻寇盗”。

  太原郡也是战国时期的赵、燕,包括今河北、辽宁、朝鲜北部及除河东以外的山西地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似乎比其他地区的居民显得更为快乐。农作也罢,经商也罢,都勾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在山间原野上走马射猎对于他们更有诱惑力。身材高大的男人们时时相聚在一起,或游戏,或高歌,或干一些抢劫和盗墓的勾当,只要有的可吃,就尽情玩耍。同时,他们脾气急躁,动不动就拔刀相向,杀人复仇成为这里经常出现的事情。史书称这里的居民“愚悍少虑”,“民俗懻忮,好气为奸”。

  那里的马也生得跟本地人一样,性子极烈的野马成群遍野,外加气温反差大环境恶劣却又水草充足,使这些烈马长得膘肥体壮的同时还能吃苦耐劳,实在是个生产良马的好地方(虽然比不上凉、雍两州),而这些塞外马无论是在体型上还是速度上,甚至是在耐力上,都远远比中原马匹强悍很多,完全可以负荷大数目的重量。

  身形魁梧强壮且悍勇好斗的士兵,血统纯正能吃苦耐劳的塞外良马,锋利实用的杀人兵器,再加上厚重结实恰到好处的铠甲,以及一个足以成为名将的猛将,造就出了一支在这个时代高冲击、高防御,高机动,以突击和冲锋为主的特种骑兵。

  不错,就是突击和冲锋!陷阵营的战术只有一个,而且非常简单——冲锋,冲锋,冲锋,不顾一切地冲锋,直至冲垮敌军的阵形!而这样的战术恰好契合孙子兵法“部分”核心思想——其疾如风,动如雷霆,侵略如火!

  如果只是重装步兵,这一支部队必定在(行军)速度上不行,为什么?你试着穿上几十公斤乃至过百公斤的甲胄跑一百米给我看看,我就不让你拿武器了,也不让你冲锋了,就跑两步瞧瞧,可别累得趴在地上起不来。而在无数有陷阵营存在的战斗里,都指出这一支部队能快速地到达战斗地点,证明它必须拥有高机动性,所以陷阵营不可能是重装步兵。那在防御力与攻击力都稍次于前者的重步兵呢?至少在机动性方面有所弥补了。

  陷阵营是重步兵的论点,也曾和好友为此进行过激烈讨论,最后也否定掉了:步战型里的重装部队和重部队其实是有区别的,其中又以重装部队在攻防两方面更显极致,至于重部队相对于前者在持久方面更有优势,并且攻防均衡,但也比普通的兵种更强力。而否定的直接原因,就是并州是生产良马的地方,吕布军团没有理由不会优先考虑到骑兵制,而且并州人也多为骁勇擅骑之士。如果是单纯的步战型重步兵,七百人明显太少了,也不是没有资本和资源招募更多该类兵种的士兵,而且战斗状态也不符合士兵本身擅骑的优势。

  那轻骑兵呢?这个够高机动性了吧?还有也符合士兵本身擅骑的优势。的确,够是够快了,但是在攻击力和防御力则不太如意了,七百个以速度见长身披轻甲的轻骑兵,进行拼死的冲锋貌似左右不了人海战局,要是一个不慎,全军覆没于敌军阵营内都有可能。甚至是普通的乱箭齐射,都能重创这一支只有轻甲防护的部队。但是陷阵营从创建出来一直到下邳兵败的期间内,从来都没有受到过重创的记录,打来打去依旧还是那七百人,更勿说全军覆没于敌军阵营内了。所以,陷阵营也不可能是轻骑兵。

  最后一个观点:多元化步兵。由大刀兵、皮盾兵和弓弩手诸多步战兵种组成的特种部队。如今自己再瞧一遍的时候,才发现漏洞多多——首先是这一支部队的防御力,七百人的部队里是由诸多兵种组成,想必皮盾兵不会多,而且要特别注意皮盾二字。因为都是步战兵种,机动性中等,不会太快也不会太慢,不过完全能让敌军反应过来,若是敌军以弓弩伺候,那这一支只有少量皮盾兵的部队不死都残,可能还没冲到敌军阵营的面前。

  再则是弓弩手,在《天工开物》里就有【弩】记载:弩是镇守营地的重要兵器,不适用于冲锋陷阵!而且这种东西的操作性太强,根本不适合进攻,所以使用的范围并不大(放眼整个三国,也就唯独诸葛亮的元戎弩兵有所作为,还是用来防守以便克制魏国骑兵)。还有,强弓能射出二百多步远【成人步距】(100多米),而手握式的强弩只能射出五十步远(25米),再远一点就连薄绢也射不穿了,正所谓“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縞”,注:鲁縞,縞中尤薄者。可以肯定,以冲锋陷阵著称的陷阵营绝对没有弩兵。

  至于弓兵和大刀兵,我也不知道在七百人的部队中,这两支兵种究竟能从七百人里分到多少人?不对,皮盾兵又分走一些人。那么整支部队攻击力以及防御力到底有多少,不用我说也能明白啦,再则,以步战为主机动性中等的兵种,还是以这种多兵种混编制的部队,究竟要如何和敌军交战并且不至于被重创或者被包围?

  可要是这样敢冲锋陷阵,我都想问:这一群士兵真特么想死么?何苦自虐呢?战无不胜是吹出来的吧?

  最重要的是,我相信高顺这位久经沙场的名将不会傻到这样做,相反,他明白一个军事道理:

  在冷兵器时代,机动性高的骑兵是战争中的主力兵种,更是最主要的军事依靠,更是混乱战场中最合适的军队,如果只是两军面对面对阵冲锋,当属全副武装的重装步兵所向无敌。可如果是要在乱世几十家军阀里面边打边突还要有所斩获,唯有铠甲战具齐练整齐的重(装)骑兵能够胜任。

  首先,要跑得快【其疾如风】!在敌军阵形没能有效组织起来的时候就要立刻冲锋!不能等其组成防御阵形。

  再则,就是在行动起来的时候声势要浩大【动如雷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气势,即凌驾一切之上的强大战意,不退缩不畏惧,哪怕以七百重装骑之力,也要碾压数倍于己的敌军,然后战胜他们!

  最后,攻击要猛烈【侵略如火】!把生死置于身外,越过同伴的尸骨,拼死也要用骑枪和马刀斩杀敌人!

  这样不顾一切冲锋的战术目的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为的就是打乱敌军的阵势,切断各部之间的呼应,在混乱中创造胜利的战机。这和“以正合,以奇胜!”又暗暗契合。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一支特种骑兵甚至还有自己的冲锋口号——陷阵之志(士),有死无生!

  平平淡淡的八个字之中,似乎除了可以看见七百视死如归的壮士,无数舍死还生的血战外,还看到了一位勇猛无畏,敢于直面死亡的将军。每当这一支特种骑兵即将发动冲锋的时候,就会高喊这八个字!对于一支注重奇袭的轻骑兵来说这个举动有点太过高调了,可对于一支十分注重气势的重装骑兵来说,于其潜行奇袭,还不如干脆轰轰烈烈进行冲锋,杀气滚滚之余,还能震慑敌人的军心。

  陷阵营,不仅仅只是【正面冲击】的骑兵王者,【高速乱战】也是当之无愧第一。

  根据野史记载:陷阵营七百重装骑兵乃至于高顺本人,都是披戴清一色纯黑的铠甲,就连座下马也是清一色纯黑(这个倒和公孙瓒的白马义从类似,这个都是清一色白),冲锋之时犹如从地狱挣脱枷锁的黑色恶魔,威严而冷酷。在白天,强烈的视觉冲击直接就能震慑注目标,马蹄声与口号声交杂,铠甲和刀枪粼粼反光,是不是觉得一阵杀伐之气扑面而来,陷阵营要的就是气势,气势能让这一支特种部队更具有杀戮性。

  在目标还没能反应过来之时,陷阵营前锋枪骑只需要凭着高超的骑术和本身的悍勇,就能把敌军的阵形强行撕开一个口子,在敌军来得及弥补缺口前,后面跟上来的骑兵拉弓乱射,压制对方的行动,使得对方的阵形更加混乱而无法合拢,排在最后的骑兵则俯身反手握住马刀,借助冲锋之势迅速斩杀混乱的敌兵。

  而在晚上,在夜色的掩饰下,这一支部队仿佛隐身了一样,在冲锋之时能造成更大的伤害。

  高顺所创建的陷阵营,就是这么碉堡这么强大!如果说虎豹骑是一辆浑身散发锐利之气、强袭敌方军阵侧翼的战争机器,那么陷阵营就是一辆浑身都是杀伐之气、疯狂冲击敌军军阵正面的战争机器。如果在军队战斗上,避实就虚的虎豹骑更胜一筹,如果是只凭单兵作战能力,敢硬碰硬勇不畏死的陷阵营才是真男人!

  单兵作战能力都那么猛,下马步战肉搏又何妨?在郝萌兵变时,难道陷阵营的士兵都是睡在马背上的吗?对付城内叛乱,根本无需骑马好不好?直接抽刀跟着指挥官高顺直接杀进府内就可以了,马怎么是累赘了?又不需要冲锋陷阵。在这里也可以看出陷阵营号令严明,这么快就能集结好部队进行平叛,高顺治军之功也。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